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遗迹
(2017-08-06 16:45:29)
广元市地处大巴山南麓,雄踞嘉陵江上游,北枕秦陇,南制果阆,东控巴夔,西扼龙绵,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自古为:“川北门户”。广元,西周时乃苴国治地;秦汉为葭萌、汉寿属地;西魏称利州;元代始称广元。三国时期,广元是汉魏相争的主战场,由秦陇入蜀的金牛、阴平、米仓栈道均穿境而过,在此留下众多的遗址、遗迹和传说故事。广元是四川省三国蜀汉遗迹、遗址保存最完整、最丰富的地区。
广元与蜀汉的兴亡史结下了不解之缘。据《三国志》记载:刘备采纳了诸葛亮、庞统的建议,从荆州入川,以北拒汉中张鲁为名,驻军葭萌(今广元昭化),按兵不动,在今广元一带建立了根据地。而后挥师南下,斩白水关崐守将杨怀、高沛,战涪关,攻落凤坡,取绵竹关,夺成都,取代刘璋,占领益州,据有汉中。遂于公元221年建立蜀汉,称昭烈皇帝。
刘备死后,蜀后主刘禅软弱无能,受小人盅惑,朝纲不振。司马昭派钟会、邓艾兵分两路直取西川。钟会率兵十万攻打剑门关,与姜维三万守军相持三月之久。不料邓艾率精兵,从阴平道经甘肃文县和四川青川境内的摩天岭裹毡面下,偷袭江油关(今平武县南坝镇),直取成都。迫使刘禅下令姜维投降,蜀汉遂亡。纵观历史,可谓:蜀汉”兴于葭萌,亡于剑门”。
广元市境内三国蜀汉遗迹遗址众多,远逾百处。现按地域分布择要简介于后:
葭萌关 即昭化古城。位于广元市西南36公里处。昭化是四川置县最早地地。秦时置葭萌县,蜀汉改称汉寿。古时葭 萌关以城为关,可四面迎敌。《昭化县志》称:“东来广元有桔柏渡以拒之,西出剑阁有天雄关以镇之,南崐下苍、阆有梅岭关以间之,北渡阴平有白关以守之”。关城地秦蜀古道要冲,地扼嘉陵江与白龙江汇合处,背靠牛头山险峰,史称葭萌关为“全蜀咽喉,川北锁钥”,“虽弹丸之地,有金汤之固”。建发十八 年(公元213年),崐刘备曾领兵驻此。以后费伊也曾在此开府治事。现存古城门、街道、院落保存完好,均为明、清遗物。北门外有“葭萌关”地名碑。
姜公桥 姜维祠旁古驿道上有一石桥,传说为姜维镇守剑阁时所修。
武侯桥 在今剑阁县东门外,遗址今东门大桥。相传为诸葛亮北伐中原时所建。
武侯坡 位于剑阁县武镇东山,三国时期武连为重要军事驿站,为北伐中原必经之地。相传诸葛亮在此屯兵演武。清代曾在此建有武侯祠,现祠已圯。
点将石 武侯连的侯祠祠前有一小山名点将台。相传孔明在此台点将。
插旗石 武侯祠后山一高埠处有一巨石,相传孔明曾将帅旗插于此石。
擂鼓石 在祠后有一高山名擂鼓石。相传孔明曾于此擂帅旗插于此石。
烽火台 在祠后山顶上。相传孔明曾在此,设置烽火台。
邓艾墓 位于剑阁城外10公里北乡的孤玉山,为邓艾与邓忠的合葬墓。邓艾为魏征西将军,与钟会兵分两路灭蜀。邓艾偷渡阴平先攻占了成都。钟会嫉其功,诬邓艾父子以谋反罪杀害后,葬于此。墓前立有石 碑,高约3米,崐宽1.3米,碑名“魏大将军邓艾之墓”。昔日曾建有邓艾庙,正殿塑邓艾父子像。现墓存庙毁。
摊尸石 在孤玉山上有一巨石,相传邓艾父子尸首曾摊于此石。
印台山 在孤玉山下有一形如印台的小山。相传是邓艾的印台所化。
关刀河 在孤玉山下有一溪流名关刀河,相传是邓艾将士磨刀之处。
鼓楼山 孤玉山旁一小山。相传为邓艾将士擂鼓之外。
张飞垂泉 又叫张飞井。位于剑阁县垂泉乡场后山垂泉寺内。相传张飞率军经此,因人马皆干渴无水可饮,张飞捶拳击地三下,泉水从拳印外昌出。至今泉水终年不涸。
