
仰望真人思万绪,先生道义泛昭曦。
悬壶济世播弘毅,救病扶伤留口碑。
连接闽台同血脉,恢宏文化共宗基。
精神信仰融冰旅,功德传承志不移。
据文献记载,保生大帝为北宋闽南人士,原名吴夲,生于979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三月十五日(此后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为他诞辰纪念日),卒于1036年(宋仁宗景佑三年)五月初二,于采药之时,羽化飞升,字华基,别号云衷。北宋福建同安白礁乡(今漳州龙海台商投资区角美白礁村)人。曾任宋御医,后悬壶济世,医德高尚,深受人们敬仰。去世后被朝廷追封为大道真人、保生大帝。乡民建庙奉祀尊为医神。著有《吴夲本草》一书。现在大陆和台湾有数百处供奉吴夲的保生大帝祠堂,保生大帝为中国闽南、潮汕地区及台湾、东南亚华人所信奉的道教神祗,俗称大道公、吴真人、花桥公。 宋宁宗加封“英惠候”。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敕封保生大帝。
保生大帝台湾民间俗称“大道公”,因其精通医术、救人无数,被尊奉为神。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漳州、泉州、厦门与隔海相望的台湾岛,以及东南亚一带,坐落着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吴夲(保生大帝)宫庙。每逢岁时年节,一座座的宫庙里总是人员辐凑,往来的信徒们满怀虔诚地在吴夲(保生大帝)神前燃上一炷香烟。不了解这一信仰的人们,大多会把吴夲想象成遥遥在上的神秘仙国世界里的神佛。其实,吴夲成仙以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是一个生活在距今千年以前的北宋年间的医德医品极佳的民间医生。
厦门高林村西村社孙姓的第十世祖孙瑀在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撰写了《西宫檀越记》,文中追忆了其先大父孙天锡生前与吴夲相善往来的情况。其后,在十三世纪初叶,进士、广州别驾杨志与漳州守庄夏,分别撰写了《慈济宫碑》,两碑记对吴夲的事迹都介绍颇详。此外,发现于龙海的《白石丁氏古谱》,其记载也从某一侧面透露出吴夲的相关信息。下面,我们就从上述这些原始文献的记载入手,揭开笼罩在大道公身上的神秘帷幕。
根据杨志、庄夏《慈济宫碑》的记载,保生大帝名吴夲,字华基,别号云衷,为紫微星转世投胎,父亲吴通,后追封为协成元君,母亲黄氏为玉华大仙转世,吴夲年少时曾受昆仑山西王母传授法术,后举科举,官任御史,精通天文地理,礼乐医术,后辞官修道,行医济世,曾于山林之中施法救起遭虎咬死的书僮,感动书僮主人知县江仙官与张师爷,追随吴夲修练道术,施药活人。 吴夲早年活动于泉州府同安县与漳州府海澄县交界的白礁与青礁一带。成神之前,吴夲乃是一个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民间医生;同时,也是一个济世救人、心怀众生的修道之人。如杨志在《慈济宫碑》记载中,他药到病除的高明医术,也为他本人博得神医的雅称。在庄夏的笔下,吴夲仙医的角色,愈发生动鲜明。吴夲毕生从事民间的医疗活动,在医术上颇有创获,治病效果奇佳。。。。。。
《神医大道公》是第一部展现保生大帝故事的电视剧。本剧是两岸第一部正式合拍的电视剧,同时这也是台湾主流电视台第一次以预购版权的方式参与两岸电视剧的合作,开创了两岸戏剧合作的新模式。《神医大道公》拿到台湾当局给大陆电视剧颁发的“001”号入台拍摄许可证,成为第一部公开赴台拍摄的大陆电视剧,堪称海峡两岸影视合作的“破冰之旅”。同时也先后在两岸主流电视频道(央视和台湾民视)播出。
总之保生大帝信仰已成为闽台两地,海峡两岸同宗,同地,同缘,同信仰的非物质文化情缘见证。越来越多台湾同胞到石门玉湖殿寻根谒祖,参观,拜祖,祭祖,许愿,还愿,参与保生信仰文化交流这一活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