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四、西周列王(1)

(2010-10-04 11:10:48)
标签:

西周列王

文化

分类: 《史记》故事

十四、西周列王

周朝的历史分为两段,前期以镐京为都城,叫做西周;后期以洛邑为都城,叫做东周。周朝到东周时也是天下大乱,周的领地已沦落成为一般诸侯邦国,不再有能力掌控天下,但在名义上仍为天下宗主,仅偶尔有个别邦国为了特定的目的前来朝拜。因此,周朝真正统一中国的历史是在西周。

1

周成王继位的时候年纪还小,他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小孩继承王位。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武王死后是否以嫡长子为嗣有关。以前王位或者爵位是可以传位给兄弟的,但是由于兄弟众多,岂良莠不齐,为争夺王位兄弟开战时有发生,比如传说周文王就有一百个儿子。夏朝自以后,王位就不再由诸侯选举,而成了宗主国家族内部的事情,于是就一直存在着由谁接任宗族宗主位置的争论。武王的哥哥伯邑考没有后人,王位依次传给了武王。到了武王就不一样了,他的兄弟众多,而在众兄弟之中,要数周公的威望和功劳最大。据说武王想照例把王位传给周公,但是周公不干。周文王虽说有百子,但是真正得到考证的儿子只有十七个,其中由原配夫人太姒生的有十个,周公排行第四,在他的前面还有管叔,所以周公坚持要由武王的儿子为王。到成王即位后,他担心天下刚刚安定,诸侯不服幼小的成王统治,就代行摄政。周武王的弟弟管叔和蔡叔等怀疑周公的忠诚,就和纣王的儿子武庚一起作乱,向周公挑畔,史称“三监之乱”。周公奉成王的号令,镇压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并以微子开接管殷族人,封国于宋。任武王的小弟卫康叔治理殷国其它遗民。

周公旦摄政七年,待成王长大了,他就还政于成王,仍去作他的周公(爵号)。从此以后,周公立下的宗主位置由嫡长子继承就成了一条不可动摇的宗法。至今流行于中国民间的族谱,也是遵循这条原则。

成王在地(周早期都城)的时候,曾派遣召公去中原建设洛邑,以完成武王的遗愿。周公经过占卜观看,认为洛邑处于天下的中心,可以在那里建筑王城,置放九鼎,派兵驻守,以方便四方诸侯朝贡,于是周公将这件事情布告天下知道。成王又把归顺的殷人迁徙安置在成周(在洛邑王城东边),以便于监管他们的行为。然后,周成王以周公为军师,召公为太保,率领大军向东去讨伐追随三监作乱的淮夷和奄国,最后赶走了薄姑氏,平定了东方。成王胜利回到镐京后,北方的息慎也来朝贺,自此成王方才彻底废除了殷制,在周公的辅佐下,重新确定了周的官制和礼乐制度,并把立下的新规矩颁行天下,让诸侯小邦参照执行。

周成王快要死的时候,担心太子继位后不能巩固,就命令召公、毕公及诸侯辅佐即位。这就是后来所谓顾命大臣的出处。接着成王就死了,召公和毕公率领诸侯,遵照成王的遗命,带着太子到先王庙举行了拜祭天地神灵和历代祖宗的继位大典,重申周朝为了江山稳固,王道兴旺的体制,告诫太子务必遵从文、武先王节俭,寡欲的宗旨效命于天。于是太子登基,叫做康王。康王继位后,立即昭告天下,重申文王、武王立下的规矩,名叫《康诰》。在成王和康王在位的四十余年里,没有发生过大的诉讼和战争。康王不像武王,不设国防,他吸取了殷人反叛的教训,担心成周在身边作乱,就重建六军,又命毕公去驻守成周。这样一来,天下安定,史称“成康之治”。

康王死后,由儿子昭王继位。周昭王在位时有点稀里糊涂,据说他在南巡时,过汉水船沉落水死了。按理,他也应该算是因公循职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周人都不愿提起他来。

昭王死后,由他的儿子即位,叫做穆王。周朝到这时,王道开始衰弱,大家都有点不守规矩了,特别是周王身边的人,时常仗势欺人,自作主张。于是穆王命伯臩(冏音jiǒng)任太仆,专门监察朝中大臣。伯臩按旨制定了规章制度,用以约束周穆王身边的那些佞臣及各级官吏。这些制度都得到了很好的执行,从此以后,朝廷的统治又恢复了过去的秩序,周朝的国力从此得到大大增强。

