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卷五  仲夏

(2010-03-01 14:36:24)
标签:

吕氏春秋.品味

分类: 废墟上的文明

卷五  仲夏

 

十八、五月

这个月,天子就着鸡肉吃糯小米,品尝成熟的樱桃前要先在祖庙祭献给祖先。命令民众不要割刈蓝草来染东西,不要烧木炭,不要晒布匹,城门和巷门不用关闭,关口和市场不用收税;重犯缓刑,增加他们的吃喝,怀驹的母马单独放养,要给公马绑上脚绊,免得走失或是伤人,还要另外颁布养马政令。

这个月,出现夏至,阴阳二气互相较量,各种生物有死有生。君子吃斋净身,深居不出,保持心态平静,禁忌音乐和美色,不许人随便打扰,减少美味,不要使它齐和,减少嗜好欲望,安定心气,各种感观都进入虚静,不轻举妄动,等待阴阳二气争斗的结果。这个月鹿角脱落,知了开始鸣叫,半夏草开始长出,木槿树花朵绽放。

 

物极必反是古代人重要的认识观念,他们认为夏至前是白天变长,夜晚变短,天气变热;夏至后是白天变短,夜晚变长,而炎热不退,这是阴阳消长的现象,也是阴阳不平衡的表现,因此在阴阳激剧转换变化的夏仲月要注意休养生息,注意调和身体,不宜激烈运动。

另外,在两千多年前,还没有现在的寺院道观,而是家族的祠堂宗庙,供奉的神灵是天地祖宗,所以樱桃成熟了要先祭献给宗庙里的神祗以后才能品尝。

马是战争的要件,而战争又是关系国家兴亡的重要政务,因此马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特别强调要养好马。

 

十九、大乐

音乐的由来源远流长。它产生于度量,起源于太一。太一生两仪,两仪生阴阳,阴阳不断变化,一上一下,融合而成丰富多彩的形体。阴阳的状态混混沌沌,分开了又合拢,合拢了又分开,这就叫做天之常道。

天地就象车轮一样地不停转动,到头了又重新开始,到了极端又返回来,没有不恰到好处的。日月星辰运行有快有慢;太阳、月亮的轨道运行不同,但都周而复始地完成各自的运转。四季交替出现,有时炎热,有时寒冷;有时白天短,有时白天长;有时柔和,有时刚硬。万物的产生从太一状态开始,由阴阳造化,生物从萌芽开始活动,到凝冻而死。万物的形体都占据一定的空间,没有不发出声音的。声音产生于和谐,产生于适当。先代圣王制定音乐,就是从这个原理出发。

天下太平,万物安宁,一切都顺从正道,音乐才可以作成。作成音乐有一定的条件,必须节制嗜好,嗜欲不放纵,才能从事音乐创作。从事音乐创作有一定的方法,一定是从平和中产生。平和从公正中产生,公正从道中产生。所以只有得道的人大概才可以和他讨论音乐吧!

被灭亡了的国家,遭受杀戮的民众,不是没有音乐,而是他们的音乐不表达欢乐的情绪。溺水的人不是不笑,被判死刑的人不是不唱歌,发疯的人不是不跳舞,乱世的音乐和这几种情形相似。如果君臣失去他们的地位,父子失去他们的处所,夫妻失去他们正常的生活,人民痛苦呻吟,在这种情况下制作音乐又会怎样呢?

凡是音乐都反映出天地的和谐,阴阳的协调。最初创造人的是天,人在这上面没有做什么。天使人类具有欲望,人不能不追求;天使人类有憎恶的情感,人不得不躲开自己憎恶的东西。欲望和憎恶都是从上天那里得来的,人不能施加影响,不能改变,不能更换。世上的学者有反对音乐的,他们的根据是什么呢?

