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老洋歌
老洋歌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648
  • 关注人气:3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八、千古第一相——伊尹

(2010-08-22 07:03:27)
标签:

伊尹

分类: 《史记》故事

八、千古第一相——伊尹

伊尹生于伊洛流域古有莘国的空桑涧(今洛阳市栾川县墁子头),奴隶出身。因后被商汤封官为尹(相当于宰相)。故以伊尹之名传世。

传说,他的父亲是个既能屠宰又善烹调的家用奴隶厨师,他的母亲是居于伊水之上采桑养蚕的奴隶。他母亲生他之前梦感神人告知:“臼出水而东走,毋顾”。第二天,她果然发现臼内水如泉涌。这个善良的采桑女赶紧通知四邻向东逃奔20里,回头看时,那里的村落已成为一片汪洋。

因为她违背了神人的告诫,所以身子化为空桑。巧遇有莘氏采桑女发现空桑中有一婴儿,便带回献给有莘王,有莘王便命家用奴隶厨师抚养他。这一神话传说曲折地反映了伊尹是依水而生的,故命名为伊,而他的母亲就是那个采桑的女奴。

伊尹自幼聪明颖慧,勤学上进,虽耕于有莘国之野,但却乐尧舜之道;既掌握了烹调技术,又深懂治国之道;既作奴隶主贵族的厨师,又作贵族子弟的“师仆”。由于他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而远近闻名,以致于使求贤若渴的商汤王三番五次以玉、帛、马、皮为礼前往有莘国去聘请他。

由于有莘王不答应商汤聘任伊尹,商汤只好娶有莘王的女儿为妃。于是,伊伊便以陪嫁奴隶的身份来到汤王身边。

据说伊尹活了一百多岁,到了太甲之子沃丁在位时,他才死去。死后葬在西亳。今河南偃师市西10里,商阿衡伊尹墓离汤冢7里。

1983年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今洛阳市偃师市西洛河北岸尸乡沟一带发掘的商城宫殿遗址证明此处为商都西亳,而伊尹死后葬于西亳亦无可疑。

在今嵩县城南沙沟龙头村,明代曾重修过的“元圣祠”,是作为纪念伊尹生地而立的。祠堂有副对联说:“志耕莘野三春雨,乐读尼山一卷书”。上联说的是伊尹事耕桑于莘野(今嵩县莘乐沟),下联是说孔丘著书于尼山。可见古人是把伊尹和孔丘等量齐观的,一个是元圣,一个是至圣。

伊尹当了商朝几个国王的相,为商王朝延续600多年奠定了坚定的政治思想基础,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的贤相。后人所以尊他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在思想上,伊尹以代天传言的身份,抬出自己是先知先觉的天意代言人,以警示教育太甲,给君权涂上神授的色彩,以统治百姓。

伊尹一方面用君主若不听从天意,天必警以祸殃的思想教育太甲,另方面他也重视帝王的道德修养。在《太甲》篇中,伊尹通过太甲反省的认识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逃)”。这句话强调的是自我修养的重要作用。伊尹还申诰太甲说:“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意思是说,只有自己克敬、克明、克诚,才能取得臣民的忠和亲。他还说:“天难堪,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漫神虐民,皇天弗保。”意思是说老天爷是难以相信的,命运也是靠不住的。只有常于有德,才能保住王位,否则统治九州的权利就要失去。如果轻漫祖先和神灵,虐杀老百姓,皇天也保不了你的王位,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眷求一德”。“一德”就是纯一之德。

伊尹的整个思想体系打着天意的旗号,并以天命观阐述他所提倡的个人道德修养,以“眷求一德”,以求天佑,以求民归于一德。伊尹的这一思想证明他已认识到,商代夏的统治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帝王若是失德,结果必然是丧失天下。

由于伊尹提出的标准太高,亦即所谓天意难测,一般帝王实难做到,因此没有多大作用,也挽救不了王朝必然要覆灭的命运。不过这对于掌握最高权力的帝王来说,他的说教也不啻是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可以让他们的行为有所收敛,在古代社会还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在政治上,伊尹主张“居上克明,为下克忠”。做国王的要“惟亲厥德,终始维一,时乃日新”。就是说要始终如一的注意自身道德修养,不断更新自己的道德意识,使自己“时乃日新”,处于时时追求新的状态中。他还强调“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主张尊贤、用贤,用人适当。他强调“臣为上为德。为下为民”。就是做大臣的要上对天子负责,下保庶民安定。并视此为大臣之职。

