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教育本科《教育心理专题 》形考任务五参考答案

(2017-11-25 10:39:14)
标签:

开放大学

形成性考核

教育心理专题

参考答案

浅论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对儿童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一) 

遗传是一种生理现象,是指双亲的身体结构和功能的各种特征通过遗传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的现象。遗传的生物特征,或称遗传素质,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有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也称为生理发展。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㈠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遗传素质为幼儿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没有正常人的遗传素质,就没有正常人的心理,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

正常的儿童都具有人类的遗传素质,但由于不同的个体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感受器官的结构和机能上的遗传素质存在差异,使有的幼儿发展不同。

㈢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心理发展

如果在某种生理结构和机能达到一定成熟程度时,适时地给予适当的刺激,就会使相应的心理活动有效地出现或发展。如果机体尚未成熟,那么,即使给予某种刺激,也难以取得预期的结果。

与此同时环境也会对遗传产生作用。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尽管遗传提供了心理发展的可能性,但如果不生活在社会环境里,则这种可能性也不会变成现实。野兽抚养大的孩子虽然具有人类的遗传素质,却不具备人类的正常心理。如印度狼孩卡玛拉和阿玛拉,不会直立行走,不能学会说话,没有人类的动作和情感。剥夺儿童生活的社会环境,其心理难以正常发展。

不可忽视的是遗传与环境会相互作用,从而促进或阻碍儿童的心理发展。环境影响着遗传物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同时遗传素质及生理发展制约着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影响。环境对遗传起一定的影响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遗传因素及儿童的生理成熟过程。反过来,遗传的特征对儿童接受环境的影响起着制约作用。

大家都认识到,儿童发展是由遗传与环境(包括教育与文化等)两种势力交互作用和共同决定的。有的学者将遗传比作种子,把环境比作土壤。有土壤无种子固然长不出植物来,有种子而无土壤也不可能发育成长。有的则把遗传和环境分别比作燃料和氧气,要想燃烧起来,燃料和氧气缺一不可。同样道理,儿童要实现发展也需要遗传与环境的协同作用。不过,遗传论者与环境论者所达成的这种共识是相当笼统的,对于遗传与环境在儿童发展中是通过怎样的一种机制发挥作用这一问题,大家尚未达成共识。遗传和环境的作用: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是指通过遗传,传递着祖先的许多生物特征,即那些与生俱来的机体的形态、构造、感官特征和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等解剖生理特点。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

 

浅论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对儿童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二)

随着时间的推移,遗传决定论对于儿童发展的解释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怀疑,人们把探索的目光转向了自然生物因素之外的环境。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环境决定论虽然否定遗传生物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但仍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受某种外在于儿童主观控制的某种因果关系的制约。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洛克主张教育万能,他在《教育漫话》中指出,儿童犹如一块白板,到他们长大成人后,是好还是坏,有用还是无用,感到幸福还是痛苦,主要是由他们所受的教育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由于教育之故 华生注重对儿童的行为产生过程的探索,从刺激反应机制形成过程的研究中,他发现了外界刺激的性质对于儿童行为影响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环境决定儿童发展的观点。他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更给我一个特殊的环境,我可以运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以任意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在华生的眼中,儿童生活于其中的环境,就像一个模具,儿童个体的发展,完全取决于这个模具的形状。而这一模具的形状,则取决于提供给儿童的、完全可被控制的学习与训练的内容。环境决定论否定人的生物遗传素质在儿童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确信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是其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在起决定的作用,因而环境决定论又被称之为养育论。 环境决定论关注儿童生长的环境条件、后天教养内容和教育方法在儿童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作用。就这一点而言,应该承认,与遗传决定论相比较,它发现了对儿童发展影响力更大的一项变量。因此,环境决定论对儿童教育实践的影响也远远大于遗传决定论。在某些时候,环境决定论甚至成了教育对儿童发展进行影响与控制的惟一合理、合法性的依据。 环境决定论的盛行直接导致了传统教育实践具有重视教师权威、书本知识和学校纪律等特点。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控制儿童学习活动的环境、内容和方式来达到控制儿童发展的目的。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谚语在我国广为流传,就是环境决定论对人们的教育方式选择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