大乐是君臣、父子、长幼所欢欣喜悦的,欢欣出自平和,平和产生于道。所谓道,是看不见,听不到,又不能说出的东西。有人能知道在不见中有所见,在不闻中有所闻,在无形中见到有形,就可以说差不多懂得道了。道这个东西是最精妙的,说不出它的形状,叫不出它的名字,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就叫它“太一”吧。

    所以,“一”是制作号令的,“两”是听从“一”的指挥的。先代圣王弃“两”取“一”,因此知道了“一”产生万物的道理。所以能够用“一”来处理政事的人,能使君臣欢乐,使亲疏远近和谐一致,使百姓高兴,使骨肉亲族和睦;能用“一”来修身的人,可以免除灾祸,终其天年,保全天性;能够用“一”来治理国家的人,可以锄奸去邪,贤人不召自来,实现大治;能用“一”来治理天下的人,可以使寒暑适度,风雨及时,而成为圣人。所以懂得取法“一”就可以明照万物,如使“两”尊显,犹如尊重群臣以虚拟君主,必然出乱子。

 

这是一篇试图论证音乐和自然,人类和音乐,人类和自然、社会的哲学关系的文章。

天地生于混沌,万物生于天地,人在其中。万物在各自空间发出声音,就产生了音乐。

当人的欲望和憎恶等情感处于平和状态时,便能感应到音乐。

平和生于“道”,人们把它称作“一”。

中国古代社会以一元论为主导,形成了多元由一元决定的传统认识。文章的这种哲学思想还处于蒙胧状态。题目“大乐”,意即对超越音乐之上的认识,试图想说明人类对世界整体的看法。

 

二十、侈乐

人必须依靠生命才能活着,但是人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能活着;人必须依靠知觉去认知,但是人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能够认知。知道自己为什么能认知事物就叫做懂得道理,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能够认知就叫做弃宝。弃宝的人一定会遭殃。世界上的君主,大都把珍珠、玉石、金戈、利剑当做宝物,这些东西聚敛得越多,那么民众就越是怨忿,国家就越是危险,自身就越是隐忧,这就失去宝物的实际价值了。

乱世的音乐和这种事情是一样的道理,演奏木料、皮革制作的乐器发出的声音就象是在打雷;演奏金芦石料制作的乐器发出的声音就象是霹雳;演奏丝竹、唱歌跳舞的声音就像是喧闹。用这些来惊吓人的心气,扰乱人的耳目,摇荡人的天性倒是可以的,如果把这样的声音作为音乐,那是不会使人快乐的。所以音乐越是狂放,民众就越是愁闷,国家就越是混乱,君主的地位就越是低下,这样也就失去了音乐的本来意义了。

古代的圣人之所以重视音乐,是因为它能使人快乐。夏桀、殷纣王制作奢侈淫糜的音乐,增大鼓、钟、馨、管、箫等乐器的声响,把声音巨大当作美好,把乐器众多视为壮观;他们的音乐追求奇异和过分瑰丽,是人们的耳朵不曾听到过的,眼睛不曾看到过的;他们的音乐专意追求过分,不遵法度。宋国衰弱的时候,制作千钟乐舞;齐国衰弱的时候,制作齐钟大吕;楚国衰弱的时候,制作奇异的巫音。这些音乐,论奢侈则够奢侈的了,但在有道德的人看来,就失去音乐的实际意义了。

失掉音乐的实际意义,这种音乐就不能使人快乐。音乐不能使人快乐,他们的民众必定埋怨,他们的生命必定受到伤害。他们的生命与这种音乐的关系,就像冰雪和烈日的关系一样,反倒要自为灾害。这种现象的产生是不懂得音乐的实际意义,却专以奢侈淫糜为务的缘故。

音乐有天性,这就像肌肉,皮肤、躯体有固定的品性一样。有天性就必然有修养天性的问题,寒冷、炎热、辛劳、安逸、饥饿、饱胀,这六种情形不适合修养天性。凡是修养,都要看到不适合的情形而达到适合的情形。能够长久地处于适合的环境中,那么生命就长久了。

生命这种东西,自身本来是静态的,受到外物的感应以后才有知觉,是外物的感应使它这样。如果放纵情感而不收敛,就会被嗜好和欲望所控制。如果被无限的嗜好和欲望所控制,那就必然丧失自己的天性。而且如果那些嗜好没完没了,那就必然会产生贪婪、卑鄙、判逆、作乱的思想,做出淫逸奸诈的事情来。因此,强大的劫掠弱小的,人多的虐待人少的,勇猛的欺负怯懦的,强壮的歧视幼小的等等恶行,由此就产生了。

 

题解:侈乐——过分的音乐,亦或不适当的音乐。

人的生命的意义在于认知,不能认知,而以聚敛财宝为事,那是“弃宝”,是没有意义的事情。音乐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一样,是为了娱乐,快乐。乱世没有音乐,有的是奇形怪状的声音,那不叫音乐。

