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津元奎里中学,至今难以忘怀

(2024-11-15 15:43:52)
标签:

文化·

分类: 我的随笔
 天津元奎里中学,至今难以忘怀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五年的天津元奎里中学生涯

      教学、带班、带年级组的日子,至今难以忘怀!

 留住记忆的照片(一二四九)天津元奎里中学


留住记忆的照片(一二四九)天津元奎里中学

留住记忆的照片(一二四九)天津元奎里中学

留住记忆的照片(一二四九)天津元奎里中学

留住记忆的照片(一二四九)天津元奎里中学

留住记忆的照片(一二四九)天津元奎里中学

留住记忆的照片(一二四九)天津元奎里中学

留住记忆的照片(一二四九)天津元奎里中学

留住记忆的照片(一二四九)天津元奎里中学

留住记忆的照片(一二四九)天津元奎里中学

留住记忆的照片(一二四九)天津元奎里中学

留住记忆的照片(一二四九)天津元奎里中学

留住记忆的照片(一二四九)天津元奎里中学

留住记忆的照片(一二四九)天津元奎里中学

天津元奎里中学,至今难以忘怀

天津元奎里中学,至今难以忘怀

天津元奎里中学,至今难以忘怀

天津元奎里中学,至今难以忘怀

天津元奎里中学,至今难以忘怀

天津元奎里中学,至今难以忘怀

留住记忆的照片(一二四九)天津元奎里中学

留住记忆的照片(一二四九)天津元奎里中学

留住记忆的照片(一二四九)天津元奎里中学

留住记忆的照片(一二四九)天津元奎里中学

留住记忆的照片(一二四九)天津元奎里中学

留住记忆的照片(一二四九)天津元奎里中学

留住记忆的照片(一二四九)天津元奎里中学

留住记忆的照片(一二四九)天津元奎里中学

留住记忆的照片(一二四九)天津元奎里中学

留住记忆的照片(一二四九)天津元奎里中学

留住记忆的照片(一二四九)天津元奎里中学

留住记忆的照片(一二四九)天津元奎里中学

留住记忆的照片(一二四九)天津元奎里中学

留住记忆的照片(一二四九)天津元奎里中学

留住记忆的照片(一二四九)天津元奎里中学

留住记忆的照片(一二四九)天津元奎里中学

留住记忆的照片(一二四九)天津元奎里中学

四十多年前,我带年级组的师生学农野营拉练,到现在我还记得清清楚楚。带学生离家出去不是几天,而是近一个月,而且要去学农的那个地方,距学校有200里之遥。

当时要学习解放军,带着学生有车不坐,整队出发开步走,谓之“拉练”。

拉练,其实就是一次搬家。锅碗瓢盆,生活用品,一应俱全,用小推车拉上。学生不分男女,一律把棉被打包、捆好,背在肩上。还要写上标语口号: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学学革命老前辈!迈开铁脚板,学走长征路。200里外的农村,师生们走了三天,苦不堪言。

刚出发的时候,队伍整齐,歌声嘹亮。学生们精神饱满,让沿途的市民驻足观望。老师们也不示弱,和同学们肩并肩,携手共进!一位女老师,刚生小孩还不到二十天,我劝她不要去了,在学校留守。这位老师非常不满,状告到“工宣队”,说我限制她革命!无奈,只能同意她随队前行。她的半月余的幼婴,在家嗷嗷待哺,饿得哇哇大哭,而她,乳房涨得难受,天天都得用吸奶器,把本应让孩子吮吸的乳汁,吸出倒掉!

还有一位南方籍的女教师,低血糖,平时就头晕,她也不接受劝阻,非要随队前行。刚刚走出市区,大约二十多里,就见前边的“小南方”,左右摇晃,步履蹒跚。我心想,不好!要犯病!果然,不出所料,“小南方”扑倒在乡村的土道上,脸色苍白,毫无血色,双眼紧闭,嘴唇微张,呼吸急促,冷汗直淌。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我心急如焚,这可怎么办?不及时抢救,有生命危险!大家七手八脚,对心脏、人中,一通瞎掐乱摁,竟然让“小南方”,病情有所缓解,苏醒过来。我正想找车,把她往回送,没想到她的举动让我大吃一惊!