凭借强大的国力,周穆王就准备发动对犬戎的战争,祭公谋父劝告他说:“不行!先王过去的做法是以理服人,而不使用武力威胁。战争是迫不得以的手段,不动则以,一动就得有威势,师出有名。如果仅仅是做个样子,就没有必要了。以前周公歌颂武王说:‘我们大动干戈兴兵伐纣,求的是道义大德。武王昭明了这种做法,天下人都歌颂他。’先王兴兵的目的,是为了民众,他们提倡道德,这是民众的最大利益所在。只有对那些不讲道德,不分善恶,不辨是非的人,方才施以惩罚。照着这样去做,王道的统治方才繁荣昌盛。过去周的祖先后稷以务农为虞、夏服务。到夏衰弱的时候,不再重视农业,先祖宗不窋(zhú)被罢官,只好流亡在戎狄族人居住的地方。但是他们也没有忘记以农业为根本,始终勤劳耕种,忠信待人。到了文、武王时,他们更加把农耕的传统发扬光大,天下人无不向往周国的繁荣。而商王帝辛则劳民伤财,人民才抛弃了他,拥戴武王君临天下,然后才有了牧野大战的胜利。所以说,先王从来没有以武立国,干的都是对老百姓有利的好事。这就是先王的传统,不用武力,却使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外宾服,宾外要服,要外戎翟荒服。各服或祭、或祀、或享、或贡、或王,全都遵从天命。有不遵的,区别对待。于是有了刑罚和军队,对不遵天守制的才加以惩戒。即使这样,在用刑或是用兵之前,也必先通告,晓之以理,改过则免。因此远近诸服皆从。现在犬戎的大毕伯士原在荒服之例,他们也尽了王事,你却说:‘我一定要以他们不遵从宾服之礼享讨伐他们,要让他们知道我军的利害。’这不是违背了先王的教诲,似此该置先王于何地呢?犬戎向来敦厚守德,他们不知道犯了什么过失,无端向他们索礼,以后必然和我们疏远对抗,这有什么好处。”周穆王不听,仍发兵去征收享礼,得到四只白狼和四只白鹿方才收兵回国。

有关这次周穆王对外扩张的记载,历史上相关记叙很带有文学传奇色彩。说是周穆王驾着八骏去拜见西王母,情节相当生动。但太史公没有把关于周穆王的传说故事选进《史记》,但却把祭公谋父劝告周穆王不要张扬武力的长篇大论记了下来,并作出结论说:从此以后,处于边疆各荒服之地的邦国和部族都不再与周交往,再也不象以往那样去尽王室的义务了。显而易见,太史公想告诉后人,所谓周穆王拜见西王母的故事是不可信的,即使有,也没安什么好心。

还要说明的是,关于荒服一说起于大禹对天下九洲的认识。大禹认为,距宗主国二千五百里外的荒服邦国,可以任由他们自主管理,不必向宗主国朝贡。而周穆王打破了祖先订下的这条规矩,这是太史公所不能赞成的。

周穆王伐戎以后,接着又发生了诸侯间的争端,甫侯把这事告诉了周穆王,要他对他们施以惩戒。王说:“唉!你们都过来,让我告诉你们怎样做才叫做善用刑罚。现在要安抚那里的民众,我该派谁去才适当,不就是选拔贤人吗?要谨慎对待什么,不就是核实量刑吗?

“现在诉讼的双方都来了,我要你们知道应该如何做到五听来断案。五听就是指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如果经过五听的考察核实没有问题,就可按五刑量刑。如果五听有问题,就得改五刑为五罚;如果五罚还不适当,就得按过失处理,赦免释放。总之得刑罚相当,如果有出入,量刑执罚不当,不该赦免的赦免了;不该处罚的处罚了;不该判刑的判刑了;那就叫做徇私枉法,罪过危害并不亚于触犯五刑。总之,五刑有疑可从轻,五罚有疑可从赦,样样都得详加考察。遇到审判都这样做了,就能体现上帝设立威罚的意义。”

穆王说完,就命令甫侯作《甫刑》。《甫刑》,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法律文件,也可说是周穆王的主要贡献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京秋纪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