张王庙 在剑阁县张王庙乡。位于嘉陵江岸建有张飞祀庙。庙宇尚存,已改为作坊。
战胜坝 即张飞桃灯夜战马超处,在昭化西门外二公里处的苟家坪。相传马超领军来攻葭萌关,张飞与马超挑灯夜战不分胜负。现立有“战胜坝”地名捭。
天雄关 位于昭化古城西门外7.5公里处的牛头山山腰。为剑门至葭萌关必经之磁隘。《昭化县志》称:“峰连玉垒 ,地抱锦城,襟剑阁而带葭萌,距嘉陵而枕清水,诚天设之雄也”。《蜀故》云:“南栈利州昭化之天雄关崐……最为险要,较之蚕丛鸟道,上层云,下深滩,不计其丈。”关内现存明、清碑刻10余通,并有汉柏数株。建筑虽毁,关门尚存。是市境内各雄关险隘中唯一能见到的古关门遗址。
姜维拜水池 位于昭化古城南15公里的海的拨1214米的牛头山山顶。因姜维兵困牛头山时跪拜三天三夜:得半池水而得名。此水无论何时,均仅半池。并有三奇:大雨不溢,大旱不涸;任凭万人饮用,水位不变;池水清浊视崐山下嘉陵江水清浊而定,江水清则池水清,反之变然。1984年重修了姜维拜水池庙。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为庙会,热闹非凡。
关羽庙 原建于天雄关内。清乾隆年间又中修亭。考关羽生平未入蜀地,此庙实为刘、关、张的祀庙。过去庙内有一趣对。下联是:“兄玄德弟翼德威振孟德,师卧龙将子龙偃月青龙”。因年代久远,庙已无存。
鲍三娘墓 位于昭化古城北7公里处的白龙江畔的曲回坝鸭浮村。墓为一土冢,南北长21米,东西长19米,冢南宽15米,冢北宽18米,冢高4米。鲍三娘为关羽第三子关索之妻。世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鲍家庄,因廉康贼求崐婚不屈。关往攻不能胜,遂成婚。鲍氏智勇双全,武艺出众,随夫征战驻此,死后葬于此地。墓系曲室,由汉代画像砖拱砌而成。墓长6.45米,宽2米,高1.29米。1914年为法国人包加兰和拉底格发掘,交盗走额骨、画像砖等。崐现墓已封闭。墓前立石碑,上书“汉将军索妻关夫人之墓。”
费伊墓 位于昭化古城西门外约50米。费伊为蜀汉重臣,继蒋琬之后主持蜀汉朝政。公元251年,费欢饮沉醉,为魏降人郭循手妃子刃,遂葬于此。死后谥敬侯。现存土冢高约3米。墓碑为清光绪33年(公元1907年)昭化知县崐吴光耀所立。埤高1.32米,宽0.64米,碑文为其长女正敬所书。墓碑曰:“蜀汉大将军录尚书事成乡敬费伊之墓。”
武侯祠 在昭化古城东关外三义庙中。1857年毁于洪水。现费伊墓侧重修武侯碑记。
费敬侯祠 在费伊墓之左侧。建于清朝乾隆50年,清果亲王曾书“深谋卓识”四字,立碑于祠前,清末被毁。该祠1857年也毁于洪水。
关索城 遗址在今昭化镇摆晏坝村。相传三国时期关索与妻鲍三娘屯兵于此修筑石城。
粗石栈 在三堆镇南白龙江东岸。相传刘备取汉中时,命陈兵列陈阻绝曹操于此。
走马岭 在今广元市区与宝轮镇之间盘龙乡。山势蜿蜓,形如战马。相传为邓艾坐骑所化。
广元桓侯庙 俗称张爷庙,为张飞祠庙,遗址为清末建筑,现在市印刷厂内。现存大殿与左右山墙。山墙上部高浮雕须弥座,顶部塑有仙人像。石柱云龙环绕,游动宛转,形态生动,石柱上有赞美张飞的楹联。曰“邑隶阆州崐苍赤尤沾恩泽久,地名汉寿旗常升著弟兄难。”
阴平道 为古陇蜀道上由北向西的捷径。从甘肃文县越摩天岭经四川青川县的青溪镇到江油关(今平武县南坝镇)可直下川西平原。公元263年,邓艾率军经此道灭蜀。沿途崖、落衣石、听信沟、打箭坪、高岩头、放马坪、兵崐书石、撑锅石等。
