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问鼎中原
(2009-09-19 17:03:55)
标签:
《左传》启示 |
分类: 废墟上的文明 |
十三、问鼎中原
楚国是一个中原南部江汉流域被称之为蛮族的国家,西周时活动在丹阳(今湖北秭归)一带,为子爵。公元前689年,始建都于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并逐渐强大,自封为王。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攻打陆浑(今河南卢氏县一带)的军队。楚军来到洛河,驻扎在周王室境内。周定王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楚庄王问起了九鼎的大小。
王孙满回答说:“九鼎的大小轻重在德而不在鼎。从前夏朝立国的时候,描绘了远方各种奇异事物的图象,后来用九州进贡的金属铸成九鼎,将图象铸在鼎上。图象上反映的各方事物,使百姓懂得哪些是神,要尊敬;哪些是魔,得躲避。按照这些图腾的指示,百姓进入山林湖泽就不会遇到没有驯服的邪魔凶妖,山精水怪。因此社会安定,上下和谐,可以承受上天的赐福。
夏桀昏乱无德,九鼎就迁到商朝达六百年。商纣残暴,九鼎又迁到周朝。德行如果美好光明,九鼎虽小也会重得无法迁走,如果奸邪昏乱,九鼎再大,也会轻得可以迁走。上天赐福有光明德行的人也有个尽头,成王将九鼎安放在王城时,曾预卜周朝传国三十代,享年七百载,这个期限是上天所决定的。现在周朝的德行虽然衰退,但天命还没有更改。九鼎的轻重,是不可以询问的。”
相传大禹立国后,将天下分为九州,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夏朝所铸九鼎,从此就成了一种神器。到春秋时九鼎已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沧桑巨变,更是成为天下最高权力和得天护佑的象征,楚庄王觊觎中原,企图据九鼎为已有,所以向王孙满打听九鼎的大小。
王孙满答非所问,只是告诉楚子,鼎的大小是不可以询问的。这个王孙满小时见秦军过王城无礼就曾断言秦军会吃败仗,不幸被他言中。这次楚庄王远比当年的秦军无礼得多,而王孙满回答的口气就十分小心。他更懂得,实力远不及楚的周王朝,只能靠祖宗留下来的名份苟言残喘,楚国是得罪不起的,他代表周王前去慰问,说穿了也是迫于无奈,更不用说去批评楚国如何如何了。因为楚国历来认为,大家都是王,凭什么楚就低周一等。但按宗法,这二王确有真假之别,周为真,楚为假,由于楚强周弱,周王也只好给楚王下小了。
然而王孙满并不甘心,因此含沙射影地说了一大通关于“德”与鼎的议论,象满的这种议论,是最为道德家们津津乐道的。直到今天,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这种高谈阔论者可说比比皆是,又有多少人能懂得他们说的是什么呢?
王孙满的议论没能阻止楚庄王的霸道。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派申舟去齐国访问,同时给申舟打招呼说:“不要向宋国借路。”楚庄王又派公子冯到晋国去访问,也不让他向郑国借路。
申舟过去在孟诸打猎时得罪过宋国,他了解宋人的态度。他对庄王说:“郑国开明,宋国糊涂,去晋国的使者不会受害,而我一定会在宋国被杀。”
庄王安慰申舟说:“宋国人要是敢动你一根手指头,我就消灭他们。”申舟没有再说什么,只是把儿子申犀托付给了庄王。
申舟到了宋国,宋国华元把他扣留了,华元说:“经过我国而不向我们借路,这是把我们的国土当成了楚国的边城。楚国如此蔑视我国的主权,我们如果屈从就等于亡国。杀了楚国的使臣,楚国会攻打我们,同样会亡国。反正都要亡国,先杀了楚国的使者再说。”