极度虚弱的她,起身已不可能,但她挣扎要起来,倒在了老师们的怀中……,然而,她却颤颤巍巍的抬起了手,指着前方断断续续地说,我,我,我-要-继-续-前进!我的天哪!当时围在周围的老师学生,无不被“小南方”感动得热泪盈眶!当年红军万里长征过雪山草地,我们没有赶上,而眼前的“小南方”,和草地中的战士不是一模一样吗!可惜,当年条件有限,没有现场录像。

学生们也是一样,走了几十里,再也没有了欢声笑语。行进的队伍已经拉长,首尾顾不上。傍晚到了一个村庄,号了住房,胡乱吃了几口饭,我一调查,吓了一跳,百分之百学生脚上都磨出了水泡!明天,肯定沾不了地,走不了路,这可麻烦了。

我找老乡借来了钢针,在火上烤了烤,烧了烧,挨个给学生放出积液,挑破脚泡。有的女生还不好意思,我一把拽过她的伤脚,放在胸前仔细治疗……

经过了一夜休息,转天,脚伤果然见好!一瘸一拐,又坚持了一天,师生已经累得不成样子。饭也不吃,倒头便睡。我想,明天无论如何也得赶到。轻装减负把吃的、用的、凡是多余的都处理掉。

我在村子路边摆了一个小摊,写了几个字:“不顾本啦!大甩卖!任你随便挑。”做小买卖,虽不是我的强项,在北大荒也做过几遭,不大一会儿功夫,统统都卖掉了。老师和学生们都夸我有生意头脑。终于,经过了艰难的跋涉,来到了“学农”的地方。

为了锻炼老师和学生,给我们派的农活真是要命。夜里看水塘,白天挖河沟。都是过重的体力活!“晒黑皮肤,炼红思想。”当时就是如此提倡。

挖河沟是重体力活,一尺多长的铁锨头一锨下去,二十余斤湿泥端上,还要高高甩出去。我和我的学生(男生),展开了竞赛,铁锨飞舞,生龙活虎,撒起欢来……

哎呦!一声惨叫,一个男生,胳膊动弹不得了,可把我吓坏了。然而学生却反而安慰我:高老师,没事。我是习惯性脱臼。果然学生自己左摆右拉,只听“啪”的一声,胳膊恢复正常,一场虚惊,继续干了起来。后来又脱臼了几次,我也不再受怕担惊。但这届学生毕业时,当时的政策:大部下乡,少量留城。留城的条件:身体残而不废者,可以留城。

脱臼学生的家长找到我,言称,孩子是学农劳动时,胳膊落下了残而没有废,符合条件,可以留城。使我这个带队老师,有口难言,哭笑不得!

夜里看水塘,风情则别样。躺在水塘边,仰望深邃的星空,一钩弯月,冷冷的月光,洒在学生和我的脸上,闪烁的星光一眨一眨的,在向你诉说衷肠,夜风徐徐,惬意舒畅,令我遐想……不由得,心里哼唱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然而,到了后半夜,情况大变!狂风骤起,暴雨突降,水塘激荡,一浪高过一浪!不好!水塘要溃坝决口。我一面让学生快去喊人,一面首当其冲,带领其他学生,飞身跳进水中。师生几个人,肩并肩,手挽手,一道人墙立水中!坚持!坚持!再坚持!其他学生,闻讯快速赶来,大家齐动手,抢险成功!