白水关 遗址在青川县东北沙州西南。关为东汉初公孙述据蜀时,其将侯月所开。关城东南接广元,西望平武,北邻陕西勉县、宁强,刘备取汉中,诸葛亮伐曹操重兵戍守。
石门关 在青川县白河乡内。相传诸葛亮曾在凿石为门。沿途石壁间有栈道。
靖军山 在青川县青溪镇金桥村流沙坡至桅杆坪一带。相传诸葛亮曾在置戍于此。
左担道 为秦、汉所凿之栈道。自青川县白河乡至广元水磨乡的白龙的悬崖峭壁上,至今犹存栈道孔。因军士挑担在栈道上行走时不容换肩,故名“左担道”。古人形容其险峻程度为“前者之踵,可接后者之肩”。
马鸣阁道 亦称景从道。指由白水关至葭萌关的古蜀道。路线是由白水关经水磨乡、大高山、三堆镇至葭萌关。为三国时阴平道与金牛道的重要通道。沿途有左担栈道遗址。
木马山 遗址在青川县沙州乡与广元水磨乡交界的大高山。相传诸葛亮在此制造木牛流马以运军粮。一说剑阁县木马寺等处也有木牛流马遗址。
摩天岭 在青川县溪镇以北。为川、甘两省的界山。海拔三千余米。三国时期邓艾自阴平道灭蜀,经摩天岭“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北雄关 在青川县毛香坝附近。为三国时期的重要关隘。
阴平山 距青溪镇2公里。海拔1872米,山势远望如铁锅倒置,四面陡峭。有点将台等遗址。相传邓艾越摩天岭后曾在山顶操练兵马。
写字崖 在青川溪镇唐家河口一公里处。岩间有一顶盔贯甲石像,两肩镌“大军”二字,相传为邓艾像。岩上有一光滑平石,雨后隐约可见“邓艾过此”四字,相传为邓艾所书。现字迹已湮没。邓艾像嵌入公路堡坎之内。
舍身崖 距青溪镇20公里处。相传邓艾率众将士在此发誓舍身灭蜀,在此裹毡缘崖而下。
磨刀石 位于写字崖下河边,有一巨石,长2.5米、高1米,厚1米,上有32道刀痕。相传邓艾率军在此磨刀。
落衣石 在石门关内有一巨石约10平方米。上有衣痕、脚印及臀痕。相传邓艾卧于此石,临走时将衣服遗忘在石上。
诸葛亮屯田处 在今青川县三锅乡至青溪镇之间。有地名军屯里、上屯里、下屯里、小屯里等。相传诸葛亮曾率军在此屯田。
孔明碑 在摩天岭。碑文已不可识。相传是“二火初兴,有上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意谓诸葛亮已料定炎兴元年(263年),邓艾越此灭蜀。有久钟会、邓艾将死(会字士季,艾字士载,故名“二士”)。
马鞍山 在青川县三锅乡境内。相传邓艾遇害时,其战马悲鸣长跪不忍离去。邓艾怒踢马鞍,马鞍腾空而起,化为马鞍山。
七盘关 在距市区北59公里处的播家山麓。为古代秦蜀交界处的险关。金牛道穿关而过,现存“西秦第一关”的碑刻。关门遗址尚可辩。
朝天关 距广元区27公里。是由秦入蜀的重要关隘。关址在山腰。关上危峦高耸,海拔千余米;关下峭壁临江,架有栈道。朝天关上、下关长15公里。为蜀汉时重兵把守的险关。
清风峡 距朝天镇西2公里。位于嘉陵江峡口,长200余米。峡内有先秦、蜀汉所凿栈道和飞阁遗址。历代屡修屡毁。现在拟修复。
明月峡 距朝天镇南3公里。古名朝天陕,位于朝天关下。后人取李白诗“秋风清、秋月明”之句,故上峡名“清风峡”,下峡为“明月峡”。明月峡有先秦栈道500余米。三国时诸葛亮在此扩建栈道能通行旅。唐人孙樵《出崐蜀赋》极写其险峻。现存栈道孔宽30CM,深50CM,也孔洞横距2.1米。孔洞多呈三排,上排孔为搭设雨棚,安装扶手而设;下排孔为加固支撑孔;中排孔“架木作栈”供人马通行。1985年以来,修复栈道长129米,以供游人了崐解古代蜀道概况。明月峡内现集火车道、汽车道、航道、先秦古栈道、金牛道、纤夫鸟道等六道于一峡,被誉为“活的中国交通史博物馆”。
