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亲历的余杭教育事业的发展
(2023-06-20 16:29:53)| 分类: 话说家乡 |
我与校园结下不解之缘:13年寒窗,从教37年任教过10所学校,参加教研活动所到学校不计其数。退休20年常“回家”看看,也去曾任教过的学校看看,又随老伴王云龙(退休13年一直被区教育局聘任为“关工委”讲师团讲师)讲课去过余杭区舟枕、仁和、崇贤、塘栖镇等18所中小学。这么多年,亲历了余杭教育事业的发展,也目睹余杭教育事业的天翻地覆的变化。
1952年我国开展大规模扫盲运动,塘栖开展速成识字法扫盲:居民区办扫盲班,一字不识的家庭妇女踊跃参加;工厂办速成识字班,青年工人识文断字,不少培养成工厂的骨干力量;农村办冬学,农闲组织青年男女扫盲。农村扫盲工作一直延续到80年代中期,公社配备扫盲干部,在职教师义务当民师。我曾担任过塘南各大队妇女干部识字班教员,王云龙担任李家桥大队青壮年扫盲班和民办教师提高班教员。
1956年塘栖创办了余杭境内第一所完全中学---杭州市杭县中学。1957年杭县中学只招2个初中班,我就读的塘栖镇中心小学,有3个毕业班,学生95名,升学率仅百分之三十左右,大多毕业生被拒之于中学门外。即便考上中学,也有好些学生因生活贫困而辍学。我们60届初三(1)班,入学时56名学生,毕业时只有40名。学校贯彻执行阶级路线,家庭成分地主富农的同学,初中毕业后失去继续深造的机会。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解决教育问题,实施“公办”“民办”两条腿办学。各级政府采取措施,创办民办学校。塘栖镇创办民办补习中学。同时幼儿教育也得到重视,居民区办幼儿班。1958年塘栖镇创办了第一所幼儿园。在农村,公社创办初中,大队办小学,中心小学和完小开设幼儿班。因师资不足而大量招收民办教师。1961年我也从浙江省幼儿师范辍学,开始了教学生涯。同年,我在塘栖职工子弟小学代课,学校设在劳家花园内(划归为镇小分部)。当时中心小学、完全小学大多是寺庙改建,民办村校借用民居司空见惯。
1962年我在崇贤诸家浜单班村校教书,大队每月支付30元工资和供应柴草,独自缸缸灶烧饭。我挨家挨户招新生20余名,年龄跨度从6到12岁。男孩子大多脑门上梳个小辫子,穿的衣服几乎都是农家自己纺纱织土布做的。校舍设在农家堂屋里,教室板壁上挂一块半新不旧的大黑板,上方贴毛主席像。一张比课桌略高的旧讲桌,教室中间放着十多张参差不齐的旧课桌,两块剥了黑漆的小黑板,两盒白粉笔和彩色粉笔,这便是学校的所有设施。体育课没有场地和器具,丢手帕、老鹰捉小鸡、击鼓传花等是学生心仪的活动。学校虽然极其简陋,但办在家门口,更多的孩子走进学堂。
我1965年进杭师就学,68年分配到遂昌县云峰公社任教,当时是贫下中农管理学校。人民日报
1969年1月6日
第一版“关于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的讨论(十七)”“农村教师工资可实行民办公助——吉林省东丰县南屯基公社万兴大队试行了工分加补贴的办法”“教师思想革命化是首要问题---河北怀来县麻峪口大队教育革命委员会”。农村公办教师下放农村的政策69年夏开始贯彻执行。我与同班同学王云龙已组成小家,他老家住在余杭舟枕公社义桥村,由此我俩一起调回舟枕任教。我在义桥学校任教,粮户关系迁入公婆家,他的粮户关系迁入所任教的新和大队。同年12月儿子出生,也成了农业户口。当时城乡差别大,
品学兼优的毕业生大多报考中专,跳出农门吃商品粮。教师下放工分加补贴,我每月10元,与农民分工不同,同工同酬。白天上课,晚上参加生产队会议,分稻谷、番薯等。暑假里参加生产队十天的双抢劳动,还得抽时间到水田里拖、晒分给我们的稻草。双抢劳动结束后贫管会组织十多天的政治学习,紧接着参加备课等业务学习。1971年下放的公办教师粮户关系迁回。大队民办小学逐步从初小办成完小,为满足初中入学需求,好些完小办了带帽初中,也叫过渡班。民办小学配备公办教师,公办学校的编外教师,称“公办抵缺代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这个职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但也有“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儿王”之说。“文革”期间,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教师一度被称为“臭老九”。回顾上世纪中期,教师生活清苦,更有“教师忧其屋”。以校为家很普遍,调一所学校搬一次家,我们就是16年以校为家。八十年代政府关怀下建造教工楼和福利分房,解决公办教师的住房困难。
民办教师是农村小学补充师资不足的主要形式。我1969年至1979年任教过的四所学校,只有我公办编制,其余都是民办教师(民办公助)。民办教师是不列入国家教员编制的教学人员,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中小学教师队伍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加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1979年开始,余杭区合格民办教师分期分批转正为公办教师,20世纪90年代初民办教师逐渐退出讲台。
1982年教育部发布了普及小学教育的文件,提高农村小学入学率成当务之急。政府拨款改建或新建校舍,改善办学环境。那时我在塘南李家桥任教,好些家长受当时读书无用论影响,。孩子读不读书,家长无所谓,甚至把孩子不愿读书当托辞。特别是十多岁的女孩。妈妈们既要生产队挣工分又要洗刷缝补,养家禽家畜,还得纺纱织布,起早摸黑忙碌着,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政府花一二亿资金新建小学已不足为奇。打造品质校园,教育装备现代化,课堂教育现代化。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全员培训、体现人文关怀。教师地位及待遇也极大提高。教学管理现代化,提高依法治教、依法管理水平。创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使管理真正与学校文化和谐一致。如今走进校园,恍若隔世。
当代学生的父母,都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生活富裕了,追求品质生活,家长重视优生优育,重视孩子的教育和合理膳食,还愿意出钱让学生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甚至择私立学校而学。因此当代小学生求知欲强,知识面广,多才多艺,有才艺的孩子比比皆是。
余杭教育的发展令人瞩目。2019年余杭区现有公办民办高级中学、职业高中共19所,其中公办12所,民办7所(包括12年一贯制的)。塘栖镇现有塘栖中学,塘栖二中和塘栖三中。现有小学11所(其中一所民办),学生8842人,教师403人。幼儿园4所,幼儿4341 人 ,教师180 人。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要历史使命。教育这个基础性事业,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领域,其水平直接见证了社会发展的突飞猛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