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言片语
(2009-06-17 11:13:34)
标签:
杂谈 |
分类: 绿窗小语(今有妻言) |
“你应该知道苏轼的诗词有许多是破格(格律)之作,而周邦彦则是格律能手,而两人的作品孰高低早有公论啦。我的理解是,文学作品感情是首要,格律及形式则次之。若两者兼得,当然就是上上之品了,正如杜甫的诗。”
―――我也是这么认为的,苏轼天才超群,就象是武侠小说中内功高强之人一出手根本就不用考虑什么外在招式,自然威力震人,文学作品的感染力亦是如此,感情是第一,就象千百万年流传下的诗篇,能打动不同时代的人必然也是因为有什么东西是与现代人相通的,在读到时突然被触动被震撼,象是心里的话自己不知如何表达时,有人替你说了出来那般,又象是你本来没想到那么远的,有人抢先说了,让你不由得叹到原来如此、果然不错!如果感情内容跟文章的形式能完美结合,那真是心手相应了,杜甫的诗我喜欢,因为他内力深厚,有锤练之功,无斧凿之痕。但我更喜欢李白的,他更飘洒自如,更聪明,老让我觉得杜甫写诗是全力以赴,辛苦所得,而李白只是兴之所致,随意挥洒,皆成文章。
人家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我看这一点都不夸张。与同时期的武侠小说家比,金庸作品中显现出深厚文化内涵、哲学思想是其他人难忘项背的(虽然古龙等的小说另有好处)。金庸的好多小说中易学、佛学、中国历史、老庄思想自然流露、与人物情节发展紧密结合,我看了他的小说后,对中国古文化就更有兴趣了。他的十四本书我看过,觉得他的作品也是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早期的《书剑恩仇录》有些字句就一般(比如描写香香公主沐浴及她如何对付乾隆的那些),而封笔篇《鹿鼎记》则是颠峰之作,有人不喜欢《鹿》,还怀疑是别人代笔,可我觉得只好金庸才能写出那样寓庄于谐、挥洒自如的文章,那部书中从皇宫到佛院到市井人家,从中原到云南到异国风情,上天入地,金庸驰骋神游却又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我佩服的就是他这种本事,从俗到雅不难,多学便是,从大雅再到大俗,俗中见雅才是返朴归真的最高境界。
>
>
你喜欢<城南旧事>的电影胜过小说,那你可能是因为被老北京的那种感觉打动了吧,那四合院,金鱼缸、石榴树、小天井确实是浓缩了国都的文化。似乎连破旧的墙缝间也无言地透着千百年的底蕴。而且电影中的那插曲,是李叔同谱曲作词的,长亭外、古道边,每次唱起,总是神飘万里,又见到儿时的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