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位于河西走廊的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南湖乡,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取名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年间,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阳关即是两关之一。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又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隘,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据史料记载,西汉时为阳关都尉治所,魏晋时,在此设置阳关县,唐代设寿昌县。宋元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也因此被逐渐废弃。旧《敦煌县志》把玉门关与阳关合称“两关遗迹”列敦煌八景之一。
![[转载]探寻丝路遗珍(十六)阳关 [转载]探寻丝路遗珍(十六)阳关](//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探寻丝路遗珍(十六)阳关 [转载]探寻丝路遗珍(十六)阳关](//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探寻丝路遗珍(十六)阳关 [转载]探寻丝路遗珍(十六)阳关](//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阳关城墙及角楼
![[转载]探寻丝路遗珍(十六)阳关 [转载]探寻丝路遗珍(十六)阳关](//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探寻丝路遗珍(十六)阳关 [转载]探寻丝路遗珍(十六)阳关](//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探寻丝路遗珍(十六)阳关 [转载]探寻丝路遗珍(十六)阳关](//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探寻丝路遗珍(十六)阳关 [转载]探寻丝路遗珍(十六)阳关](//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探寻丝路遗珍(十六)阳关 [转载]探寻丝路遗珍(十六)阳关](//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送元二之西安》
唐 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光无故人。
![[转载]探寻丝路遗珍(十六)阳关 [转载]探寻丝路遗珍(十六)阳关](//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探寻丝路遗珍(十六)阳关 [转载]探寻丝路遗珍(十六)阳关](//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游览阳关乘坐的毛驴车
![[转载]探寻丝路遗珍(十六)阳关 [转载]探寻丝路遗珍(十六)阳关](//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探寻丝路遗珍(十六)阳关 [转载]探寻丝路遗珍(十六)阳关](//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探寻丝路遗珍(十六)阳关 [转载]探寻丝路遗珍(十六)阳关](//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墩墩山烽燧系汉代建筑,约公元前111——102年。现残高4.7米,上宽南北8米,东西6.8米,底宽南北8.8米,东西7.5米。为古阳关候望之地,故有“阳关耳目”之称。
![[转载]探寻丝路遗珍(十六)阳关 [转载]探寻丝路遗珍(十六)阳关](//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考古发掘出的阳关遗址,面积上万平方米,房屋排列整齐,城堡墙基犹存。阳关西边,有数道高大的沙梁蜿蜒纵横,沙土发白,那便是史书上赫赫有名的白龙堆。它从这里一直延续到罗布泊以东,因蜿曲如龙而得名。阳关建置以后,因处于古丝绸之路上,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大道。路面宽36丈,汉唐时,从国都长安(今西安)出发到阳关,约需2个月时间,再从此向西到西域各国。
送刘司直赴安西
王维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常说的“阳关道”谚语,可能就来源于此吧?
![[转载]探寻丝路遗珍(十六)阳关 [转载]探寻丝路遗珍(十六)阳关](//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站在阳关,遥望北方,就是茫茫戈壁。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感慨,怕也来源于此?
![[转载]探寻丝路遗珍(十六)阳关 [转载]探寻丝路遗珍(十六)阳关](//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送平澹然判官
唐 王维
不识阳关路,新从定远侯。
黄云断春色,画角起边愁。
瀚海经年到,交河出塞流。
须令外国使,知饮月氏头。
![[转载]探寻丝路遗珍(十六)阳关 [转载]探寻丝路遗珍(十六)阳关](//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阳关碑廊
![[转载]探寻丝路遗珍(十六)阳关 [转载]探寻丝路遗珍(十六)阳关](//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凉亭
![[转载]探寻丝路遗珍(十六)阳关 [转载]探寻丝路遗珍(十六)阳关](//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那兴盛千余年的阳关失去了它昔日的辉煌,被茫茫的黄沙所淹没。三面沙梁环抱,一望无际。阳关古城东面为农田,远处有寿昌城遗址。北面墩墩山上有一汉代烽燧,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