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老洋歌
老洋歌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648
  • 关注人气:3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十二章  吴起

(2012-06-27 09:49:29)
标签:

吴起

分类: 《史记》故事

 

吴起(前440年——前381年)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五十二章 <wbr> <wbr>吴起一说曹县东北)人,通晓兵家、法家、儒家诸家学说,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改革家、军事家、政治家。著有《吴子》一书。《吴子》与《孙子》被世人合称为《孙吴兵法》。

吴起在鲁国时曾经从师于曾申,后来到魏国后又拜名儒子夏为师。吴起虽然从师儒学,但却喜好用兵。

周威烈王十四年(前412年),吴起二十八岁时已经小有名气,是年恰遇齐国进攻鲁国,鲁国国君就打算任用吴起为将,但是又担心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而且妻家对他有恩,就有些迟疑。吴起听说后,立即杀了妻子以表明自己的心迹。

鲁君知道吴起杀妻求将的事后,总算决定任命他为将军,让他率领鲁军去与齐军作战。

吴起在这一战中崭露头角,表现了他超人的军事天才。

吴起与齐军开仗前要求齐军派人前来谈判。当齐军谈判代表来到鲁军中时,吴起以老弱士兵驻守中军,给对方造成一种“弱”、“怯”的假象,用以麻痹齐军将领,达到“骄其志,懈其备”的目的。

果然,齐军将士受骗上当。正当齐军将士不以鲁军为备时,鲁军以精壮之师向齐军突然发起猛攻。齐军仓促应战,一触即溃,鲁军大获全胜。

吴起的胜利引起鲁国群臣非议,一时间流言四起,他们说:“吴起是个残暴无情的人。他小时候,家庭富庶,由于他想当官,就把家里的钱财都用于从事游说活动,以致散尽家财。为此乡邻们都耻笑他是个败家子,吴起一恼之下就杀了三十多个诽谤他的人,然后逃出卫国

“吴起和母亲告别时,咬着臂膀对母亲发誓说:‘不为卿相,不复入卫’。此后他到了鲁国,从师曾申(孔子门徒曾参的儿子,以孝出名)门下学习。不多久,他母亲去世了,吴起因为没能实现他的誓言,就没有回国奔丧。老师曾申认为他不孝,就和他断绝了师生关系。

“吴起这次以兵法奉事鲁君,鲁君对他有怀疑,他就杀了对他有恩的齐国妻子以争取做了鲁国的将军。鲁国是个小国,一旦有了战胜大国齐国的名声,就会引起各国都来图谋鲁国。再说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任用吴起,就是抛弃了卫国。……”

鲁君听这样的话多了,就辞退了吴起。

吴起害怕遭祸就离开了鲁国,他听说魏文侯贤明,魏国的改革很有成就,就报着莫大的希望来到魏国。魏文侯想任用吴起,就征求大臣李悝的意见说:“吴起为人如何?”

李悝说:“吴起贪图名誉而且好色,但是若论用兵,连司马穰苴也不如他。”

于是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将军。

吴起治军,主张严刑明赏、教戒为先。他认为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虽有百万之军亦无益。他特别重视士兵的基本素质,强调兵不在多而在“治”。他最早设立了考选士兵的标准:提出凡能身着全副甲胄,执12石弓弩(12石指弩的拉力,一石约今30公斤),背负箭矢50支,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选为“武卒”。士兵选上武卒后,可以享受免除全家徭赋和田宅租税的待遇。然后吴起对武卒进行严格训练,使之成为魏国一支战无不胜的精锐劲旅。

吴起做将军,能和最下层的士兵同衣同食,做到睡觉不铺席子,行军不骑马坐车,身背干粮,与士兵同甘共苦。

有个士兵生了疮,吴起就用嘴为他吸脓。这个士兵的母亲知道这事后伤心地哭了。有人对她说:“你儿子是个小兵,将军能亲自为他吸脓,你为什么还要哭呢?”

