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帝颛顼和帝喾
(2010-06-16 23:59:31)
标签:
历史帝颛顼和帝喾 |
分类: 《史记》故事 |
三、帝颛顼和帝喾
(公元前二十五至二十四世纪)
继黄帝之后,天下诸侯认可由高阳接任黄帝担任的职位,即帝颛顼。帝颛顼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从黄帝到颛顼,其间相隔百年,那在黄帝死后是谁在行使帝权呢?太史公有玄嚣、昌意均得天下一句,是否玄嚣和昌意不仅继承了黄帝的部分财产,同时也行使维护黄帝曾经拥有过的权利?是否只是没能继承黄帝职位的名份呢?我们假定个人私有权伴随父权产生在黄帝之后已经得到承认这个前提,是存在这种可能性的,要不怎么会有黄帝三百年的说法呢?但是职位可以由部族继承,而首领任职则必须经过部落联盟议会批准。然而要召集天下诸侯议会又谈何容易,那时华夏族基本上已经控制了黄河和长江流域,在交通和通讯不发达的史前时期,如果没有特别的手段,是很难办到的,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是黄帝的孙子而不是他的儿子接任黄帝的帝位了。
高阳为什么能被任命为帝?对他的认可是否来自于直接选举?或是由他的家族向四方诸侯征求意见得到认可的,这些都是我们基于对太史公的评语:高阳有圣德推想出来的。
高阳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从小做事就很稳重,并且学识渊博,善于谋略,做事通达,知人善任;他基本上掌握了黄帝时代的农业生产技术,能根据土地的条件适时播种,不过度使用地力;他能识别天象,按照四时变化规律安排生产;他能尊奉祭祀祖先和天神的礼仪,依照上天的意志行事;他也能根据季节变化,教化民众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他对调解纠纷,仲裁矛盾有一套自己的方法;他能敬奉上天,诚心祭祀祖宗。因此人们都说他有圣德,所以他声名远播。
天下这时在颛顼的治理下,疆域更为广阔。北边到达了幽陵;南边到达了交阯;西边到达了流沙;东边到达了蟠木。这样广大的疆域,却在他的任内没有发生战争,也没有发生过大的事变,这和孔子说的黄帝死后民众敬服他又一百年是相吻合的。天下太平,人口增长,山野里的动物,茂密的林原;山川河泊大小神祗,凡是日月能照耀到的地方,都是帝颛顼管辖的领土。
颛顼的儿子叫穷蝉。颛顼死后,由玄嚣的孙子高辛继位,即帝喾。
帝喾名高辛,是黄帝的曾孙,高辛的父亲叫蟜极,蟜极的父亲叫玄嚣,玄嚣是黄帝的长子。但是玄嚣和蟜极都没能继承帝位,到了高辛,方才得任帝位。高辛是颛顼的侄子。
高辛为什么能得委任帝位呢?因为高辛这个人十分奇异,和他曾祖父一样,生下来就很神灵,刚出娘胎就能:“高辛、高辛”地叫出自己的名字。有了好的东西,有利的东西,他不留作自用,而是送给别人。他生而知之,他不仅知道近处发生的事情,还能明了远方发生的事;他能看到过去未来,明察细小的事物。凡是他做的事,都符合上天的意志;因此他了解人民需要什么,能救民众于危难。他既仁义又不失威严,对人普施恩惠又讲诚信,他的自我身心修养良好,并能使天下民众咸服。他对收获回来的粮食能节约用度,不铺张浪费;他能运用祖上好的遗训耐心教导万民,他能用祖上传下来的方法制定历法,让人民提前知道季节和月份,每个月的具体日期,在什么样的日子可以祭祀天神和祖先;他待人和气,显示出高尚的品德。总之,帝喾是这样一个人,他能顺应天意做事,经常是穿着士人的服饰,公平处理大小事务,不偏不倚,因此凡是日月能照耀到的地方,风雨能到达的地界,没有人不臣服于他。那时天下人都能尊崇他的教导,安心地过好日子。所以在帝喾任职的年代,和高阳在位时一样,没有偷盗,杀戮,更没有发生过战争。
