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眷村在台湾,通常是指1949年至1960年代,于解放战争失败的国民政府,为了安排被迫自中国大陆各省迁徙至台湾的国民党军及其眷属所兴建的房舍。
六十年后这里已凋零,但它孕育的人才和影响力,意外地成为台湾软实力的亮点。眷村走出了大量名人,成为当今台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谈到眷村,就不能不提从这里走出来的名人。政治人物中,宋楚瑜是最出名的一个。另据了解,璩美凤当时还和凤凰卫视知名主持人吴小莉住在同一个眷村,两人是同学。眷村出来的演艺界人士就更多了,除了前面提到的李立群、刘德凯和胡慧中外,邓丽君、杨德昌、林青霞、任贤齐、焦恩俊和周渝民等都在眷村生活过。
邓丽君父亲在军中工作,刚到台湾时随着部队到处迁移,后来搬到屏东眷村,邓丽君就是在那里度过童年时光的。任贤齐几年前还创作了一首《老张的歌》,献给父亲和台湾老兵们。
有人曾以“竹篱笆”来形容居住于眷村外省人的自我圈禁。例如知名电影:《竹篱笆外的春天》。而包含《竹篱笆外的春天》的编导李佑宁之外,台湾亦有许多居住眷村,将其经验书写成各式作品的眷村作家。
另一方面,因眷村居民无偿居住眷村的优惠等措施及228事件的发生,让部分台湾人对眷村居民怀有省籍情结,并产生仇视。虽然如今“反攻”等观念淡化,但“中华民国”认同与台湾新“独立”国家认同仍是眷村新移民与旧有住民关系紧张的主要来源。
60年代早期的台湾经济并不发达,而军队的生活也比较困难,眷村的房舍建造也是因陋就简,而竹子就是最便宜好用的建材。很多早期的眷村的内外墙壁使用竹子劈成竹条后,绑扎成骨架,批上粘土成墙,外面再刷石灰,就成了克难的隔墙。
眷村的大人小孩便习惯巴在竹篱笆上跟邻居聊天玩耍,而每次台风过后,竹篱笆几乎全被吹倒,变成家家户户全部通透的景象。
竹篱笆刚做好时是绿色的竹子,但是一两年后,就经不住日晒雨淋,很快褪色腐朽,然后就得重新更换,也给眷村子弟留下日月更替的印象。
60年代晚期,竹篱笆慢慢被砖墙取代,眷村邻居之间的感情就渐渐淡了。但是竹篱笆留给眷村那个年代人的记忆却是永恒的,“竹篱笆外的春天”就是对这种感情记忆的演绎。
这一群从大陆各省汇聚在一起的人群,本来生活习惯大是不同,却又共同孕育出新一轮灿烂的文化,就像竹篱笆内的院子,小小空间却养活了多少生命,竹篱笆文化就在台湾历史上写下辉煌之页。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