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湖情缘

(2022-11-06 10:51:26)
分类: 教学生涯

                        上湖情缘

 公办教师回队任教结束1971年夏丈夫王云龙调到上湖完小,我义桥磨子山小学到距上湖学校五里路的安山小学任教。在上湖小学安家,女儿在此出生1976年调到塘栖。五十年弹指一挥间,往事并不如烟,我常常被召唤到记忆中。 

上湖小学,寺庙改建,村民称“赐谷庙”。地处孤零零田坂中校园坐西朝东的院落中间大庭院,东面围墙中间是学校大门,三面寺内屋子隔成大小不等的教室、办公室、教师卧室和厨房当年农村小学有墙圈的实属罕见,四周树竹繁茂,环境幽静,弥望的是田野、河塘、村落和不远处的黛色山峦是较为理想的办学和栖居之地。

上湖是礼仪之村,民风淳朴,尊师重教。那年代,尽管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尽管社会刮起一股“读书无用”之风,抑或教师被称为“臭老九”,但无碍于上湖校群关系和谐融洽。学校七位老师,怀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情怀,有缘相聚在上湖。完小校长毛明申及周月仙带俩女儿也住在学校。她俩杭师58届毕业,是我俩校友。先生也都从事教育工作,毛明申的先生朱老师在余杭中学执教,周月仙的先生姚老师在县教育局任职。四位代课老师是优秀回乡青年和下乡知青教师们敬业尽责,教学相长,积极向上。爱与责任是师德的核心,记得有位农民两女儿来校读书是挑两个箩筐接送,妹妹残疾不能行走,蒸饭热菜、上厕所等,数年如一日老师给予照管,学校教学井然有序学生们勤奋好学,上湖小学校风校纪,书香氛围,在大队乃至全公社皆有好口碑。

学校像个大家庭教师们互尊互助,谁家有急事相互帮衬着。学校没有食堂,住校和路远教师生火做饭,同时起灶生火,小小的厨房三个缸缸灶烟雾腾腾,熏得够呛,但同事们有说有笑乐在其中。吃饭时端着饭碗串串门。节假日一般只我家在校,王云龙义务校工。志梅陈金华两位本地青年老师,生活上给予好些帮助。志梅二哥与云龙是小学同窗好友,傍晚也常去他家坐会儿聊聊天,品尝时新蔬果。记得那年志梅小两口造了房子,他媳妇说,好久不知肉滋味,真想吃一顿红烧肉。金华家是上湖小学唯一的近邻,他母亲能干善解人意,孩子们有头疼脑热总找她商量

72年夏,周月仙调去临平。我们入住她的房间,有十多平方米,是学校最大的卧室,隔壁就是教室。73年夏,毛明申调到舟枕中学,吴华调入,她带两女儿住在学校先生是余杭中学老师。王云龙任完小校长。大队请一位大妈早出晚归为师生烧开水蒸中饭。大妈和蔼可亲,成大家庭一员。大家庭人员还有一位是分管学校的大队党支部副书记陈致祥,他严于律己、铁面无私,忠于职守的好书记,我们都亲昵地叫他老陈伯。他对学校的教务,对师的工作、思想、生活都十分关心,常来学校看看听取教师的诉求,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73,余杭县路教工作队入驻上湖大队,王云龙大队党支部培养考察已两年多,发展为中共党员老陈伯是王云龙入党介绍人他对王云龙政治思想上的关心和严格要铭记于心,我们调离后,曾无数次去看望。11月我女出生,可谓是双喜临门。我在校坐月子,婆婆早出晚归来照顾一段时期。王云龙上班时间无暇顾及我,五岁的儿子是小暖男,时不时亲亲妹妹。常陪伴我身边,递尿布、端茶水,“妈妈叫我做啥就做啥!”