帝喾妻陈锋氏,生子放勋;妻娵訾氏生子挚。帝喾死后,挚代行帝职,未得善终,因此由他的弟弟放勋继任帝位,这个帝王就是尧。
应该说,从黄帝、帝颛顼到帝喾时代,传说多于史实,如说黄帝三岁能言,到高辛则进了一步,成了生而能言。对于这些传说,只是为了说明人越来越聪明,是否真有其事,是没法证明的。但是我们从太史公的记载中也能看出一些变化。
第一,公孙轩辕族人控制的势力范围更大了,颛顼和喾在位期间,不是推行尽地力,而是提倡养地力,说明那时能够提供耕作的土地十分富余。
第二,父权制在黄帝以后得到了确立,氏族开始向家族演变,如玄嚣、昌意、高阳、穷蝉、蟜极、高辛等,世系非常清楚。这一时期部落的联盟议会是否还存在值得怀疑,为何天下首领的职位一直在黄帝的家族内传承?是否天下诸侯也默认以黄帝的族人世代为首领?至于由谁来担任“帝”职,则是由黄帝家族内部推举,形式上得到诸侯议会批准。如果诸侯认为不行,黄帝家族就得另举他人,所以有挚代行帝职被废的说法。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颛顼和喾的帝位号是放在他们的名号之前而不是放在他们的名号之后,不叫颛顼帝、喾帝而叫帝颛顼和帝喾。这是否也说明帝职之位人选并非是我们以前所理解的,部落首领是由部落联盟民主选举产生的,而实际上是由家族继承的呢?
还有,颛顼和喾时没见有官职设置,也没有常规军,颛顼和喾的司职倒更像是个法官或农业专家,只是裁决民事案件和指导农业生产。为此,我们似乎看到了人类社会是如何从原始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的影子,黄帝家族已经具备了奴隶社会上层贵族的雏形条件,无疑,黄帝家族是后来的私有制社会革命中的受益者。
第三,五帝年限的大致推断为五百年。五帝时代的社会安定,因此人的寿命很长,帝喾就很懂得修身养性,这是后来修身齐家安天下的理论依据之一。从黄帝到舜五帝到底经历了多少年?我们从尧在位的时间推算出每一帝在位约为一百年左右。为什么这样说呢?有两大证明:其一如前面所说,帝位是以家族继承为主,个人为辅。比如太史公说颛顼的父亲和伯父都得过天下,高辛的哥哥挚也在过帝位。因此有可能颛顼、喾不过是黄帝家族打出的一个名号而已。其二就是那时人的寿命很长,传说中的寿星彭祖的原形就是轩辕,即黄帝。而且,帝字本身的含意就有等同上帝的意思,既是上帝,那就不能用常识来理解了。
我们知道在史前时期,社会的任何一点微小的进步都有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这也是将五帝时代年限延长的原因之一。说不定“一帝”的说法就相当于我们现代人说的“一个世纪”。
第四,远古三帝时代,祭祀天神和祖先是件大事,想来应该有专门的祭师行业,可是在我国的历史上没有见到具备这种显赫身份的代表,黄帝时提到过宝鼎和蓍草,帝喾时也提到过敬事祖先和天神的事,可都是由他们自己主祭。值得注意的是,帝喾的穿着是士人的服饰,可见这时已经出现了早期的士人,这部分人当是在社会和家族中享有受人尊敬的地位,是否他们就兼有祭师的司职呢?
士人的这种特殊身份,好象承担的职责就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宣化教育以及重大的礼仪节庆等事务。由于有了士人这个特殊阶层,以至在我国祭师职能被淡化,进而神话也被淡化,祭祀天神祖先成为士人的一大职能,并在两千年后,最终凝聚成儒家、道家等士人思想文化。
不过也有一种可能,帝喾穿着士人服饰,是后人附会上去的,目的就是想抬高士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