龙门阁 距朝天镇北10公里川陕公路旁。为三国时期诸晚葛亮北伐中原的重要陆栈。唐宋诗人杜甫、岑参、陆游等皆有题咏。龙门阁峭壁临江,下有龙门洞 ,阴河水穿越三洞直汇嘉陵江。
筹笔驿 位于广元市北45公里的筹笔乡。因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曹魏在此运筹帷幄而得名。为古代入蜀的重要水栈道。相传《后出师表》曾写于此。嘉陵江东岸有武侯祠,西岸建军庙。祠中有诸葛亮画像及天贡堂、神笔院、崐集贤殿、中军堂。并有旗杆梁、擂鼓山、营盘梁、饮马池、白马池、王军池、王军营、戍军坝、烟墩山等遗址。有关传说甚多。唐宋诗人如武元衡、薛逢、薛能、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罗隐、石卿,陆游等皆有题咏筹笔驿的诗崐篇。现祠、庙均毁,仅宝成铁路有军师庙车站地名。
昭欢县 故址在朝天沙河乡。刘备取汉中后一度在此设县,以储军粮。
校场坝 在朝天区转斗乡境内。相传为诸葛亮点校兵马、操演阵法之处。
汉王山 在筹笔乡境内。相传刘备取汉中后,返成都途中登临此山。
王歌石 相传刘备在汉王山上一巨石登崖赋歌以明志。歌曰:“目极汉室兮,伤春心!驰骋南北兮,归中原;吾皇高枕兮,尔心安。”
琴歌石 于嘉陵江畔筹笔滩前。相传诸葛亮于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自街亭退守筹笔时曾在巨石上鼓琴而歌。
愁悲岩 与琴歌石隔江相对的巨岩。相传刘禅经此处时,巨岩不忍见亡国之君,悲鸣不已。至今风雨阴晦之夜仍可闻幽咽之声。
马超衣冠墓 在广元市元坝柏林乡。传说是马超衣冠墓。遗址已不可考。
米仓道 古代由秦越米仓山米入蜀的重要陆栈。是三国时期的重要军事驿道。米仓山主道路线是由陕西汉中始(今双汇场),终点是旺苍百丈关(今旺苍县城)。顺此道可直下苍、巴中。沿途有西关、独角关、关口、营盘梁、崐大营坝、水大营、大沙营、韩家营、教场梁、战马坑、张飞石、王平庙、关平沟等三国遗址。
旺苍木门道 为米仓道的重要路段。路线由陕西南郑县越米仓山脊经旺苍县木门镇至巴中。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张飞、魏延等先后在此道大败魏将张合,沿途遗址、传说甚多。
阳平关至旺苍白水道 是金牛道汇入米仓山道的重要间道。路线自宁强县的联平关始,在金牛道上潭毒关分路,越旺苍县天星坪、木瓜铺,经白水场(今旺苍白水区)至苍溪、阆中。南宋诗人陆游两 次经此道,有《题木瓜铺》崐一诗。
宁强县至旺苍百丈关道 是金牛道汇入米仓道的又一重要间道。路线是金牛道上陕西宁强县的茅坝河起,经旺苍县的干河坝、鹰嘴岩(今旺苍英萃乡),在两会寺(今旺苍双汇县汇入米仓道,至旺苍百丈关(今旺苍县城)。崐沿途以木石为栈,历代畅通无阻。
张飞石 遗址在旺苍县木门镇境内。建安20年(公元215年),张飞在此大败魏将张合。相传张飞曾鞍立于此石,故名“张飞石”。
延战街 遗址在今旺苍县木门镇对面一小街。相传建兴九年(公元231年),魏延在此大败魏将张合。
射合坪 遗址在旺苍县木门镇北柏树河河谷处。建兴九年(公元231年),魏大将张合在北被蜀兵乱箭射死。
五营栈 遗址在今旺苍县木门镇北柏树河河口一带。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密授计与魏延。令魏延、关兴在河口处分设五座兵营以惑张合。魏延等且战且退,张合果真以为蜀兵溃不成军,究追不已,遂于射合坪为蜀崐军伏军兵乱箭射死。