 

在教育上,伊尹认为“习于性成”。就是说人的性格、品质是在日常生活行为的习惯培养中形成的。他还说过“慎终于始”的话,可以推知他在做“师仆”时一定是十分重视幼儿的起始教育的。从他放太甲于桐宫,并著训词以促太甲觉醒的教育实践看,他已经懂得并自觉地创设特殊环境教育太甲。这说明,他已看到了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太甲改恶从善,伊尹立即亲自到桐宫迎太甲还朝当政,并著书加以褒扬,这一教育实践,至少说明伊尹对太甲的激励是适时的。这叫惩恶于前,奖善于后。正确运用奖惩实施教育,这一思想即使在今天也仍不失为教育方法之一。

 

在道德上,伊尹主张“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就是说谁能积众善之德,谁就可以为师。对于德和政的关系,伊尹说:“七世之庙可以观德,万夫之长可以观政”。意思是说德、政是否修到以德兼众善以一贯之的程度,这要从万民是否悦服今王和后世是否尊祀七庙上得到验证。可见伊尹是主张德政的。

 

商汤逝世之后,因为太子太丁未能即位而早亡,就立太丁弟外丙为帝,这就是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逝世,立外丙的弟弟中壬为帝,这就是中壬帝。中壬即位四年,逝世,伊尹就拥立太丁之子太甲为帝。太甲,是成汤的嫡长孙,就是太甲帝。太甲元年,伊尹为谏训太甲,作了《伊训》、《肆命》、《徂后》。

太甲帝临政三年之后,昏乱暴虐,违背了汤王的法度,败坏了德业,伊尹把他流放到汤的葬地桐宫。此后的三年,伊尹代行政务,主持国事,朝会诸侯。

太甲在桐宫住了三年,悔过自责,重新向善,于是伊尹又迎接他回到朝廷,把政权交还给他。从此以后,太甲帝修养道德,诸侯都来归服,百姓也因此得以安宁。伊尹对太甲帝很赞赏,就作了《太甲训》三篇,赞扬帝太甲,称他为太宗。

太宗逝世后,儿子沃丁即位。沃丁临政的时候,伊尹去逝了。他在亳地安葬了伊尹之后,作《沃丁》一篇,用以表彰伊尹的事迹。

 

伊尹是中国历史早期的一个极为重要人物,他出身奴隶,却得到重用,最终以他的行为和思想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

他是一个战略家,成功地运用谋略辅助成汤推翻了夏桀的统治。

他还是一个成熟的思想政治家,他不仅成功地巩固了自己作为上天代言人的地位,而且还成功地制止了太甲的暴政,稳固了商族的统治地位。他的名言“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逃)”已成为中国人自律的最高信条。可以说,孔子的思想学说体系是伊尹思想政治体系的延伸和发展,所以古代人尊伊尹为元圣。

按理说,伊尹有资格成为中国式宗教的创始人,但令人奇怪的是,伊尹的思想没能诞生出中国宗教,而且以后也没有出现过中国本土的同一宗教。所以,伊尹这个人很值得我们研究。

有人说这是中国的地域过于广大的原故,可由人们选择的信仰余地太多,所以伊尹才没能成为惟一。

而我认为伊尹之所以与中国宗教失之交臂,这与他的特殊人生履历有关。

他同时兼有帝王老师和奴隶的身份,这种特殊身份使得他不能单独授徒,他的思想追随者被限定在高层的帝王而不是底层的平民。

从客观效果来看,说服帝王比起经过凝聚民众的信念后再去感化帝王来,要便捷得多。一方面帝王掌握了信仰的最高机密也乐于接受;另一方面,他的说教也符合民众的愿望,谁不希望能有个体恤民情的好皇帝呢?

从传播的手段上看,那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有限,大多依靠口传心记。伊尹在得到成汤的重用之后,与下层人民的接触就少了。假如他不是受到重用而是受到迫害,那么我认为他创立宗教的可能性到是很大。

从伊尹的影响来看,他给后世的知识分子留下了希望,因此自他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都以能他作为榜样,以出将入相作为最高理想。

或者这就是中国没有产生自己统一的宗教的原因所在,它和世界三大宗教产生的原因恰恰相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