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知罃的气节
(2009-10-15 08:42:44)
标签:
《左传》启示 |
分类: 废墟上的文明 |
十七、知罃的气节
中国人对待人生有两种态度,在高压面前能忍辱负重,叫做好死不如赖活着。还有一种叫做骨气和节操,为维护人的尊严,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前者是尊重生命,符合自然法则。后者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我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提倡做人要有节操,春秋时晋国的知罃就是这么样一个人。
公元前598年,晋国人想把楚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体归还给楚国,用来交换晋大夫知罃,楚国人答应了交换条件。
楚共王为知罃送行说:“您大概很恨我吧?”
知罃回答说:“两国交兵,怪我无能,不能胜任职务,所以成了你们的俘虏。你们没有杀我祭旗,还让我回晋国去接受刑罚,这是您的恩惠。这确实是我不中用,怎敢怨恨谁啊?”
“那么是感谢我啦?”
“两国都为自己国家的利益考虑,希望解除百姓的痛苦,各自抑制自己的怨愤,以求互相谅解。双方释放被囚禁的俘虏,以成全两国的友好关系。我没有参与这件事,又能感谢谁呢?”
“我现在放你回去,你回到晋国后打算用什么来报答我?”
“臣下承担不起受人怨恨,您也承担不起受人感激。既没有怨恨,也没有恩德,我不知道要报答什么?”
“虽然是这样说,你总该有个想法吧,请你一定告诉我。”
“托您的福,要是我能把自己这把骨头带回晋国,晋君恨我落败被俘要杀了我,我死无怨言;如果晋君能照您的好意赦免了我,就请您把我交给您的外臣,并按我们晋国的家法在宗庙里处死我,让我死有所归,我亦死而无憾。如果得不到晋君杀我的命令,而让我官复原职,仍然让我担负军事要职,统帅所属部队治理边疆,到时即使遇上您的将帅,我也不敢回避。我将尽心竭力献出我的生命,不会有别的想法,用以尽对晋君的臣下之礼。要说报答,这就算是我对晋君的报答了。”
楚共王听了知罃的这番议论十分地钦佩,他说:“看来我们和晋国是不能相争斗啊!”
楚共王隆重地礼待知罃,按约放他回到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