 产假后,儿女都跟我住在安山小学,周末安山同事一起帮我携儿抱女回上湖。曾请安山小姑娘抱女儿,每月10元,当时师范毕业工资30.5元。两人加一起61元,10元孝敬双方父母,生活拮据可想而知。女儿学会走路、说话了,为节省开支,儿女都上湖小学,日常6岁的儿子带领两岁的妹妹。我早出晚归好在当时教师带孩子是惯例,孩子们从小养成了习惯,上课时不去緾着爸爸妈妈,教师办公室也不轻易进出。自己和小伙伴们一起玩。 

校园西南厨房旁有闩边门,一条石板小路通向河埠池塘水清澈,零星水生植物漂浮,岸边垂柳拂水。有年冬天,在河埠已剖的一条鲫鱼游入水中,翌日清晨,那鱼浮在水草上冰冻了,鲫鱼仍鲜美如故。边门外以东是竹园几分地的菜园,倒给我们许多实惠,抽空去种植拾掇一下,春笋、鞭笋、新鲜蔬菜基本自给。

节假日,带儿女田野剪野菜、采野花。也去山上拗野笋、捡柴禾。暑假,王云龙在池塘摸螺蛳、河蚌,钓鱼。我们还养过几只鸡鸭,赶鸭子去野外掘地翻蚯蚓喂鸭。开学,鸭子成餐桌上美食“生活温柔,万物皆浪漫。”·(梁实秋)栖居上湖,生活极美,读出它四时各具韵味。我的父母,二姐和外甥、大弟小妹,杭州的二嫂和侄儿,湖州的大外甥都来过。婆家义桥近在咫尺,家人往来更不在话下。生产队买鸭子、蘑菇,清塘时鱼虾,我们享受与农民一样的优惠价格。

上湖余杭镇近郊,星期天,王云龙骑自行车,儿子坐在前面直档上,我抱着女儿坐后座,骑到西门头坡,儿子挥着小拳头:爸爸加油!爸爸加油!我们先去小猪桥头小巷内点心店豆浆大饼油条锟钝,再逛大街购些日常用品。返校时,自行车连人带物,活像一辆大蓬车。星期孩子们快活,也是最奢侈的一 天。叔本华曾说:“人生的智慧,就是教你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这一生。”

我女幼时胖乎乎,头发稀朗朗,姑娘们叫她“少发先生”,人称“鸟窝头”父亲曾经告诫过我,鸟窝头的孩子聪明但难养,要当心。我女在上湖果真曾数次受惊吓。难忘74年“五一”节去塘栖,余杭汽车站候车人拥挤不堪我抱着女儿,王云龙抱儿子拿包裹,6路车等了好几班,终于进入间隔的通道,排在队伍较前面了。6路车进站,不料后面有人凭力气不管不顾蜂拥而上,队伍顷刻混乱,呼叫声嘈杂,满室狼藉。人群随波逐流往前涌,我母女俩被挤到窄窄的通道墙边,难以动弹,又一股人浪袭来,竟然把女儿从我手臂中挤出,我本能地疾声呼叫,人群一愣的瞬间,拼命抽出手去住紧贴在墙的女儿,心惊肉跳的一幕!忘不了74年暑假,儿子去我父母家,王云龙去临平参加学习。我带女儿在公社参加学习班,一天傍晚,女儿坐在我腿上洗手,她一犟,从我腿上滑到地,左小手臂骨折了。连夜与婆婆抱我女去医院治疗,永建公社骨科德高望重的中医正骨疗法吴医师,是我学友吴彩英的父亲吴伯伯动作娴熟利索,通过拔伸、复位、对正等手法,用杉树皮小夹板给予固定,然后缠上纱布绷带。女儿很个过程熬着痛只嗯嗯嗯呻吟末了,吴伯伯关照:为保险起见,明天去杭州浙二医院拍个片子,看接骨位置有否对正?小孩子骨头长得快,如有丝毫偏差,要敲开重新接骨翌日晨曦方露媳俩抱女儿步行十几里路到三岔路口搭上一辆货车女儿浙二拍了片子,接骨得非常好,悬着的心才放下。到底是小孩子,挂着绷带仍乐呵呵的,不到三个月就痊愈了。