环境决定论在肯定了儿童发展的可塑性的同时,也将儿童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牢牢地固定在失去自主性的被塑造地位上。 大家都认识到,儿童发展是由遗传与环境(包括教育与文化等)两种势力交互作用和共同决定的。有的学者将遗传比作种子,把环境比作土壤。有土壤无种子固然长不出植物来,有种子而无土壤也不可能发育成长。有的则把遗传和环境分别比作燃料和氧气,要想燃烧起来,燃料和氧气缺一不可。同样道理,儿童要实现发展也需要遗传与环境的协同作用。不过,遗传论者与环境论者所达成的这种共识是相当笼统的,对于遗传与环境在儿童发展中是通过怎样的一种机制发挥作用这一问题,大家尚未达成共识。遗传和环境的作用: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 遗传素质是指通过遗传,传递着祖先的许多生物特征,即那些与生俱来的机体的形态、构造、感官特征和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等解剖生理特点。 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 自然环境的作用 社会环境的影响 遗传只提供儿童心理发展以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规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性。家庭文化层次、经济水平、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大人对孩子的抚养态度、幼儿园和学校的环境、老师的教育态度、社会文化背景、居住地区的环境等都能影响孩子的心理。

 

 

浅论早期依恋对未来心理发展的影响(一) 

 

依恋行为系统最初是由婴儿和主要抚养着(通常是指母亲)之间发展而来,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重要的社会关系,它对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大量研究表明,依恋作为儿童与现实社会中的个体形成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有深远影响。总的来说,对早期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的解释可分为四种:一是早期依恋关系的经验可能影响发展关系中的大脑,从而导致在神经水平方面的影响;二是从组织关系的角度对早期人格成长的描述,在婴儿开始形成人格的过程中,依恋对儿童心理社会功能不断施加影响,婴儿的安全或不安全依恋能形成发展中的人的性格的许多方面,包括社交性、情绪倾向性、好奇心、自尊、独立、合作和信任等;三是早期依恋可能通过行为调节和行为同步来影响以后的发展;四是早期依恋可能通过表征来影响以后的发展。具体表现为: 

一、早期依恋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 

儿童早期是接受教育最快,可塑性最大,智力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的智力,以17岁的水平最为100%,其发展过程是:4岁前,发展达50%8岁时达80%12岁达92%17岁时几乎达到100%成熟,由此可见,儿童智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婴幼儿时期所接受的教育和熏陶。 

二、早期依恋与性格 

人的心理、意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性格也是反映,它反映的是生活环境和教育在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中所给予的影响。这种反映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与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积极深刻地反映着生活环境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着人的性格。此外,性格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难以轻易地改变。因此,早期亲子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对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 

三、早期依恋与人际关系 

婴儿期的人际交往对象首先是父母或亲近的成人,1岁以后出现与同伴的交往,而早期依恋对儿童的人际交往有预后作用。其中,不同的依恋类型对其人际交往的影响有很大不同。具有依恋安全感的儿童,对父母有信赖感,父母容易建立自己的威信。父母与他人的交往行为自然就成为儿童学习的榜样,儿童在与父母的交往中也能学到许多规则和技巧,另外,有安全依恋感的儿童具有健全的人格特征,为其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奠定基础。而回避型和反抗型两类不安全依恋儿童的不良人格特征和行为预示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困难。 

四、早期依恋与表征 

Ruth等的研究发现对社会支持的表征在依恋和儿童2年以后的适应结果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其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我表征,研究发现,安全依恋的儿童对自我的描述更多的是使用积极的词汇,并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而不安全依恋的儿童或者揭示一个更加消极的自我形象,或者不能承认自己的缺陷;二是对事件的表征,早期安全依恋的儿童更能准确地记住积极事件,而不安全依恋则是记住消极事件。 