母亲回答说:“从前吴公为他父亲吸过脓疮,他父亲作战时就很拼命,所以战死了。现在吴公又为我儿子吸疮,我看儿子也快死了,所以我很悲痛。”

可见吴起在军中的威望很高,将士们在他旗下无不用命。

周威烈王十七年(公元前409),吴起三十二岁。吴起奉魏文侯的旨意攻打秦国,率领魏军接连攻取了秦国河西地区的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元里(今澄城南)二城。次年,又攻下秦国的至郑(今华县),筑洛阴(今大荔南)、合阳(今合阳东南)三城,从而完全占领了秦国的河西之地(今黄河与北洛河南段间的地区),扩大了魏国的版图。

于是,魏文侯将所占领的河西之地设置为西河郡,任命吴起担任西河郡守,以巩固占领地,好与秦国和韩国抗争。这期间,吴起创造了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平战一十二的战绩,为魏国“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特别是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己的秦军,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从而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头号强国。

魏文侯死后,吴起继续效力于他的儿子魏武侯。魏武侯曾与吴起一起乘船顺西河而下,船到中流,武侯得意地说:“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吴起对他泼冷水说:“国家最宝贵的是君主的德行,而不在于地形的险要。从前三苗氏左边有洞庭湖(今湖南洞庭湖),右边有彭蠡湖(今江西鄱阳湖),但不讲求德义,大禹把它消灭了。夏桀所处的地方,左边有黄河济水,右边有泰华山,伊阙(又名龙门山,在今河南洛阳南)在南,羊肠(在今山西晋阳西北)在北,但他施政不讲仁爱,商汤起来就把他流放了。殷纣王的国家东面有孟门(古隘道名,在今河南辉县西),西面有太行山,常山(即恒山,在今山西浑源县东)在北面,黄河在南面,地势也无比险要,但他施政不讲仁德,周武王就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治理国家在于君主的德行,而不在于地形的险要。如果君主不讲德行,同条船中的人恐怕也都会成为敌国的俘虏。”

武侯红着脸说:“你说得很对。”

吴起任西河的郡守,威信很高。魏国要选相了,很多人都看好吴起,可是魏武侯最后却任命田文(魏贵戚重臣)为相。吴起很不高兴,他对田文说:“你能和我比一比功劳吗?”

田文说:“可以。”

吴起说:“统领三军,使士兵乐于为国牺牲,敌国不敢图谋进攻我们,你比我怎样?”

田文说:“我不如你。”

吴起说:“管理各级官员,亲附人民,使财力充裕,你比我怎样?”

田文说:“我不如你。”

吴起说:“镇守西河地区,使秦军不敢向东扩张,韩国和赵国都尊从我国,你比我怎样?”

田文说:“我不如你。”

吴起说:“这三方面你都不如我,而你的职位却比我高,这是为什么?”

田文说:“国君年少,全国忧虑,大臣没有亲附,百姓还不信赖,在这个时候,是由你来任国相合适呢?还是由我来任国相合适呢?”

吴起沉默了很久后才说:“应该由你来任国相。”

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所以比你高的原故。”

自此吴起才知道自己不如田文。

田文死后,公叔任相,他的妻子是魏国的公主,公叔非常畏惧吴起,便想方设法要除掉吴起。公叔有个仆人给他出主意说:“要除掉吴起是件很容易的事。”

公叔说:“那该怎么办呢?”

那个仆人说:“吴起为人有节操,廉洁而重视名声,你可以先对武侯说:‘吴起是个聪明人,现在秦比魏强,据我看,恐怕吴起不会长期留在魏国。’武侯必然要问:‘那该怎么办呢?’你就乘机向武侯建议说:‘君侯可以把一位公主许配给吴起,他如果愿意留在魏国就必定欣然接受,如果不愿意留在魏国就必然辞谢。这样就可以试探出他的想法了。’然后你再亲自把吴起邀到府上,当面让你妻子发怒而轻漫你。吴起看见你的公主妻子那样轻贱你,他就会辞谢武侯而不接受赐婚公主了。”

