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保定军校,创建于1902年,停办于1923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校址在河北保定市,前身为清朝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北洋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民国后改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学校的最初负责人是冯国璋,当时称总办(即校长),1906年,改由段祺瑞接任。其后,军事专家蒋百里、第二次直皖战争中任皖军总指挥的曲同丰等都先后担任过校长。
若从民国元年(1912年)算起,保定军校办过九期,毕业生有6000余人。若从北洋武备学堂算起,保定军校训练了近1万名军官,其中1600多人获得将军头衔。这些人遍布当时的军界和政界,在中国近代的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位于保定旧城东北5华里,总面积约一千五百余亩。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所规模较大的正规化高等军事学府。
全校分校本部、分校(包括小教场)、大操场和靶场四部分。校本部居中心,占地一百八十余亩。朱漆大门饰以铜钉铜环,门楣上悬挂着书有 “陆军军官学校 ”六个大字的横匾。
校本部分南北两院。北院是生活区。南院是军校的中枢和教学区,又分东、中、西、三院。
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在保定东关外创练常备军(新军)并设军政司 ( 旋改督练公所 ),下设兵备、参谋、教练三处,分别由刘永庆、段祺瑞、冯国璋任总办。
经袁世凯奏准,在保定东关外创办北洋陆军将弁学堂,由冯国璋任总办(即校长),光绪三十二年( 公元 1906 年),改由段祺瑞接任。民国改元后(公元 1912 年),改为陆军军官学校。人们习惯称 “保定军校 ”。
保定军校主要功能为训练初级军官。学习期为两年,分步、骑兵、炮、工、辎重五科,保定军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参照德国与日本的军事教育,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制订而成的,逐步摆脱了天津小站练兵的一套旧法。学制章程参照日本士官学校,教官亦以日本士官学校毕业者居多。第一任正式校长为蒋百里。
保定军校,全国公认它是军事教育的正统。它以自身较好的军事素质,在军事教育和参谋业务等方面受到各省军事当局的重视,自成一个军事学术系统。
孙中山先生创办黄浦军校时,也以保定军校毕业生为军事教育骨干。自辛亥革命至“七•七 ” 事变,保定军校毕业生担任高级指挥官的已占很大比重。尽管蒋介石独裁时代极力培植自己的体系一一黄浦系,但保定军校毕业生的学历仍然是担任军事教育最可靠的保证。保定军校自建立之日起,即标榜“军人以保家卫国, 服从命令为天职”,“军人不问政治为高尚 ”,形成保定军校学生一种职业军人的特点。
保定军校不少毕业生成为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知名人物,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 简称保定军校 )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学制最正规的一所军事学府。
曾就读保定的名将(包括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及其前身)
熊秉琦、靳云鹏、吴佩孚、齐爕元、孙岳、李景林、王都庆、孙传芳、王承斌、蒋介石、张群、杨杰、陈调元、李济深、商震、季方、叶挺、赵博生、董振堂、边章五、季振同、张克侠、邓演达、蒋光痛、陈铭枢、熊式辉、陈宝仓、黄绍虫、黄琪翔、张治中、傅作义、何基洋、余汉谋、刘文辉、陶峙岳、唐生智、郝梦龄、乔明礼、罗卓英、周至柔、秦德纯、顾祝同、陈诚、白崇禧、钱大钧、刘峙、薛岳、张寿龄、上官云相,梁直平等等。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