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宏祥的黑白木刻(三)

(2013-02-19 15:38:58)
标签:

刘宏祥

黑白木刻

海波

陕北

文化

分类: 随笔杂文集《谈天说地》


  挂在架上的用具   

 

 

刘宏祥的黑白木刻(三)

    

   

画上是一个架子,上面挂满了用具,其中有农具、灶具,还有别的。什么是小农经济,用标准的语言说很不容易,用农民的话说就比较简单了:“活人的人什么也得有!”现在闲话少说,介绍画上的这几样用具。

首先介绍这个架子。这样的架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专职”的:墙上钉两个木楔子,木楔子上绑着根木杆子,没有别的用处专门挂用具的;另一种是“兼职”的:牲口圈的檐檩子,储粮食的囤架子,甚至院子里的树杈上,都派这个用场。画上的这个架子是设在墙上的,是专职的,看得出这是一家“爱好人”。

   再说上面的用具,从左向右说。左起第一件是个“衬驴脖子”,但衬的不一定只是驴,马和骡子也衬,凡是用“夹板”的牲口都用它(牛不用这种玩艺,因为它不用“夹板”)。大牲口在三种情况下用“夹板”:耕地时、拉车时、拉磨和碾子时。画上这个是拉车牲口用的,白布里装些锯末子,又肥又大,抗的是前后力。左起第二件是杂用家具,学名叫条镢,俗名叫它“络子镢”。四指宽、尺五长,拙于盘,巧于挖,专门用它来刨东西,例如砍柴时刨葛针,耕地时抽芦根,平时刨大树等。左三、四、五、六、八都是锄头。陕北的锄头都是大片锄,刃子有尺把宽。陕北土地多、雨水缺,庄稼种得稀,锄小了太费事。左七是一根绳,可能是麻绳,更可能是羊毛绳。现在的人听说用羊毛做绳子肯定奇怪,以为太浪费。我说一个更玄的,那时陕北人用羊毛做口袋装粪土!你看浪费不浪费?现在只剩下最右边的了,这是两样东西,一样叫蒸篦,一样叫粉瓢。蒸篦是灶具,蒸馒头用的,可惜那时候馒头少,大部分时间只能蒸“团子”。什么是“团子”?就是用玉米或者别的杂粮蒸成的面团,不但不好看,尤其不好吃。粉瓢用的不多,漏粉条用的,据说是用大葫芦开瓢做成的,瓢底下开着两排窟窿,漏粉师傅把煮熟的原料装进去往下拍——漏粉的过程我没见过,听人说的,不知对不对。

 

 

 

石磨和毛驴

 

 

 

刘宏祥的黑白木刻(三)

 

 

    磨是石头做成的,上下两扇,一阴一阳。下扇为阳,和磨盘石固定在一起,朝天仰着,中间有一凸起来的脐;上扇为阴,朝下扣着,中间有一凹下去的坑,恰恰地扣在阳扇的脐上,形成阴阳合。阴扇顶部还开两个洞,作为粮食的进口处,转动阴扇,就能将粮食磨碎并在两扇间的小缝里溢出,这就石磨的基本原理。决定石磨磨面速度的是磨扇上的齿状楞,这楞越锐磨面的速度越快,反之就越慢,而保证其锐利的唯一办法就是锻打磨齿,俗称锻磨。

锻磨的石匠是陕北农村当年雇佣率最高的匠人,不但成了年老石匠继续挣钱的机会,也成了初出道新手们的实习的平台。一般而言,出来锻磨的都不是一流石匠,要么体力不济,要么手艺欠缺,这就给那些滥竽充数的人提供了施展手脚的可能。为了避免上当,人们都请熟悉的匠人,生人一般不请。刘宏祥的黑白木刻(三)

俗话说“磨道里的驴——永远踏不上新征程”。这话年纪大一点人都明白,因为他们见过驴拉磨;但给年轻人说就不行了,他们连驴也没见过,更谈不上见过驴拉磨了。好在这幅木刻表现的就是驴拉磨,可以看得明白。

当然还有看不清的,我得细说。一,所有拉磨驴都戴着眼壳,不是为了好看,而是担心它头晕;二,所有拉磨驴的缰绳都附着一根棍子,不是用来打它,而是用来防它——防备它偷吃磨盘上的东西;三,在拉磨时最不听话的毛驴,不是因为胆大而是因为胆小。它们不清楚主人为什么要蒙上它的眼睛,总以为生命受了了威胁,于是就拼命挣扎;四,石磨进粮的小洞里插着的小棍,不是装饰而是设备,用来减缓进粮的速度,为的是把进去粮食磨得更细碎一点;五,磨面最忌空磨,因为空磨时着力处在磨齿,磨齿磨平了石磨的寿命也就完蛋了。

 

刘宏祥的黑白木刻(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