公叔听了很高兴,照计行事,吴起果然辞谢了武侯,不愿接受公主。武侯自此以后,再也不信任吴起了。吴起害怕武侯降罪,于是离开魏国到楚国去谋求发展。

楚悼王听说吴起来投楚国,就立即任命吴起为楚相。吴起在楚国执政后,严明法令,撤去可有可无的官吏,废除了公族世袭制,把节省下来的钱粮用于供养战士。吴起的变法得到推行,楚国的军政很快加强,南面平定了百越,北面兼并了陈国蔡国,遏制了韩、赵、魏三国的扩张,还向西打击了秦国,声威远播天下。

诸侯各国都很害怕楚国强大,于是勾结原来楚国的贵族谋害吴起。公元前381年楚悼王逝世,公族和大臣们叛乱,共同起来攻打吴起,吴起情急之下扑到楚悼王的尸体上。但追杀吴起的楚贵族早对他恨之入骨,毫无顾忌地射杀了吴起,当然同时也把箭射到了楚悼王身上。

太子(楚肃王戚)安葬楚悼王继位后,第一道命令就派令尹去斩杀所有因射杀吴起而犯下对悼王尸体不敬之罪的人,一下就诛灭了那些参予射杀吴起的宗族七十多家,吴起总算是借新王之手报了仇。

吴起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成就被《汉书·艺文志》收录在《吴子》一书中。《吴子》一书共48篇,今存六篇(《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变化》、《励士》),也可能为后人杜撰。

《图国》篇的主要谋略思想为:“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料敌》篇继承了孙武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强调了解和分析敌情的重要意义,并且具体指出了处于6种情况的国家,不可轻易与其作战。

《应变》篇具体论述了在仓卒间遭遇强敌、敌众我寡、敌拒险坚守、敌断我后路、四面受敌及敌突然进犯等情况下的应急战法和胜敌的策略。

《治兵》《论将》和《励士》3篇主要阐述了他的治军思想。他认为,军队能否打胜仗,不完全取决于数量上的优势,重要的是依靠军队的质量。质量高的标准是:要有能干的将领,要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兵士;要有统一的号令;要有严明的赏罚。他重视将帅的作用,尤其是重视将帅的谋略,强调好的将帅应有优良的品质和作风。重视对士兵的训练,以提高实际作战能力。

太史公说:现在人们谈论军事,都知道孙子兵法十三篇,而对吴起兵法却少有人知,原因在于吴起更重实践。常言说:“能做的人未必能说,能说的人未必能行。”孙子如果不为庞涓所害,就不会彰显他的兵法。吴起对说魏武侯说据险不如德治,虽然得到了魏武侯的肯定,但却没有得到推行。然而当他将自己“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治国主张在楚国推行时,却因为严厉少恩而招致被杀身亡。由此看来,世界上的事不是太可悲了吗!?

幸由子评:战国初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的时代。各国君主为了求存图强,使得一大批优秀人物能得以实现个人报负,吴起就是他们之中的佼佼者。

吴起从师儒学,却摈弃了儒学虚浮的一面,因此被儒家大师曾子逐出师门。吴起于乱世之中寻求务实的治世良方,终以政治军事才干崭露头角。他到处建功立业,却背上残暴、不孝、无情、寡恩的众多恶名,而没能留下一个好名声。为此,吴起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成功的改革家都没有好下场的先河。吴起的一生可说是民族悲剧,当国家危亡时,人们需要吴起这样的人来拯救,当危机过后,吴起这种人就成了人人唾弃的恶魔。

相比之下,两千多年后发生于日本国战国末期的明治维新,几乎就是吴起时代的翻版,日本武士的本质几乎就近似于吴起的“武卒”或战国时期的游侠剑客,明治维新则近似于吴起变法、商鞅变法等,然而二者却得到完全相反的历史结局。吴起、商鞅变法遭到否定而明治维新得到肯定。

假设日本也处于中国两千年以前的历史时期,它是可以象秦始皇一样地强占中国本土的,进而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日本帝国。但日本人最后还得像秦朝一样的亡国灭族。日本国现在能得以生存繁荣,是否因为时过境迁呢?。

所以我认为中国当代需要复活吴起精神,为吴起这样的中国人正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