米仓山古碑 位于旺苍木门道上纪家河桥头。为米仓道上仅存的石碑。碑文上有“上通秦陇,下达蜀川”的文字,足证此道即为米仓古道。
广元与蜀汉的兴亡史结下了不解之缘。据《三国志》记载:刘备采纳了诸葛亮、庞统的建议,从荆州入川,以北拒汉中张鲁为名,驻军葭萌(今广元昭化),按兵不动,在今广元一带建立了根据地。而后挥师南下,斩白水关崐守将杨怀、高沛,战涪关,攻落凤坡,取绵竹关,夺成都,取代刘璋,占领益州,据有汉中。遂于公元221年建立蜀汉,称昭烈皇帝。
刘备死后,蜀后主刘禅软弱无能,受小人盅惑,朝纲不振。司马昭派钟会、邓艾兵分两路直取西川。钟会率兵十万攻打剑门关,与姜维三万守军相持三月之久。不料邓艾率精兵,从阴平道经甘肃文县和四川青川境内的摩天岭裹毡面下,偷袭江油关(今平武县南坝镇),直取成都。迫使刘禅下令姜维投降,蜀汉遂亡。纵观历史,可谓:蜀汉”兴于葭萌,亡于剑门”。
广元市境内三国蜀汉遗迹遗址众多,远逾百处。现按地域分布择要简介于后:
葭萌关 即昭化古城。位于广元市西南36公里处。昭化是四川置县最早地地。秦时置葭萌县,蜀汉改称汉寿。古时葭 萌关以城为关,可四面迎敌。《昭化县志》称:“东来广元有桔柏渡以拒之,西出剑阁有天雄关以镇之,南崐下苍、阆有梅岭关以间之,北渡阴平有白关以守之”。关城地秦蜀古道要冲,地扼嘉陵江与白龙江汇合处,背靠牛头山险峰,史称葭萌关为“全蜀咽喉,川北锁钥”,“虽弹丸之地,有金汤之固”。建发十八 年(公元213年),崐刘备曾领兵驻此。以后费伊也曾在此开府治事。现存古城门、街道、院落保存完好,均为明、清遗物。北门外有“葭萌关”地名碑。
姜公桥 姜维祠旁古驿道上有一石桥,传说为姜维镇守剑阁时所修。
武侯桥 在今剑阁县东门外,遗址今东门大桥。相传为诸葛亮北伐中原时所建。
武侯坡 位于剑阁县武镇东山,三国时期武连为重要军事驿站,为北伐中原必经之地。相传诸葛亮在此屯兵演武。清代曾在此建有武侯祠,现祠已圯。
点将石 武侯连的侯祠祠前有一小山名点将台。相传孔明在此台点将。
插旗石 武侯祠后山一高埠处有一巨石,相传孔明曾将帅旗插于此石。
擂鼓石 在祠后有一高山名擂鼓石。相传孔明曾于此擂帅旗插于此石。
烽火台 在祠后山顶上。相传孔明曾在此,设置烽火台。
邓艾墓 位于剑阁城外10公里北乡的孤玉山,为邓艾与邓忠的合葬墓。邓艾为魏征西将军,与钟会兵分两路灭蜀。邓艾偷渡阴平先攻占了成都。钟会嫉其功,诬邓艾父子以谋反罪杀害后,葬于此。墓前立有石 碑,高约3米,崐宽1.3米,碑名“魏大将军邓艾之墓”。昔日曾建有邓艾庙,正殿塑邓艾父子像。现墓存庙毁。
摊尸石 在孤玉山上有一巨石,相传邓艾父子尸首曾摊于此石。
印台山 在孤玉山下有一形如印台的小山。相传是邓艾的印台所化。
关刀河 在孤玉山下有一溪流名关刀河,相传是邓艾将士磨刀之处。
鼓楼山 孤玉山旁一小山。相传为邓艾将士擂鼓之外。
张飞垂泉 又叫张飞井。位于剑阁县垂泉乡场后山垂泉寺内。相传张飞率军经此,因人马皆干渴无水可饮,张飞捶拳击地三下,泉水从拳印外昌出。至今泉水终年不涸。
张王庙 在剑阁县张王庙乡。位于嘉陵江岸建有张飞祀庙。庙宇尚存,已改为作坊。
战胜坝 即张飞桃灯夜战马超处,在昭化西门外二公里处的苟家坪。相传马超领军来攻葭萌关,张飞与马超挑灯夜战不分胜负。现立有“战胜坝”地名捭。
