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章 孔子(中)
(2012-01-09 16:25:28)
标签:
孔子杂谈 |
分类: 《史记》故事 |
流亡列国
孔子离开鲁国后,先是去到卫国,寄居在子路的妻兄颜浊邹家。
卫灵公召见孔子问:“你在鲁国俸禄有多少?”
孔子回答说:“粮食六万。”卫灵公就给了孔子粮食六万,但没有给他具体职务。
没多久,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说孔子的坏话。卫灵公就派大夫公孙余假频繁出入孔子住所,报告孔子的言行。孔子害怕得罪卫灵公,住了十个月,就离开卫国出走了。
孔子打算前往陈国,路经匡村。驾车的颜刻用鞭子指着匡村对孔子说:“从前我来过这里,就是从那个缺口进村的。”
匡人听说有人进村了,以为是鲁国的阳虎。阳虎残害过匡人,孔子样子长得有点像阳虎,于是就拘留了孔子。颜渊落在后面赶到,孔子见到他时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
颜渊说:“老师健在,我怎么敢死呢!”
匡人对孔子很凶,同学们都很害怕。孔子说:“周文王死后,周朝的文化不就在我这里吗?上天如果打算毁灭周朝文化,就不该叫我这个后来人掌握周朝文化。上天既然让我掌握了周朝文化,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
孔子派一个学生回卫国去求救,这个学生做了宁武子的家臣,才得到宁武子的帮助,让孔子离开了匡村。
孔子离开匡村后随即又经过蒲城。过了一个多月才返回卫都,寄居在蘧(音渠)伯玉家中。
卫灵公的夫人南子长得很美,灵公特别宠爱,他派人对孔子说:“四方来的君子想与寡人结交,必定得先求见我夫人。我夫人也很希望见到你。”
孔子推辞谢绝,最后不得已而去见南子。
南子在细葛帷帐之中会见孔子。孔子进门后,面朝北行稽首之礼,南子从帷帐中回礼两次,身上的佩玉叮铛作响。
子路对这事很不高兴。孔子对他解释说:“我原来不想见她,既然见了当然得以礼相答。”子路露出不相信的样子,于是孔子指着上天发誓说:“我如果有其他想法,上天也厌弃我!”
孔子在卫都又居住了一个多月,有一天卫灵公和南子同乘一辆车,让孔子乘第二辆车跟着,一行人由宦官雍渠为车右护卫出宫游览,浩浩荡荡地招摇过市。回来后孔子耻于跟在南子后面,说:“我没看见他好德也如好色一样啊。”于是厌恶卫灵公,离开了卫国。
孔子经过曹国前往宋国,路上和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司马桓魋(tuí)要杀孔子,拔了那棵大树。同学们对孔子说:“我们赶快走吧。”
孔子说:“上天把德行降生给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接着孔子前往郑国,在郑国城外和同学们走失了。孔子就独自一人站在东门外等候。子贡向人打听老师的下落,有个人对子贡说:“东门外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产,然而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站在那里好似丧家之犬。”子贡找到孔子后把这人的话告诉了老师。孔子开心地笑了,说,“他说我像丧家之犬,还真像啊!”
孔子在郑国没人理睬,于是去到陈国,寄居在司城贞子家里。这时有只隼(sǔn)落在陈滑公的庭院中死了,楛木箭杆穿透了隼的身体,那箭镞是石制的,箭杆长一尺八寸。
陈湣公派人拿着隼和身上的箭去询问孔子。孔子说:“隼飞来的地方很远啊,这是肃慎部族的箭。从前周武王攻灭商朝,打通与四方各个蛮夷部族的道路,让他们各自将那里的地方特产送来进贡,使之不忘记应尽的份内义务。于是肃慎部族进贡楛木箭杆、石头箭镞,箭长一尺八寸。先王为了昭彰他的美德,就把肃慎进贡的箭分赐给长女大姬,又将大姬许配给虞胡公而封虞胡公在陈。将珍宝玉器赏赐给同姓诸侯,是要推广加深亲族的关系;将远方献纳的贡品分赐给异姓诸侯,让他们不忘记义务,所以把肃慎的箭分赐给陈国。”陈湣公试着派人到旧仓库中寻找,果真找到了这种箭。
孔子在陈国留居三年,适逢晋国、楚国争霸,轮番攻打陈国,还有吴国也来侵犯,陈国经常受到劫掠。孔子呆不下去了,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国的那些年轻人需要我啊。”于是孔子离开了陈国,再回卫国去碰运气。
路过蒲城时,正遇到卫国大夫公孙氏占据蒲城反叛,蒲城人扣留了孔子。有个叫公良孺的同学,带着五辆私车追随孔子。公良孺长得人高马大,为人仗义,他对孔子说:“我从前跟着老师在匡遭遇危难,如今又在这里被人欺负,这是命啊,我和他们拼了!”