生命和音乐本性是静态的,但是情感使得它放纵,因此就失去了本相。生命为欲望、嗜好左右,音乐为淫糜、过分取代。所以生命和着音乐是不可以为所欲为的。

 

二一、适音

耳朵的作用是想听到声音,心不快乐的话,美妙的五音旋律在耳前也听不到;眼睛的作用是想看到颜色,心不快乐的话,五彩的颜色在眼睛前也看不见;鼻子的作用是想嗅到芳香,心不快乐的话,芳香在鼻前也嗅不到;口的作用是想尝到滋味,心不快乐的话,五种味道在口前也不想吃。耳目鼻口这些器官是要想发挥其作用的,产生快乐但觉得不快乐的是心。心一定要平和之后才能得到快乐,一定要心快乐之后,耳目鼻口这些器官才有机会发挥其作用。

所以快乐的要领是心平气和,心平气和就在于行为适当。快乐要适中,心也要适中。人之常情是想长寿而厌恶夭折,想安乐而憎恶危难,想荣耀而憎恶耻辱,想安逸而憎恶劳动。四种欲望都能达成,四种憎恶都能被排除,那么心就得到舒服了。四种欲望的达成在于拥有正确的理论指导,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修养自身就能保全生命,生命得以保全那么就可以得到长寿。

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治理国家,那么就能使法制确立,确立了法制就能使天下服从。所以,使心适中舒服的要领在于拥有正确的理论。

音乐也有适中的问题。声音过大使人心志摇荡,以摇荡的心志听过大的声音,则耳朵不能容纳,不能容纳就被阻塞,被阻塞就感到振动。声音过分微小,就使人心志得不到满足,以不满足的心去听过小的声音,那么就不充实,不充实就不满足,不满足就感到渺茫。音乐过分清悦,那么心志高扬。以高扬之心去听过分清悦的声音,那么耳朵就会极度空虚,极度空虚就无法鉴赏,无法鉴赏的音乐也就枯竭了。音乐过分重浊就会使人心志低落,以低落的心志之心去听取重浊的音乐,那么耳朵就不能忍受,不能忍受心就无法专一,心不专一就会动怒。所以,声音太大、太小、太清悦、太重浊都不合适。

什么才叫做适宜的声音?中和之音就适宜的声音。什么叫做中和之音?就是发出的音律度不超过钧所发出的声音的律度,钟的重量不超过一石,这就是音的高低轻重适中的标准。黄钟确定的宫调音是音律的基本标准,也是音质清浊的适中之音。中和也就是适宜,在适宜的状态听适合的音乐就会心情和悦。音乐不能听得过度,平和的音乐就好。

所以,太平盛世的音乐是安详愉悦的,反映政治安定;乱世的音乐是哀怨、愤怒的,反映的是政治不协调;国家灭亡的音乐是悲越凄凉的,反映的是政治险恶,危机四伏。凡是音乐,与政治相通并可改变风俗,风俗形成就是教化的作用。

所以治理有方的世道,看它的音乐就可以知道它的风俗如何,看它的政治就可以知道当时的君主如何。所以,先王一定据音乐来议论它的教化作用。《清庙》的琴瑟,用朱红的琴弦奏出缓慢清越的曲调,一人唱,三人和,产生了超过音乐本身的效果。天子祭祀上天时,捧上酒樽及在礼器上放上新鲜的鱼,不用调和肉汁,其本来的味道之美超过调出的五味。所以,先王制作礼乐,并非只是用来满足耳目口腹的需求,而是用来教化百姓分辨好坏、推行理义的。

 

题解:适音,中和的音乐。

学习礼仪和学习音乐,是古人学习专研的两大内容。音乐是高等级的礼仪,不是单纯的音乐,其中包含着博大精深的理论。中和就是它的要义。

本文说的是音乐,但是涉及到了政治、生理感知、和乐器等项内容。古人在讲礼乐规范的时候,老爱和政治思想联系起来一道说,一说到政治思想,又老是提及五帝三王,圣主贤君。如果单一地这样讲,就有点让人犯糊涂,因此就引入一个哲学概念“道”。而中和则是“道”的灵魂,是可以说明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

所以说,要读懂先秦时期的著作,一定要把握住古人的哲学观念或是世界观,否则就不知道那时的人是怎么回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卷四  孟夏
后一篇:卷六、季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