天雄关 位于昭化古城西门外7.5公里处的牛头山山腰。为剑门至葭萌关必经之磁隘。《昭化县志》称:“峰连玉垒 ,地抱锦城,襟剑阁而带葭萌,距嘉陵而枕清水,诚天设之雄也”。《蜀故》云:“南栈利州昭化之天雄关崐……最为险要,较之蚕丛鸟道,上层云,下深滩,不计其丈。”关内现存明、清碑刻10余通,并有汉柏数株。建筑虽毁,关门尚存。是市境内各雄关险隘中唯一能见到的古关门遗址。
姜维拜水池 位于昭化古城南15公里的海的拨1214米的牛头山山顶。因姜维兵困牛头山时跪拜三天三夜:得半池水而得名。此水无论何时,均仅半池。并有三奇:大雨不溢,大旱不涸;任凭万人饮用,水位不变;池水清浊视崐山下嘉陵江水清浊而定,江水清则池水清,反之变然。1984年重修了姜维拜水池庙。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为庙会,热闹非凡。
关羽庙 原建于天雄关内。清乾隆年间又中修亭。考关羽生平未入蜀地,此庙实为刘、关、张的祀庙。过去庙内有一趣对。下联是:“兄玄德弟翼德威振孟德,师卧龙将子龙偃月青龙”。因年代久远,庙已无存。
鲍三娘墓 位于昭化古城北7公里处的白龙江畔的曲回坝鸭浮村。墓为一土冢,南北长21米,东西长19米,冢南宽15米,冢北宽18米,冢高4米。鲍三娘为关羽第三子关索之妻。世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鲍家庄,因廉康贼求崐婚不屈。关往攻不能胜,遂成婚。鲍氏智勇双全,武艺出众,随夫征战驻此,死后葬于此地。墓系曲室,由汉代画像砖拱砌而成。墓长6.45米,宽2米,高1.29米。1914年为法国人包加兰和拉底格发掘,交盗走额骨、画像砖等。崐现墓已封闭。墓前立石碑,上书“汉将军索妻关夫人之墓。”
费伊墓 位于昭化古城西门外约50米。费伊为蜀汉重臣,继蒋琬之后主持蜀汉朝政。公元251年,费欢饮沉醉,为魏降人郭循手妃子刃,遂葬于此。死后谥敬侯。现存土冢高约3米。墓碑为清光绪33年(公元1907年)昭化知县崐吴光耀所立。埤高1.32米,宽0.64米,碑文为其长女正敬所书。墓碑曰:“蜀汉大将军录尚书事成乡敬费伊之墓。”
武侯祠 在昭化古城东关外三义庙中。1857年毁于洪水。现费伊墓侧重修武侯碑记。
费敬侯祠 在费伊墓之左侧。建于清朝乾隆50年,清果亲王曾书“深谋卓识”四字,立碑于祠前,清末被毁。该祠1857年也毁于洪水。
关索城 遗址在今昭化镇摆晏坝村。相传三国时期关索与妻鲍三娘屯兵于此修筑石城。
粗石栈 在三堆镇南白龙江东岸。相传刘备取汉中时,命陈兵列陈阻绝曹操于此。
走马岭 在今广元市区与宝轮镇之间盘龙乡。山势蜿蜓,形如战马。相传为邓艾坐骑所化。
广元桓侯庙 俗称张爷庙,为张飞祠庙,遗址为清末建筑,现在市印刷厂内。现存大殿与左右山墙。山墙上部高浮雕须弥座,顶部塑有仙人像。石柱云龙环绕,游动宛转,形态生动,石柱上有赞美张飞的楹联。曰“邑隶阆州崐苍赤尤沾恩泽久,地名汉寿旗常升著弟兄难。”
阴平道 为古陇蜀道上由北向西的捷径。从甘肃文县越摩天岭经四川青川县的青溪镇到江油关(今平武县南坝镇)可直下川西平原。公元263年,邓艾率军经此道灭蜀。沿途崖、落衣石、听信沟、打箭坪、高岩头、放马坪、兵崐书石、撑锅石等。
白水关 遗址在青川县东北沙州西南。关为东汉初公孙述据蜀时,其将侯月所开。关城东南接广元,西望平武,北邻陕西勉县、宁强,刘备取汉中,诸葛亮伐曹操重兵戍守。
石门关 在青川县白河乡内。相传诸葛亮曾在凿石为门。沿途石壁间有栈道。
靖军山 在青川县青溪镇金桥村流沙坡至桅杆坪一带。相传诸葛亮曾在置戍于此。
