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一、战国无信义

(2009-11-25 09:53:40)
标签:

《战国策》秦策

分类: 废墟上的文明

十一、战国无信义

战争就是为了掠夺别国资源和财富,在中国古代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尤其是在战国时期。

 

在陉山战役中,赵国打算和秦国一道去攻打齐国。齐王害怕了,就派田章到赵国去,以割让阳武为条件,希望和赵国和好,并以齐公子顺子作为人质。赵王非常高兴,于是停止了对齐国的进攻,并告诉秦王说:“齐国割让了阳武给我国,又以顺子作为人质,希望我们不要进攻齐国。所以,我特意将这个情况告诉您。”

秦王派公子他出使赵国,公子他对赵王说:“从前,齐国和贵国援救魏国,齐国违背了盟约。可见齐国是不可信赖的。依靠大国不是个正当的办法,您把这个情况告诉我国,可是,以前您给秦国两社之地,以供祭祀,并与我结盟。现在又按兵不动,打算与齐国联合,还想接受他们割地的条件。这是我国所不能理解的。我国再给您增加四万兵力,请贵国决定吧!”

苏秦的弟弟苏代这时在齐国,听说这件事后,就给秦国的相国穰侯写了封信,苏代在信中说:“我听往来我国的使者们说:‘秦国准备给赵国增加四万兵力,用来进攻齐国。’我不相信真有这件事,我对齐王说:‘秦王明察秋毫,又善于谋略,穰侯才智过人,又善于用兵,他们一定不会给赵国增加四万兵力,让赵国攻打齐国。’

“为什么这样说呢?

“赵、魏、韩三国彼此联合,这乃是秦国的大敌。赵、魏、韩屡次背叛秦国,欺侮秦国,秦国却不以为他们不讲信用,不认为他们的行为恶劣。现在贵国帮助赵国打败齐国,以增强赵国的国力,而赵国是秦国的大敌,这对秦国不利。这是第一点理由。

“秦国的谋士们一定会说:‘打败了齐国,三晋和楚国也会因此疲惫不堪,随后可以一举战胜三晋和楚国。’齐国疲弱,三晋和楚国攻打齐国,就好像用千钧重力的弓弩去穿透脓疮那样容易。秦王又怎么能战胜三晋和楚国呢?这是第二点理由。

“秦国帮助三晋和楚国进攻齐国,少出兵则不会取信于三晋和楚国;多出兵,消耗了兵力,则会被三晋和楚国的军队击败。齐国如果害怕,就一定不会投靠秦国,而会投靠三晋和楚国。这是第三点理由。

“齐国割地给三晋和楚国,三晋就会停止对齐国的进攻。齐国与秦国一决死战,秦国反而要受到进攻。这是第四点理由。

“这样,三晋、楚国借秦国的力量打败齐国,又借齐国的力量打败秦国。为什么三晋和楚国就这样聪明,而齐国和秦国却那么愚蠢呢?这是第五点理由。

“秦国如果夺得安邑,与齐国和好,安定齐国,这将会平安无事。秦国据有安邑,韩国、魏国的上党就保不住了。占据了三晋的要害之地安邑和上党,这与出兵助赵攻齐,明知出兵不利而担心有来无返,两相比较,哪个有利呢?所以我对齐王说:‘秦王明察秋毫,又善于谋略,穰侯才智过人,又善于用兵,他们一定不会给赵国增加四万兵力,用来进攻齐国。”

 

苏代的这封信,就是抓住侵略战争的本质就是为了增强自己,消耗敌人来说服秦国不要增兵赵国的。赵、秦联军进攻齐国,都是为了掠夺,赵国已经得到利益就单方面停止了进攻,然而秦国出了力却是一无所获自然不甘心,这种时候,苏代利用两国间的这种矛盾,即时点破当中的利害关系,也就加剧了秦、赵之间的矛盾,从而将祸水引到赵国身上。这是赵王始料不及的,所以道家有句名言说:祸福相倚。

 

但是也不是仅此一说,也有劝穰侯攻打齐国的。秦国的客卿造就对穰侯说:“自从秦王把陶邑封给您,至今您在秦国已经掌权好几年了。如果您能攻下齐国的话,您的封邑陶邑将会成为万乘大国,这样您就可以成为小国的领袖,率领各诸侯去朝见天子,天下诸侯无不听命。这可以同春秋时代的五霸相比啊!攻打齐国如果失败,邻国必然对陶邑虎视眈眈,从此永无宁日。所以进攻齐国,对于陶邑来说是生死存亡的关键。

“您如果想得到成功,为什么不派人去燕国对相国公孙操说:‘即使是品格、智慧最高的圣人,他也不能创造时势,时机来了就不能把它放过。虞舜虽贤,如果不遇唐尧,他也不会成为天子;商汤、周武王虽贤,如果不是遇到夏桀和殷纣,他们也不会称王于天下。所以即使是贤能的虞舜,商汤和周武王,他们如果不遇到时机,也都不可能成为帝王。现在诸侯要进攻齐国,这是您的大好时机啊!凭借诸侯之力,攻打敌对的齐国,既可以为燕惠王一雪前耻,又可以完成燕昭王未尽的功业,还可以为燕国除掉万世之害,这是燕国长远的利益所在,也是您建成功名的大好时机。

“《尚书》上说:‘树立德行要越多越好,铲除祸害要越彻底越好。’吴国不乘势灭掉越国,越国反而灭了吴国;齐国不乘势灭掉燕国,燕国反而几乎灭了齐国;齐国几乎为燕国所灭,吴国终于被越国灭掉,这都是因为除害不彻底的缘故。您如果不乘此时机完成您的功业,除掉您的祸害,一旦秦国发生其它变故,而与齐国联合,齐国又联合赵国,您的敌对势力就更加强大了。以这样的仇敌来讨伐燕国,到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如果您动员燕国的兵力,马上消灭齐国,其它诸侯国也会像报父子之仇那样,争先恐后地响应您的行动。如果真正能够灭掉齐国,我们将把黄河以南作为您的封地,使您成为万乘之国,身居中原,四通八达,南与陶邑为邻,永世没有祸患。希望您一心一意地进攻齐国吧,不要再有其他什么想法了。”

 

看问题的立场不同,各自的说法就不一样,谁都心怀鬼胎,其核心就是要有利于已。所以,战争中只存在利害得失关系,有利时就结为盟友,无利时就背信弃义,没有永远的盟友,也没有永远的仇敌。中国古代史是这样,中国近代史也是这样,假若再来一次世界大战,我相信也逃避不了这个规律。

苏代和造的立场不同,所以两人说出来的观点就切然相反。在这种时候,就看穰侯本人的取舍了。

穰候最后采纳的是造的意见,倒底是私欲占了上风。这就怪不得后来范睢能取穰侯而代之了,因为穰侯的决策,明显对秦国不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十、用人不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