总之,早期依恋对儿童心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深远的。为使儿童终生向更好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父母或抚养着应关注婴儿安全依恋感的培养。 

 

 

浅论早期依恋对未来心理发展的影响(二) 

 

(一)影响儿童认知的发展 

父母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儿童会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积极而放心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提高智力水平。安全依恋的建立,意味着父母平时对儿童精心照顾、关心、爱护,儿童从父母哪里获得温暖和爱,其生理的、情感的需要得到满足,儿童就会有安全感和快乐的情绪。这为儿童在积极探索未知世界的活动中提供最优的智力加工背景,导致儿童最有效的认知活动,一旦儿童在认知活动中得到一定的成果,问题得到解决,智力活动的成功又进一步诱导他的快乐情绪和探索事物的兴趣,这种良性虚幻的结果,使儿童认知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一项以孤儿院的19个月的发展落后孤儿为实验对象的实验研究表明,改变他们的抚养条件,让他们有机会对温柔的充当代理母亲的阿姨形成依恋,4年后实验组平局智商提高32分,孤儿院的对比组则落后21分。20年后追踪调查发现,实验组中三分之一进了大学,大多数对比组儿童则不超过三年级水平,可见依恋可以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能力。 

(二)影响儿童语言的发展 

婴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如能在这一阶段提供良好的语言教育环境和条件,不仅能促进婴幼儿语言的发展,而且能提高口语表达的质量,反之会延缓或阻碍儿童的语言发展。因此,这一阶段,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对儿童语言发展至关重要。父母与孩子交往时间多,有利于刺激婴儿调动各种感官感知父母的语言,模仿父母的语言,在这种情况下,儿童语言发展水平自然可以提高。 

反之,若没有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对儿童的语言发展自然有所影响。 

(三)影响儿童情绪的发展 

婴儿是以情绪的方式同世界发生联系的,早期持久的情绪经验对其一生情绪的发展至关重要。婴儿期能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的儿童具有稳定而快乐的情绪。处于安全状态中的婴儿,是快乐的,富有爱心和善于表达情感的 

缺乏依恋安全感的婴儿,经常担心母亲离开而处于焦虑、恐惧不安状态中,或由于需要延迟满足而遭受挫折感,产生失望、愤怒等负面情绪,长期下去,儿童会成为情绪多变甚至感情冷漠的人。

(四)影响儿童个性的发展 

1.安全依恋的建立使儿童产生安全感,从而形成对他人和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2岁前是培养儿童信任感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一时期儿童得到父母适当、稳定与不间断的关怀等,他们得到生理和心理的满足,从而感到安全。这样的儿童会对父母产生信任感并由此推及对周围的信任。反之,儿童会对周围产生不信任感,形成多疑、孤僻的性格。 

2.安全感的建立,会促进儿童自我认同感的形成,帮助建立自信心。如果儿童缺乏安全感,他往往很少与大人进行情感交流,这样难以得到大人的理解和支持,导致他缺少自我认同感,甚至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产生自卑的性格。 

3.安全依恋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独立自主性。儿童独立自主性的形成与儿童对父母的安全依恋感是分不开的。只有当儿童感受到父母的爱护和感情从而形成安全感,相信父母能在他们需要时出现在身边,提供帮助,这样他们才能放心大胆地独立探索陌生的世界。反之,儿童会出现焦虑不安等状况,无法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 

(五)影响儿童的社会化发展 

早期儿童的依恋会对儿童以后的人际关系发展产生影响,主要是儿童在与周围人和物不断复杂化的交往中形成的反应方式与决定这种方式的认知方式逐渐沉淀定型,形成儿童与外界人际关系的稳定的模式。有安全依恋的儿童往往具有健全的人格特征,这就为其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了基础。反之,儿童如果没有健全的人格特征则会导致同伴拒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