左担道 为秦、汉所凿之栈道。自青川县白河乡至广元水磨乡的白龙的悬崖峭壁上,至今犹存栈道孔。因军士挑担在栈道上行走时不容换肩,故名“左担道”。古人形容其险峻程度为“前者之踵,可接后者之肩”。
马鸣阁道 亦称景从道。指由白水关至葭萌关的古蜀道。路线是由白水关经水磨乡、大高山、三堆镇至葭萌关。为三国时阴平道与金牛道的重要通道。沿途有左担栈道遗址。
木马山 遗址在青川县沙州乡与广元水磨乡交界的大高山。相传诸葛亮在此制造木牛流马以运军粮。一说剑阁县木马寺等处也有木牛流马遗址。
摩天岭 在青川县溪镇以北。为川、甘两省的界山。海拔三千余米。三国时期邓艾自阴平道灭蜀,经摩天岭“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北雄关 在青川县毛香坝附近。为三国时期的重要关隘。
阴平山 距青溪镇2公里。海拔1872米,山势远望如铁锅倒置,四面陡峭。有点将台等遗址。相传邓艾越摩天岭后曾在山顶操练兵马。
写字崖 在青川溪镇唐家河口一公里处。岩间有一顶盔贯甲石像,两肩镌“大军”二字,相传为邓艾像。岩上有一光滑平石,雨后隐约可见“邓艾过此”四字,相传为邓艾所书。现字迹已湮没。邓艾像嵌入公路堡坎之内。
舍身崖 距青溪镇20公里处。相传邓艾率众将士在此发誓舍身灭蜀,在此裹毡缘崖而下。
磨刀石 位于写字崖下河边,有一巨石,长2.5米、高1米,厚1米,上有32道刀痕。相传邓艾率军在此磨刀。
落衣石 在石门关内有一巨石约10平方米。上有衣痕、脚印及臀痕。相传邓艾卧于此石,临走时将衣服遗忘在石上。
诸葛亮屯田处 在今青川县三锅乡至青溪镇之间。有地名军屯里、上屯里、下屯里、小屯里等。相传诸葛亮曾率军在此屯田。
孔明碑 在摩天岭。碑文已不可识。相传是“二火初兴,有上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意谓诸葛亮已料定炎兴元年(263年),邓艾越此灭蜀。有久钟会、邓艾将死(会字士季,艾字士载,故名“二士”)。
马鞍山 在青川县三锅乡境内。相传邓艾遇害时,其战马悲鸣长跪不忍离去。邓艾怒踢马鞍,马鞍腾空而起,化为马鞍山。
七盘关 在距市区北59公里处的播家山麓。为古代秦蜀交界处的险关。金牛道穿关而过,现存“西秦第一关”的碑刻。关门遗址尚可辩。
朝天关 距广元区27公里。是由秦入蜀的重要关隘。关址在山腰。关上危峦高耸,海拔千余米;关下峭壁临江,架有栈道。朝天关上、下关长15公里。为蜀汉时重兵把守的险关。
清风峡 距朝天镇西2公里。位于嘉陵江峡口,长200余米。峡内有先秦、蜀汉所凿栈道和飞阁遗址。历代屡修屡毁。现在拟修复。
明月峡 距朝天镇南3公里。古名朝天陕,位于朝天关下。后人取李白诗“秋风清、秋月明”之句,故上峡名“清风峡”,下峡为“明月峡”。明月峡有先秦栈道500余米。三国时诸葛亮在此扩建栈道能通行旅。唐人孙樵《出崐蜀赋》极写其险峻。现存栈道孔宽30CM,深50CM,也孔洞横距2.1米。孔洞多呈三排,上排孔为搭设雨棚,安装扶手而设;下排孔为加固支撑孔;中排孔“架木作栈”供人马通行。1985年以来,修复栈道长129米,以供游人了崐解古代蜀道概况。明月峡内现集火车道、汽车道、航道、先秦古栈道、金牛道、纤夫鸟道等六道于一峡,被誉为“活的中国交通史博物馆”。
龙门阁 距朝天镇北10公里川陕公路旁。为三国时期诸晚葛亮北伐中原的重要陆栈。唐宋诗人杜甫、岑参、陆游等皆有题咏。龙门阁峭壁临江,下有龙门洞 ,阴河水穿越三洞直汇嘉陵江。
