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古路坝,这个美丽的小山村,是我父母在抗战期间,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城固古路坝和成都华西坝、重庆沙坪坝并称全国著名的中国文化“三大坝”,在中国文化教育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对于众人来说,古路坝这个名字可能闻名遐迩,更有可能是默默无闻。说它默默无闻,是因为在陕南这样的地名遍地都有毫不起眼;说它闻名遐迩,则是因为它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发源地之一,培养了一大批工程教育和工程科技领域的巨匠,当之无愧地成为“教育圣地”! “教育乃民族复兴之基本”,而高等工程教育更是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神圣使命。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华北及沿海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
1938年7月27日,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私立焦作工学院联合组建国立西北工学院,最初的校址就设在古路坝,国立西北工学院就是现在名校西北工业大学的前身。
这个汉中腹地的小山村古老而神奇,能被选中自有其道理。四面环山便于掩藏,山却低矮利于出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国立西北工学院在这里坚持了八年时间。 翠绿掩映处,一座天主教堂建筑群映入眼帘,四合院结构,青砖黛瓦,正门楼四角飞翘,上有“十”字标志和“天主教”文字,中西结合的产物,门前有一碑石—“西北联大工学院旧址”,门前有座洁白圣洁的教徒像,刻有“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这是马太福音的一段,想必这就是耶稣的使徒—马太? 光绪十四年(1888年),意大利神甫安廷相任汉中教区首任主教,主教堂设在城固县古路坝,开始征地建教堂,在古路坝大兴土木,这里几乎荟集了汉中最驰名的能工巧匠,泥、木、石、工高手,木料就近山上遴选砍伐,石料则从几十里外的南郑粱山采取最坚硬耐用的石灰岩,以后的三十年间的扩建教堂,使古路坝的教堂范围扩大至几里,其建筑风格中西结合,十分壮观,主要有钟楼,主教公馆,小公馆,修道院、育婴堂,养老院,拉丁学校,大学堂,碾房,油房、厂房,仓库,地下室等,共计505间,各楼相互连接,教区垣墙四角筑有炮楼,俨然一座外国城堡,宏阔异常,百姓视如宫殿,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我的父母完婚典礼就在这座教堂举行)。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内大批高等院校迁入没中,因古路坝教堂空闲,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便驻进办学,为国家为民族培养有用人才。 大门紧闭,透过门缝看去,四合院结构的教堂院内建筑四周都有回廊,路过的村民说主教去县城了,里面的石雕砖雕窗棂都很精美的!
教堂后面是一片开阔的草坪,一座硕大的花岗岩石碑矗立其中,朴素简洁,上书“国立西北工学院旧址 师昌绪”,
查资料得知:西北工业大学校友、中国材料学界泰斗、“两院”资深院士师昌绪从古路坝走来,战火中他刻苦求学,立志走科学救国之路,成为全校5名“林森奖学金”获得者之一,品学兼优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前身国立西北工学院;赴美留学,归国受阻,他积极参与中国留美学生回国运动,曾先后致信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和新中国总理周恩来,经多方斡旋最终中国留美学生如愿回国,他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人物;即便文革时期受到打击,精神与肉体遭遇双重折磨,师昌绪赤子情怀依然初衷不改,跌宕中不泯科学报国信念。“中华民族的振兴是唯一目标,个人的恩恩怨怨只是一个插曲。”(师昌绪语);因在中外金属材料研究领域功勋卓著、德高望重,他深受学术界和社会各界敬仰;因在科学技术发展中建树卓越做出杰出贡献,2011年1月14日,他荣获中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石碑后面,一片残垣断壁,乔木茂密野草丛生,门、窗均为下方上圆西洋式,石条压沿,院内有水井水池,据说还有地道,从精美的木梁和残存的墙画上可以想象当时的建筑之美!
新中国成立,古路坝教堂内办起了学校,“文革”中教堂房舍大多拆除做了它用,一处门上有“城固古路小学”字样。如今,一所崭新的古路坝小学于残垣断壁处一墙之隔,校舍明亮整洁。抗战时期的古路坝各处可见刻苦学习的学子们,煤油灯灯光闪烁,通宵达旦彻夜不息,遂形成“古路灯火”一景,这“古路灯火”但愿仍能薪火相传于此。 漫步残垣断壁中,传道士的诵经祷告之声,战火纷飞中的莘莘学子朗朗的读书声,一个社会在历史变革中的挣扎呐喊声,仿佛穿过岁月时光来到耳前,这儿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历史不该被忘记,因时代的风云际会选择了古路坝,一代学子的筚路蓝缕、发奋图强成就了古路坝, “古路灯火”已成历史,但刚毅坚卓百折不挠的精神依旧文脉源长,薪火相传。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