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瑷珲历史陈列馆前,矗立着一面风铃墙。每当有风吹过,墙上的1858个风铃叮当作响,奏出一曲告慰先烈、警示后人的历史乐章……
清朝末年,中国国力衰弱,西方列强虎视眈眈。沙俄军队趁机入侵黑龙江流域,清政府无力抵抗,被迫于1858年在瑷珲签下了《瑷珲条约》。
仅五百多字的一纸条约,却割让了63万平方公里国土,这让从建城之初就有着英雄底蕴和气魄的瑷珲城背上了沉重的枷锁。
《瑷珲条约》签订后,沙俄政府的野心愈加膨胀。他们试图将黑龙江由界河变成内河,把屠刀挥向了瑷珲城。
当时,城内只有1000将士。在外无增援的情况下,不屈的瑷珲人没有一人畏战逃离,大家同仇敌忾,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巷战。
但将士的牺牲并未唤起清廷的斗志,他们竟命令黑龙江将军寿山与沙俄商议停战。生于瑷珲、长于瑷珲的寿山将军,宁为玉碎不愿瓦全,他令人抬出早已备好的棺木,仰卧其中,用手枪自击而亡,以身殉城。
1907年,面对瑷珲百姓的持续抗争和中外舆论的强烈谴责,沙俄军队被迫撤出瑷珲。但他们提出租借瑷珲部分地界为商埠。顶着俄国与朝廷的双重压力,瑷珲副都统姚福升寸土不让,据理力争,最终把瑷珲永远地留在了中国版图中。
边关如铁,寸土不让。瑷珲人挺直的脊梁昭告着世人:这是一座英雄之城,这里有着爱国民众,当年守边固土的英雄之魂,始终飘荡在这片热土上空。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