楚庄王听到申舟被杀的消息,气得一甩袖子站起来就往外跑。仆从们尾追着他跑,追到过道上才给他穿上鞋子,追赶到寝宫外才给他佩上宝剑,追赶到大街上才让他坐上车子。楚庄王立即下令布置攻打宋国。这年秋天九月,楚军包围了宋国。
第二年开春,宋国危在旦夕,就派乐婴齐去向晋国求救。晋景公想出兵弛援宋国,伯宗对他说:“不行,古人说过,‘鞭子虽长,不及马腹’上天正在保佑楚国,我们不能与他相争。晋国虽强,怎能违背天命?俗话说:‘高下在心’。河流能涤污,湖泊能纳垢,山林能藏猛兽,草莽能掩毒蛇,美玉能隐瑕疵,国君能忍侮辱,这是天道。您还是等一等吧。”晋景公听从了伯宗的意见,没有出兵。只是派解扬到宋国去,叫宋国人不要投降楚国,要解扬对宋国人说:“晋国以悉数起兵,很快就要到宋国了。”
解扬路过郑国时,就被郑国人抓住献给了楚庄王。楚庄王想用重礼收卖解扬,要他对宋国人说相反的话。解扬无论如何也不答应,楚王再三诱劝,他方才假意答应。楚庄王让解扬登上楼车向宋国人喊话,说晋国不会来救宋国,解扬却借机向宋国人喊出晋君要宋国坚守待援的使命。
楚庄王气得要杀解扬,斥责他说:“你既然已经答应了我,为何出尔反尔?不是我不讲信用,是你背弃信义,你快受死吧。”
解扬毫无惧色地说:“我听说:国君能制定正确的方略,发布正确的命令叫义,臣下能奉行国君的命令叫信,有了信义才能获利。信义不能有两种,我对晋君讲信义就不能对您讲信义。您收卖我,是您不懂‘信无二命’的道理。我受晋君之命出使宋国,宁可死也不能背弃使命,难道可以用财物收卖吗?我之所以答应您,是因为我要完成使命。我完成了使命,死了值得。我们国君有诚信的臣下,臣下又能为完成使命而死,我还有什么要求呢?”楚庄王见解扬很有胆识就放了他,让他回国。
宋国人得了解扬的口信,信心大振,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到夏天五月,楚军久攻不下,就打算撤军了。申犀跪在楚庄王的马前不让走,他说:“我父亲明知会死,但因不敢违抗您的命令在宋国送了性命,您不能背弃对我父亲的承诺啊!”楚庄王没法回答。在一边驾车的申叔时说:“给宋国人修建房屋,把种田的人叫回来居住,宋国人就会听从大王的命令。”楚庄王按车夫的话去做了。果然宋国军心动摇了,宋君就派华元在夜里潜入楚营,把楚军前线指挥子反从床上叫起来说:“我们国君派我来告诉你,他说:‘我国的人已经在交换孩子杀了来吃,用尸骨生火做饭了,但要逼迫我们结城下之盟,就算是宋国人死绝了也不会答应。如果你们能后退三十里,宋国方能听命楚国’”
宋国人如此顽强,子反也害怕了,就答应了华元的要求。子反把这事报告了楚庄王后,就下令楚军退兵三十里,宋国即与楚军讲和,以华元作人质。盟誓上说:“我不欺你,你不骗我。”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宋及楚平”,至此以后,汉语里就多了个“尔虞我诈”的词汇。
楚庄王为春秋第四霸。前三霸是齐桓公、晋文公和宋襄公,前二人是得到周王室授命的,没有争议。宋襄公有点特殊,这人虽然有点不自量力,但精神可嘉。他能在那个中小国家畏敌如虎,但求自保的年代敢于挺身而出,表现出的气慨难能可贵,所以人们给了他一个霸主的位子。楚庄王完全不一样了,他是仅凭武力协迫列国扈从。先问九鼎大小,后犯郑、宋主权,偏偏就遇到了宋国人不买这个账。以至于楚军围困宋国九个月而一无所获,连主帅子反和庄王都害怕了,只好坐下来谈判撤军,定下来“我不欺你,你不骗我”的条约。宋国人的这种精神,可说是已经植入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相比之下,郑国以至晋国的态度就大不一样了,他们袖手旁观不说,一个是向楚人示好,一个是带给宋国人一句假话,根本不把宋国人的死活当回事。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劣根性,所以合久必分,所以有汉奸。
有的人还是值得称赞的,比如解扬、申舟和华元,这样的人的确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