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唐棲》
(2023-05-22 17:30:36)| 分类: 话说家乡 |
《唐棲》杂志2005年创刊,近20年伴我同行,享受脍炙人口的文化大餐,一册在握,余味无穷。说起我与《唐棲》,感激不尽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读着一期期扣人的心弦文学作品,受益匪浅。蒋豫生写塘栖的诸多旧事,好些事我都曾亲身经历,耳闻目睹,感触颇深。他的《塘栖旧事》犹如在我眼前亮起一盏灯,心里燃起一把火,萌发了写作的冲动。那些鲜为人知的人和事,如读塘栖耶稣堂、西方传教士在塘栖,趣味盎然。《徐福林其人其事》连载,人物栩栩如生,情节起伏跌宕,吊人胃口。读劳国强先生的《人生历练》,心潮起伏,引起情感共鸣。尤其“人生第一课”章节,读着读着,泪水模糊了双眼。“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那不堪回首的年代,多少家庭遭受劫难。那些让人觉得天方夜谭、匪夷所思的事,终究成为一去不复返的记忆。劳先生的作品朴实无华,记录的又都是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我深受启发,拓宽写作思路。胡建伟老师的作品常常是看了又看,是诗意享受,是激励。我将《莲湖》转发至博客(没有电子稿,逐字逐句在电脑码出来
我祖籍绍兴平水横溪,1950年随父亲举家迁徙定居塘栖古镇,我虽不生于斯但长于斯,繁衍生息,几十年工作在此,养老栖居在此,塘栖便是我的家乡,是魂之所在。但我身为塘栖人说来惭愧,对于塘栖积淀的人文历史知之甚少,《唐棲》,填补了我的缺憾。
大概2013年夏的一天,那时我家住在乐苑小区,与塘栖文体中心仅一路之隔。文体中心来电让我马上去一下。哦,是城乡导报记者来采访,内容是谈谈《唐棲》杂志。我不善言谈,随意谈谈。《唐棲》,是我的精神食粮,每一期都翘首以待。它集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耐人寻味。《唐棲》是塘栖人的杂志,塘栖人写塘栖,外地人写塘栖,回首昨天,诉说今天,展望明天。叙述的是真人实事,倾吐的是真情实感,读着倍感亲切。 因事先毫无准备,杂乱无章罗里吧嗦谈了些。当然也谈及我拜读文学作品的心灵感悟,我从读者到作者的心路历程。
座谈会上,镇领导表彰了胡建伟、蒋豫生、郑冬来、赵六余等七位人士,他们对塘栖文化发展,对《唐棲》杂志做出卓越贡献。在人们热烈掌声中,镇领导给他们颁发荣誉证书。座谈会自始至终气氛十分活跃,十分融洽。大家畅所欲言。回顾《唐棲》杂志创刊十年的艰辛历程;谈今后办刊思路,谈建议,谈感想……浓浓的文化味。会后给每位与会者赠送 《<唐栖>创刊十年合订本》五大厚册礼品盒。2005年—2014年,以季刊的形式,出版发行40期,发稿文字约300万,精美摄影作品数百帧。珍贵文献,传世之物!末了,全体合影留念。我退休近十六年了,除了2010年与老伴一起被邀参加过《余杭老园丁》报发行五周年座谈会,好久没参加如此隆重的会议了。
2016年塘栖中学建校60周年校庆,恰巧我的《读初中的那些年那些事》在《唐棲》刊登,就特意向文体中心要了二三十本,初中同学人手一册。远在他乡的同学惊叹:哇塞,我们塘栖有自己的杂志啦,真好!大家翻阅起来,怀念家乡旧时光,忆青葱岁月,往事并不如烟呵。我好些亲友在他乡,游子心系故乡,也都爱读《唐棲》,动情地对儿孙们说“家乡在书里头。”
得益于《唐棲》的启迪,实践自己的写作冲动,努力践行以文养老的初衷。近年来,亲友博友几次三番怂恿催促我出一本书。唉,出书谈何容易?且不说对出书程序一无所知,整理选编、书稿修改、文字校对,以及图片选择等,都得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年逾古稀的我,哪有这能量?但其实内心也十分纠结,写一本书,曾是深埋心底的梦想。老伴说搏一搏吧,他支持。那权当学习的机会,权当挑战自我。2018年,我俩自己选编整理、设计排版,付印《徐仲兰博文集》,作为我夫妻俩结婚50周年纪念。拙书分为八个篇章:絮语呢喃、峥嵘岁月、温馨之家、痴心父母、话说家乡、深情厚谊、旅游散记、讲白相点。共38万字,472页。尽管不是出版社正规出书,也算是拥有了一本自己写的精装本书,老了老了圆了平生的梦。
《唐棲》两获浙江省乡镇群文报刊评比一等奖,对塘栖的人文历史的开掘与弘扬,继往开来,薪火相传,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2020年胡建伟老师主编的文化塘栖丛书《塘栖当代文选》,可视为塘栖当代文学的小结,这些作品都来自《唐棲》的筛选。我们塘栖人传文化、品文化、写文化,生活富足的同时,不断追求着精神富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