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站,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即1903年,当时它的名字为新开河火车站。
当年天津已有1888年修建的老龙头火车站(今天津站),按当时中国和天津的经济发展状况,一个火车站应该足矣,为什么要再建一座车站呢?
原来,1903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时,直隶省会在保定,北洋大臣衙门在天津,袁世凯每月总要往返津保两地。照清朝法例,一品大员出入要有仪仗马队接送并鸣炮三响。而老龙头火车站在俄租界,俄国人不买袁世凯的账,不许仪仗马队进入俄租界,也不许鸣炮。
袁世凯一怒之下,下令在老龙头车站以北四公里处修建一座新火车站。没想到此举对天津后来的交通运输和城市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北站促进天津城市发展
北站建成后,其附近的大经路(今中山路)一带迅速发展成周边地区政治、文化和洋务中心,呈现出兴旺的情态。北洋银元局、户部造币厂、中山公园(劝业会场)等先后均设立在此。
位于天津枢纽南北咽喉重要位置的北站初期仅办理客货运输到发。随着西沽货场与南货场相继落成,1934年增办货场中转、零担等业务。1953年,利用站旁北宁公园湖中的天然冰,开启了冷藏车易腐物品中途加冰和始发的生意。上世纪60年代跃升中国7大中转零担站之一,1990年该业务移交南仓站办理。
百年北站的历史风云
作为中国数一数二的古老车站,曾处天津政治文化中心地带的北站见证了许多中国近代史风云变幻瞬间:1905年12月七日,清代五大臣出洋考察团,以及立宪运动许多考察团,都经过或停留于天津北站。
1912年八月24日孙中山在由天津赴北京的列车上孙中山三次来天津,曾在北站留下足迹。1912年八月24日,孙中山先生应袁世凯之邀北上共商国是,路过天津时到中山公园演讲后,14时10分从天津北站乘火车赴京。1929年五月26日,护送孙中山先生遗体前往南京中山陵的列车抵达天津北站第一站台,天津市各团体、民众前往悼念。
1923年六月13日,黎元洪从北京避往天津北站时,遭时任直隶省长的王承斌劫车,抢走黎携带的总统印信。
解放后,总后勤部在天津北站设立了兵站和军供站。
抗美援朝胜利后,在北站地道右侧,又修建了“凯旋礼堂”,天津各界群众曾在这里欢迎“最可爱的人”凯旋归来。
在1963年八月的防汛抗洪斗争中,天津北站为人民子弟兵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北站豪华的木质天桥
说到天津北站,就不得不说说那座最著名的北站天桥。横跨三座站台之间文物级木质天桥,赋予了北站传奇的色彩。
北站天桥建成于1903年,是当时国内铁路车站中最豪华的天桥,也是中国国内目前历史最早的车站天桥。
北站天桥落成时长52.2米,宽2.8米,高6米。主体为钢结构,桥身为钢桁架,阶梯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面则为木结构,建成之处天桥为露天式,至1978年加盖了防雨的铁皮罩棚。
由于完整的保留了民国初年的格局,造型古朴,北站天桥成为拍摄近代题材影视剧的理想外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