筹笔驿 位于广元市北45公里的筹笔乡。因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曹魏在此运筹帷幄而得名。为古代入蜀的重要水栈道。相传《后出师表》曾写于此。嘉陵江东岸有武侯祠,西岸建军庙。祠中有诸葛亮画像及天贡堂、神笔院、崐集贤殿、中军堂。并有旗杆梁、擂鼓山、营盘梁、饮马池、白马池、王军池、王军营、戍军坝、烟墩山等遗址。有关传说甚多。唐宋诗人如武元衡、薛逢、薛能、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罗隐、石卿,陆游等皆有题咏筹笔驿的诗崐篇。现祠、庙均毁,仅宝成铁路有军师庙车站地名。
昭欢县 故址在朝天沙河乡。刘备取汉中后一度在此设县,以储军粮。
校场坝 在朝天区转斗乡境内。相传为诸葛亮点校兵马、操演阵法之处。
汉王山 在筹笔乡境内。相传刘备取汉中后,返成都途中登临此山。
王歌石 相传刘备在汉王山上一巨石登崖赋歌以明志。歌曰:“目极汉室兮,伤春心!驰骋南北兮,归中原;吾皇高枕兮,尔心安。”
琴歌石 于嘉陵江畔筹笔滩前。相传诸葛亮于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自街亭退守筹笔时曾在巨石上鼓琴而歌。
愁悲岩 与琴歌石隔江相对的巨岩。相传刘禅经此处时,巨岩不忍见亡国之君,悲鸣不已。至今风雨阴晦之夜仍可闻幽咽之声。
马超衣冠墓 在广元市元坝柏林乡。传说是马超衣冠墓。遗址已不可考。
米仓道 古代由秦越米仓山米入蜀的重要陆栈。是三国时期的重要军事驿道。米仓山主道路线是由陕西汉中始(今双汇场),终点是旺苍百丈关(今旺苍县城)。顺此道可直下苍、巴中。沿途有西关、独角关、关口、营盘梁、崐大营坝、水大营、大沙营、韩家营、教场梁、战马坑、张飞石、王平庙、关平沟等三国遗址。
旺苍木门道 为米仓道的重要路段。路线由陕西南郑县越米仓山脊经旺苍县木门镇至巴中。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张飞、魏延等先后在此道大败魏将张合,沿途遗址、传说甚多。
阳平关至旺苍白水道 是金牛道汇入米仓山道的重要间道。路线自宁强县的联平关始,在金牛道上潭毒关分路,越旺苍县天星坪、木瓜铺,经白水场(今旺苍白水区)至苍溪、阆中。南宋诗人陆游两 次经此道,有《题木瓜铺》崐一诗。
宁强县至旺苍百丈关道 是金牛道汇入米仓道的又一重要间道。路线是金牛道上陕西宁强县的茅坝河起,经旺苍县的干河坝、鹰嘴岩(今旺苍英萃乡),在两会寺(今旺苍双汇县汇入米仓道,至旺苍百丈关(今旺苍县城)。崐沿途以木石为栈,历代畅通无阻。
张飞石 遗址在旺苍县木门镇境内。建安20年(公元215年),张飞在此大败魏将张合。相传张飞曾鞍立于此石,故名“张飞石”。
延战街 遗址在今旺苍县木门镇对面一小街。相传建兴九年(公元231年),魏延在此大败魏将张合。
射合坪 遗址在旺苍县木门镇北柏树河河谷处。建兴九年(公元231年),魏大将张合在北被蜀兵乱箭射死。
五营栈 遗址在今旺苍县木门镇北柏树河河口一带。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密授计与魏延。令魏延、关兴在河口处分设五座兵营以惑张合。魏延等且战且退,张合果真以为蜀兵溃不成军,究追不已,遂于射合坪为蜀崐军伏军兵乱箭射死。
米仓山古碑 位于旺苍木门道上纪家河桥头。为米仓道上仅存的石碑。碑文上有“上通秦陇,下达蜀川”的文字,足证此道即为米仓古道。
后一篇:地方志 卷六十八 四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