公良孺非常勇猛,蒲城人害怕了,就对孔子说:“如果你不去卫国,我们就放了你,”孔子和他们立了盟誓,蒲城人才把孔子从东门放了。孔子出了蒲城就前往卫都。
子贡问:“盟誓难道可以背弃吗?”孔子说:“这是在要挟下订立的盟誓,神是不会理睬的。”
卫灵公听说孔子前来,非常高兴,直到郊外来迎接。卫灵公问:“蒲城可以攻打吗?”孔子回答说:“可以。”卫灵公说:“我的大夫都认为不可以。如今蒲城是卫国用以防御晋国、楚国的屏障,用卫国军队去攻蒲,恐怕不行吧?”孔子说:“那里的男人有决死的斗志,女人有保卫西河的志气。我们所要讨伐的叛乱者只不过就那四、五个祸首。”卫灵公说:“好。”然而倒底还是没有下令攻打蒲城。
卫灵公年老,懒于处理政务,却也不任用孔子。孔子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如果他起用我的话,只需一年的时间罢了,若有三年时间的话就会大见成效。”孔子只得灰心地离开了卫国。
孔子在列国四处碰壁,连从门前背草过的老农都看出来了,对他说:“先生有心事啊,敲打石磬一下一下地响,是怨恨不被世人理解啊!”
回国无望
孔子六十岁了,自从他出走以来,鲁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秋天,季桓子病重,他坐在辇车上望着鲁都城墙深深地叹息说:“从前这个国家将要振兴了,因为我得罪了孔子,国家也跟着遭殃啊。”回头对他的继承人季康子说:“我死了以后,你必定为鲁国宰相;你担任国相后,务必召请仲尼回国。”几天后,季桓子就去世了,由季康子继承鲁国相位。
季康子安葬季桓子完毕,打算召请孔子,大夫公之鱼说:“往日我们的先君任用孔子有始无终,结果被诸侯嗤笑。如今又要起用他,如仍不能有始有终,还会被诸侯嗤笑。”季康子说:“那召请谁可以呢?”公之鱼说:“最好是冉求。”于是派出使者去召请冉求。
冉求将要上路,孔子说:“鲁人来召请你,你将得到大用啊。”
这一天,孔子再次感叹说:“回去吧!回去吧!家乡的小子做事有章有法,已经不需要我了。”
子贡知道孔子想家了,他去送冉求起程时趁机对冉求说:“鲁国倘若任用你,你一定要来招聘孔老师啊。”
冉求离开孔子后,第二年,孔子从陈国迁居蔡国。蔡昭公准备应吴王召请前往吴国。以前蔡昭公欺骗他的大臣迁居州来,现在又准备前往吴国,大夫们害怕再次迁都,大夫公孙翩就射杀了蔡昭公。楚军趁着蔡国内乱前来侵犯。
孔子又呆不下去了,再从蔡国前往楚国叶县。叶公询问为政之道,孔子说:“为政之道在于招徕远方贤人而安抚身边百姓。”
于是叶公私下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子路没作回答。孔子听说这事后,抱怨子路说:“仲由,你为什么不回答叶公说‘他的为人呀,学习知识从来不知疲倦,教诲别人从来不觉厌烦,始终发奋努力,废寝忘食,乐于学习而忘却了忧愁,不知衰老将要到来’。”
孔子不为叶公所用,就离开叶县,返回蔡国。路上见长沮、桀溺两人在路边并肩耕田,孔子认为他们是隐士,就派子路去向他们询问渡口。
长沮指着孔子说:“那个手中拿着缰绳的人是谁啊?”
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又说:“是鲁国的孔丘吗?”
子路说:“是。”
长沮指着身边的桀溺对子路说:“这个人就知道渡口,你问他吧!”
桀溺反问子路说:“你是谁啊?”
子路说:“我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孔丘的学生吗?”
子路说,“是。”
桀溺说:“浑浑噩噩,天下到处都是这样的人啊,有谁来改变这世道呢?与其跟从躲避恶人的士人,不如跟从避开整个世道的士人!”
两人说完仍然埋头耕作不止,不再理会子路。子路回来把他们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惆怅地说:“鸟兽不可与之同流合群。天下要是有道的话,我就不必参与改变这世道的努力了。”
有一天,子路遇到一位肩扛竹筐下地干活的老农,子路向他打听说:“你看到我的老师了吗?”老农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哪个是你的老师!”老农放下竹筐就下地蓐草去了。子路后来见到孔子,就把老农说的话告诉了他,孔子说:“那是个隐士啊。”子路再次前往,老农已经不知去向。
脱困陈、蔡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打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楚昭王听说孔子居住在陈国、蔡国之间,就派人去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应聘,陈国、蔡国的大夫们很紧张,他们私下商量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讥刺反对的都切中时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我们的所作所为都违反他的主张。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被任用,我们这些人就危俭了。”
于是两国大夫共同调派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冲不出包围圈,粮食很快就断绝了。随从的学生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是孔子仍然一如既往地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
对于孔子泰然处之的态度,子路非常不满地说:“君子没有被困的时候吗?”孔子回答说:“君子被困不会动摇,小人被困就胡作非为了。”
子贡怒气发作。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个博学强记的人吗?”
子贡说:“难道不是吗?”
孔子说:“不是的,我只是用一个思想贯穿于全部学说。”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召见子路询问说:“《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会沦落到这个地步?”
子路说:“可能我们还没有达到‘仁’的境界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可能我们还没有达到‘智’的境界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
孔子说:“这是理由吗!仲由,我打个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去,子贡来见。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
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
孔子说:“赐,优秀的农民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大道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赐,你的志向不算远大!”
子贡出去,颜回来见。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
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仍然坚持推广实行,不被采纳怕什么?正是不被采纳,然后才显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得不到传播,这是我们学生的耻辱。老师的学说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采纳怕什么?不被采纳方显出君子本色。”
孔子高兴地笑了,说“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于是孔子派子贡去楚国求见楚昭王。楚昭王听说孔子被困后,立即兴师动众地前来迎接孔子,孔子和他的同学们方才得以脱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