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今晚,与朋友吃完小龙虾,回来路上看到很多人问我自媒体大号@英国那些事儿 发的一篇帖子是否靠谱。
文中说4岁的小男孩Delgado,来自美国德克萨斯,上周与父母去水坝游泳,整个游玩过程装备齐全,爸爸寸步未离,完全没有意外发生。
然而当晚孩子说肚子疼,几天之后孩子上吐下泻,肩膀疼,送到医院后,医生表示太晚了,无力回天。当天孩子离开人世。
医生给出的死因是:溺死。并称这是干性溺水。
整篇文章逻辑蛮混乱,但是挺令年轻父母惊恐。
以后怎么敢让孩子下水呢?
夜鹰在此结合文献资料与大家分析,以让大家了解溺水的过程及一些概念的区分,从而让大家面对类似问题时能不被忽悠。
溺水是指被水淹没导致原发性呼吸系统损伤的过程。 其主要致死机制是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和酸中毒。
当溺水者的气道开始淹没于水中,首先会自主屏住呼吸、随后憋不住了,水会进入咽喉部引起不自主的喉痉挛,在屏住呼吸及喉痉挛期间,溺水者不能呼吸空气,导致体内氧气减少、二氧化碳不能排出,会导致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和酸中毒。
当血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氧浓度降低时,呼吸运动加强,但因为喉头梗阻不能进行气体交换(一些溺水生存者描述溺水的恐怖和痛苦,其原因就在于溺水者试图产生强烈的胸内负压抵抗关闭的声门以便于呼吸。)当溺水者血氧分压进一步下降时,喉痉挛减轻随后水进入肺。
不同的溺水者呼吸道吸入的水量明显不同。临床根据溺水者是否有液体进入肺内而分为干性溺水和湿性溺水。
干性溺水
湿性溺水
显然我们无法在溺水现场判断一个溺水心脏骤停患者是否肺内吸入水以及吸入多少水。
我们再来看看,溺水者被救上岸后的状态、现场施救及干溺或湿溺划分。
1.
2.
3.
4.
溺水者如果在被救上岸后清醒,呼吸通畅,或者短时间内内苏醒并呼吸氧合充分,则此类患者大部分病情持续趋向康复,预后良好。
但也有少量患者,在被施救上岸后,肺内仅仅吸入少量水的情况下,表面看来其早期意识状态、呼吸、氧合、循环均无明显异常,却在随后的数小时甚至72小时后发生严重呼吸窘迫甚至危及生命,被称为“二次溺水”,实质为溺水后持续的病理变化过程。目前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水进入肺内破坏肺表面活性物质有关。
上述这位4岁男孩,据描述根本没有溺水过程,何来干性溺水?溺水溺水,你得先有一个溺的过程。
日常喂水或者喂奶、自主状态下游泳发生的瞬间呛咳,也并非干性溺水,也不会发生二次溺水,不需要惊慌。
如果这个孩子死亡的案例是真实的,单就文中的描述,我认为孩子的死因跟游泳溺水完全没有关联。而是另外一些疾病导致死亡。
最后再次强调,溺水患者被救上岸之后,任何情况下都不需要控水,无论是倒背控水还是用膝顶住腹部按压背部控水,都是无益且有害的。
急救话题不能看八卦大号
你得看急诊夜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