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骑行记

标签:
新居见识之十 |
分类: 北漂记 |
——新居见识之十
立夏!
我从没有像今年在延庆对立夏这天有过如此鲜明的印象。5月4 日,我骑自行车外出还需要戴上手套防冻,到5 月6日,已是阳光灼热,飞花满天了。查看日历,原来5月5 日立夏,夏天已来到延庆。
一般说来,时间是个渐进过程,白天与黑夜,冬天与夏天,中年与老年的界定,是不能以某天某时来划分的。然而,今年立夏,让人感到这个夏天就是在这一天到来似的,借用沈阳人的说法叫做:“脱了棉袄穿短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本来,延庆的气温要比北京市区气温平均低5度,因此,延庆的春季要比市区晚半月,冬季则比市区早半月。有了这一早一晚,延庆的四季几乎就成了两季——冬天和夏天,而春秋两季则被无形地抹了去。去年延庆的春天是一阵风吹过去的,今年则连一阵风都给省略了,直接由冬天进入了夏天。正如我在《夏都延庆》一文中所说,延庆的夏天不同于人们对夏天的一般理解,就气温比北京市区低5 度这一点来说,当北京市热到人体温度时,延庆依旧悠悠清凉不害暑热。所以,延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夏天。
我第一次到北方那年,对北方天亮的感觉特别深刻。当我还迷糊地睡在床上,而眼睛已对亮光有了感觉的时候,一睁眼便奇怪,啊!什么时候天亮了!那种感觉好比早上醒来一拉开关,天就亮了一样。这到不是我对日光的感觉有误,后来看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才知道,国旗升到杆顶的那一分钟每天是不一样的,其中就蕴含着要让国旗迎接新的一天的第一缕阳光的意义。而像立夏这种季节的转换如此明显,对我来说还是平生第一次感受。
北京旅游部门向人们推荐春游最好的去处是延庆,其实已经下意识地把延庆的夏天当做春天了。如此说来,延庆一年之中只有两季,冬季和春季,而不是冬季和夏季。从我自身的感觉来看已是如此。立夏之后,浑身通畅,室外鸟语花香,清风催绿,蓝天白云,超常的生命气场不停地向我发出召唤,逗引得我坐立不安,渴望出游。
周围团转都看得差不多了,这次就走远一些:古崖居、天池、千家店、四季花海、珍珠泉……
拟定目的地,保养好自行车斯普瑞克,说走就走。
阪泉?
古崖居位于张山营镇,去年我到野鸭湖时打它旁边过过,但限于时间,没有进去。古崖居是个谜团,什么年代,什么人在这里建造了这个去处,没人知道。我有点怀疑它和我们老家的蛮子洞有着某种联系。但二者在地理位置上相距是如此之遥远,尤其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可惜的是这一次我还是没能如愿以偿,原因是到张山营时,突遇满天飞花,花絮迷得人睁不开眼,喘不过气。我在龙聚山庄把这种际遇拍了张照片,画面上那些模糊的斑点即是恼人的杨花飞絮。
不过也有收获,张山营东边有两个阪泉村,上阪泉和下阪泉,相传是黄帝与炎帝大战的地方。阪泉村人以这段典故引为自豪。我疑惑的是,黄帝为什么在此一战就征服了神农部落,结成了炎黄联盟呢?这个地方并不像史书描绘的那样宏大,向东是个绝地,只有西面一个出口。如果黄帝部落自西而来,将炎帝部落逼到阪泉以东,是有可能迫使炎帝坐下来谈判的。但是,阪泉村始建于明代,依山而不傍水,没有证据说明此地就是史书中所说的那个大名鼎鼎的阪泉,或者是明朝人的想当然?
阪泉村北面壁立着一座高山名叫阪山,其势如“板”,古崖居就隐藏在这座山中。阪泉出自阪山,可能是古代一大名泉吧,而今泉水出处也无从考查。如果真有此泉,那么在四千多年前,阪山也如我们南方的山脉一样,山有多高,水即多高,阪泉之说也就不足为怪了。试想那时的阪泉有多美啊!山上古木森森,山下流水潺潺,逐水而去,沃田千里,人烟袅袅。是什么原因毁灭了这一切呢?是气候变迁?还是人类战争?以致让森林碧水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下阪泉村
然而,数千年的人文历史猜想和着漫长的地球演变史比较起来,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数。
阪山为高耸的海陀山一峰,海陀山为燕然山一支,燕然山又属燕山一脉。燕山,才是主山。
燕山东西长约420公里,南北最宽处近200公里。东起山海关,西至洋河,北接坝上,南瞰京津翼平原。燕山开始形成于1.4亿年前的中生代侏罗纪造山运动,是中国地形地貌形成的范本,地质学家称之为“燕山运动”。
延庆著名的“百里画廊”位于燕山西部,白河两岸,游览百里画廊处处可见燕山运动留下来的痕迹,2001年,百里画廊被国家圈定为“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
我下一个目的地就是“百里画廊——天池”。
天池
从刘斌堡过去,离开琉璃路往北,即进入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这个地质公园,东起千家店,西至旧县黑峪口,南至佛爷顶梁头,占地面积六千二百六十公顷。对于这个地质公园,人们一般只知道欣赏它的山水,极少有人注意到,它就是能证明地球演变过程的燕山运动陈列馆。
我打刘斌堡上山,山坡很陡,有五公里路程,只能推着斯普瑞克慢慢地往上爬。陡峭的山梁上,隐约可见燕赵古长城遗留下来的敌楼、烽台剪影。眼前的这道梁子叫做“马道梁”,是古长城的一处隘口。古人能在这般高竣的梁子上建造城墙,可见古代民族战争之惨烈。
过了马道梁,下山的路较为平缓,是十二公里的山沟,因为无水,叫做干沟。在1.4亿年前,燕山地区本为平地,汪洋一片。地球好像不喜欢它的海相,就开始造山,在大地上打起绉折,于是隆起一片燕山,有了高山深谷。行在干沟,看着两边陡立起来的山峰,油然而生对它们的敬畏之情。
过了干沟即到了白河岸边,这时正值天池向密云水库放水,碧水西来,不是江南赛是江南。
从天池向南翻越黑峪口的五公里回程很费劲,一路步行。下山的路叫“十八盘”,半山里有座三香峰,比起马道梁子的险要来又胜一畴。
这一天我走了八十九公里,到家后意犹未尽,计划着走更远的路,去千家店、四季花海和珍珠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