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卫国人赶走国君
(2009-10-15 08:54:07)
标签:
《左传》启示 |
分类: 废墟上的文明 |
十九、卫国人赶走国君
公元前559年,有一天晋国大夫师旷随侍晋悼公,话题谈到卫国人赶走了他们的国君,晋悼公说:“卫国人赶走他们的国君,这件事做得太过分了吧?”
师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以许是卫国君太过分了。一个好的国君要奖赏好人而惩治坏人,爱护百姓像对待自己的儿女,抚育百姓像天地承载万物。而民侍奉国君方能爱之如父母,敬之如日月,拜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卫国君如果能做到这些,卫国人怎么会赶走国君呢?
“国君是神明的主祭人,是民众的希望。如果民众生计困乏,神明失去祭祀,老百姓绝望,没人为他们作主,还要这样的国君有什么用呢?只有把他给赶下台去,换个适合的国君。因为上天生下百姓,并为他们设立国君,再由国君来治理他们,好让民众不致丧失天性。
“有了国君还不够,还要有辅佐国君的人,让他们教导和保护国君,不让他越过法度。所以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设侧室,大夫有二宗,士人有朋友,然后是平民,工匠,商人,奴仆,养牛的和养马的都有各自亲近的人,以便互相帮助。他们做得好就赞扬,有过错就纠正,有患难就救援,有罪过就革除。自天子以下,人们各自有父兄子弟来补救观察他们的行为得失,方能顺应天道。
“太史记录国君的言行,乐师写作讽谏的诗歌,乐工吟诵规谏的辞,大夫规劝开导国君。士向大夫传话,平民公开议政,商人在市场议论,百工呈献技艺。这就是《夏书》上说的:‘宣令官摇着木铎沿路宣传,官员们在职位相互规劝,各行各业呈现技艺当作劝谏。’
“每年正月初春,宣令官即上路宣传。现在这一切劝谏都失去了效用,上天是爱护百姓的,他怎会容忍国君一个人在百姓头上任意枉为,放纵淫乱而背弃天地的本性?一定不允许这样。”
师旷的这番议论是针对卫国人驱逐卫献公而发的,在他之前的公元前841年,周朝也发生过国人暴动,赶走周厉王的事件。后来儒家把这种理论整理成一套规范,即要处好君臣、父子、兄弟、朋友间的社会关系,就要遵循忠孝节义等规范,为君的要以民为本,才能替天行道。到了汉代,进一步发展成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上天是爱护百姓的,即使在现代,这种思想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人不可以胡作非为,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要与上天保持一致,社会的发展才能得到平衡,才能繁荣昌盛。从国家到家庭,任谁破坏了这种和谐,都会受到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