狂风吹,暴雨淋,一支抢险曲铸就了我们的红心。风风雨雨二十多天,学农结束了。我再也没有听有的人建议还拉练返津,我这次非常坚定!乘坐着当地的汽车、拖车、一路畅行,一路歌声,用了两个多小时,安全返回了“元中”。

学工劳动,更是热闹,现在想起来,也十分可笑。

怎样才能使学生受到真正的锻炼?“红宝书”中找答案。《毛主席语录》里曾写道,只有脚上踩着牛屎的人,他的心灵才最干净!老人家说的多好啊,对!去踩牛屎去。

可是,城市没有牛啊,到哪踩牛屎呢?我转念一想,城市没有牛,但是人多,人屎多啊。对!组织学生掏粪去。到了环卫局,主动请缨,软磨硬泡终于说服了环卫局的领导。当时的津城胡同小巷里有一些公共厕所,公厕中,十几个深缸,埋在地里,供粪便堆放,几天后粪缸满了后,用粪勺掏出装进粪桶,倒进粪车,拉至粪场倒掉。我带领学生穿上工作服,分成组,扛着粪勺,提着粪桶,拉着粪车,在津城走街串巷。

到了公厕,先要高叫:“里边有人吗?”,无人应答,再带学生进入。掏粪要领技巧。(因我事先已经备课)粪勺,长长的木把,顶端有一类似盛粥的铁勺,

操作时,先要把长勺插到缸底,顺时针一拧,连掏顺便一带,带出的粪多效率高,相对也轻松。积压几天的粪便,不动则罢,粪勺一拧恶臭天冲……

更何况,十几把粪勺一起搅动!我的天哪,那种令人窒息的气味,要人亲命!尽管几十年过去,写到这里,在我的意念中,余味仍然无穷鲜明。学生们紧皱眉头,闭嘴闭眼屏住呼吸,个个脸憋得通红!我也是一样难以忍受,但作为教师的我,结合实际,还要在厕所里给学生们“上课”:同学们!大家觉得味不味啊?学生们已说不出话了,不住的点头。我说,这就对啦!我们只有在这刺鼻的气味中,思想才能升华,我们才能像毛主席教导的那样,心灵才能干净!当场翻开随身必带的《毛主席语录》,在厕所中,我和我的学生整齐高声朗诵。现在回想起当年的情形,又是哭笑不得。

一九七七年,高考招生制度终于恢复了。招生范围竟然还包括一九六六届高中毕业生。我死寂心灵的湖水,犹如丢进一粒石子,又泛起了层层涟漪,哀,莫大于心死,此时的我,一颗近中年的心又萌动了复活!十一年过去了,我已为人之父,工作又很繁多,高考参加与否,让我费尽心思……思来想去,决心参加高考,机遇不能错过!但谈何容易啊,十一年的时光已逝,功课几乎全丢!尽人力听天命。

因为反复犹豫,耽误了时间,从报名到高考只剩下一周多时间。白天还得工作。挤时间,一天当作两三天,空课时,就钻进学校里一间平时不用的木工小屋。其实哪谈得上复习,只不过是过过十一年前的电影,翻翻书的目录。系统备考已不可能,时间已剩不多。匆匆忙忙,忙忙匆匆,踏进了高考考场!

命运的安排,历史的巧合,我的考场——天津七中!

七中,我毕业的母校,十年前,我从你的怀抱中,走出……划了人生的一个大圆,出发点今天又成了归宿。缘分啊,母校!情结啊,七中!上了年纪的老教师,还能认出我这个十一年前的高中毕业生。师生双手紧握,激动不已,感叹人生!

我的考场曾是我十几年前上过课的教室,在考场中,我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再告诫自己,这是考场,冷静再冷静。密封卷拆启,我以较高的分数被第一志愿录取。不容易啊!

恢复高考首届,初试考生1200万,步入考场570万,录取27万。我能考取,一是感谢政策,二是感谢母校。邓小平讲,恢复高考,条件两条:本人表现好;择优录取。母校,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历经了十一年,稍一恢复,也能如愿以偿。

高考成功,我告别了令我回忆太深、经历太多的元中,迈进了天津师范大学的校门。


                                 竹 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几段授课轶事
后一篇:旧居的花絮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