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漳校园巨变——-从寺庙到现代化校园
(2019-08-31 21:57:10)
——-从寺庙到现代化校园
解放前,泉漳集镇是一个水路码头,博陆到塘栖的轮船、小船、木排、竹排都从泉漳经过,商业街市十分繁闹,仅茶室就有13家。泉漳是泉塘乡公所所在地,隶属有塘北、塘南12个保(村)。
1940年,创办泉漳学校,伪保长梅仲林为名誉校长,校务负责人姚安洪,最初由范氏父子仨执教。校舍安置在泉漳显忠寺,村民称之谓佛地。显忠寺占地面积五六亩。寺内从南到北四幢房,南幢佛堂供着四大金刚,相隔一个天井第二幢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北侧墙上有相关的108幅神界佛画。第三幢佛殿两边和尚宿舍改造成教室。第四幢佛殿作为学校大礼堂,里面也供着一些大小不一的菩萨。学校的大门开在东侧。校东侧建有一个活动场地,设有秋千、滑梯等设备。北侧是操场,设有篮球场,在国民时期,也作为抓去当兵的壮丁们训练场地。
泉漳学校在办校初期,就有五、六个班级,
二、
三、建造十一间平房共五个教室
六十年代后期,学校由贫下中农接管。成立了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简称“贫管会”。尽管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受到了冲击,但是学校的校舍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泉漳小学北侧和南侧建造起十一间平房共五个教室。由于村经济比较薄弱,所以这些新建的教学房极其简陋。房屋横梁很细,有些还是用毛竹替代,椽子更是又细又弯,上面稀朗朗盖着洋瓦片。晴天,太阳光射进教室,学生看书写字受到影响;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室内下小雨;下大雨时,用脸盆水桶到处接水;下雪天,学生的书上,身体上落满雪花;刮黄沙,操场上尘土飞扬,灰尘从瓦缝钻进教室,课桌面上满是灰尘;教室里的窗筐大多数是用塑料薄膜充当玻璃,时间一长,被大风吹得支离破碎。寒风凛冽,学生缩着脖子挨过整个冬天。
泉漳学校两排平房东西朝向,西侧平房设一个教师办公室,办公桌椅高低不平、大小不等、式样各异。泥土地面上,一个个坑像似老母鸡扒孵的窝。全校7个小学班,2个幼儿班,一个带帽初一班。17位教师,还有一位烧开水蒸饭大妈。公办教师连我2人,民办教师大多是本地人,高中、初中、小学文化程度不等。教师紧缺,教师课节多,兼带学科多,工作负担繁重。低年级老师是语数包班,中高年级老师每周都在22节课左右,且学额较满。教师经常将学生作业本和考试卷带回家去批阅,还利用休息天为学生无偿补课。1982年教育部发布了普及小学教育的文件,好些家长与孩子受读书无用论影响,招生抓流生成了教师最棘手的事。八十年代末,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几。普及教学见成效,提高了新一代农民的素质涵养。
学校要改变现状,美化学校环境,是必不可少的举措。全校师生齐动手,群策群力,在校园四周植树,中间筑花坛,种花卉。没有资金买苗木,深入生产队,向家长讨些棕榈、枇杷树等苗木,到苗圃里买廉价的雪松、白玉兰等观赏树木。在学校大礼堂西侧的空地上,建立了一个枇杷园,既美化校园,又可以作为学生的学农基地。那几年我像苗圃工,一有空课,垦地种苗、浇粪浇水,嫁接整枝......园地管理来不得半点马虎,1985年,塘栖区教办组织完小校长培训,第一站就选在泉漳小学。参观美化校园环境,还让我重点介绍了我校整理校史,档案管理工作。
1996年,学校南面的平房地基建造三层教学楼,并建造了新的学校大门。2008年,
北侧两层楼进行了改建,学校有了新食堂和多媒体教室。
2018年,泉漳小学搬迁了新校舍。新校园占地面积33.6亩,建筑面积 21263.54平米,教学楼可容30个班级。总投资7000万元。现代化的学校,教学设施档次高,设备齐全。建有音乐、美术、体育、劳技等各科的教学用房。学生课桌椅与教师办公的设施都是仿古款式,呈现了水乡地区应有的特色。操场、篮球场、羽毛球场,体育操场,多媒体教室等皆是现代化设施。学校还建有地下停车场。
几十年传承,铸就辉煌,值此同庆新校之际,愿泉漳小学,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要历史使命。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一代新人的征途上,传承文化,彰显特色,成就品牌,扬帆奋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