1975年,我家与住在学校,她两女儿未到上学年龄。秋季开学,儿子送到我父母家塘栖上幼儿园。我女以前是哥哥带着玩,她活泼好动,像个小男孩校大门外路面比较宽阔,是孩子们玩耍的小天地。深秋的一天下午,女孩们校门口玩耍。玩着玩着来到校园的北面,北面那条路平时不大有人走的,因被学校的北墙挡着阳光,路面满是青苔。路旁水沟边一排灌木丛,也许我女被几朵木槿花吸引,倾斜着身子踮起脚去采,花没采着,人却倒栽跟头跌进了水沟没水,沉积糊烂泥,越挣扎越往下陷。在场的女孩惊吓的哭叫声,惊动附近一位挑担农民,急忙放下担子飞奔过去,把已陷入烂泥中的女儿抱起。老师们闻声直奔事发地。女儿整个身子都被烂泥裹住,抱在王云龙怀中,不哭也不动,鼻子下面渗着鲜血。同事们连忙清除女儿鼻子、口腔、耳朵里的淤泥,过了好长时间我女才“哇”的哭出声来。同事们帮着洗漱、换衣服,并派人来通知我,虽说已脱离危险,我心急如焚,双脚控制不住地颤抖着,飞也似的赶到家里,紧紧抱着女儿。偎依我怀里细嫩的脸上红一块、紫一块的多处擦伤,我不由得泪流满面,百感交集。晚上,我们去谢了村民对我女的救命之恩。女儿真是小调皮,有次我们在河埠洗漱,她在另一旁玩水掉入池塘,连忙抱起已喝了几口水。还有次上嘴唇跌破缝了三针。虚惊一场”,这四个字是词典里最好的成语,比起什么兴高采烈、五彩缤纷, 扶摇直上都要美好百倍。

1976年调到舟枕中学,领导也动员我去中学,我婉言谢绝了。上湖到中学要步行十多里,再则我喜欢教小小顽童,喜欢“有人为我立黄昏,有人问我粥可温”的小日子。我家独居学校,我儿去塘栖读书了,我女无玩伴,倒不再轻易独自去校外玩了。那几年上湖小学教师除了志梅和金华,调了一 拨又一拨,我早出晚归,与他们极少照面,几乎都不大熟悉。 

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各单位团体设灵堂沉痛悼念毛主席。上湖小学也不例外毛主席的灵堂设在教师办公室,办公室不大,中间摆放教师的办公桌椅,北面挂着毛主席像,摆放花圈所剩空间就更小了。我女站在他爸旁边的桌子上,向毛主席遗像三鞠躬礼毕,可她还一个劲不停地鞠着躬。素来爱笑的女儿,觉得好玩,嘻嘻嘻笑了。看到她的调皮样,王云龙暗露一笑,立即将她抱下子:出去!女儿收敛了笑容,溜到办公室门外,探着半个脑袋,偷偷往里张望。这一笑,可惹是生非了。10月下旬县教育局任命王云龙去超山公社担任文教干部,我们惜别上湖。77年批查”运动,上湖小学有位教师检举揭发了 鞠躬”一事。学校某领导带领数人到我们人地生疏的新单位检举揭发给王云龙政治生涯平添讲不清道不明的一笔人的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有一泓清泉。

2019年儿女陪伴我俩又一次上湖,上湖小学原址已成大片树竹林。我儿对周边依稀有印象,我女说“只记得爸爸教我和哥哥在池塘学游泳。

时过境迁,拾擷我家在上湖生活的些许记忆碎片,清苦生活,简单地幸福着,洒下一路风景一路歌。喜欢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生活的最终目标是生活本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