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生的另一驿站

(2024-02-26 15:54:55)
标签:

文化·

分类: 我的随笔
 人生的另一驿站 人生的另一驿站

   一九八七年,我从旧居河东凤竹巷搬出,迁到了南开区鞍山西道光湖里。天津的城区范围共有三个环路;内环、中环、外环。我的旧居在内环附近,新居鞍山西道是在中环附近,比邻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如果按老天津的城域划分,新居是在“卫津河”之外了,要按过去的观念,等于说是“二次下乡”。当时新楼刚刚建成,道路还没有修好,刚搬过去的时候,远没有如今的繁华。

其实在那里,我也居住了十四年之久(19872001)说是搬迁,实际是换房,是用凤竹巷旧居与我父亲单位的房对换。要说改善了一些,就是有了暖气,冬天不用生火炉了;有了上下水道;特别是有了厕所和恭桶,可使老人方便了一些。在不大的卫生间引进热水,再按个莲蓬头,就可以淋浴洗澡了。楼道很窄小,又是一楼,下水道堵塞,暖气管不热是常有的事,时不时要疏通,尤其是冬日里暖气不热最烦人,需要放水,所放出的水都要从一楼排出楼外,有时水暖工太忙,晚间才挤时间来修,放水要一直到夜里,也睡不了觉。住惯了平房,特别不习惯楼上的响动,再加之有些“芳邻”素质偏低,不考虑别人,难免邻里之间会产生一些矛盾。我搬新居后,被推为“楼长”,为调解邻里关系,沟通楼上楼下的一致,卖了不少的力气。

在光湖里居住的十四年里,使我印象深的“家”事也有不少:

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在北京发生了一场风波,在天津师大课堂上,有的课仅剩了几个学生,还上不上课?我想来想去,即便只有一个学生,仍要坚守。

这十四年里,历经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还经历了首次申奥的失败。也迎来了北京亚运会的成功。

父亲走完了他八十二年的路程,在我妈妈离世十八年后,1994年底他也离开了我们。光湖里的居住地,是我父亲人生最后的驿站。

我的儿子在香港回归的1997年完婚,建立了他自己的小家庭。孙伙计199810月降生在天津第一中心医院。我1976年送走了母亲,1994年又送走了父亲;1998年迎来了我的孙伙计。我和慎行也由此“升级”成了爷爷和奶奶,深深感到了岁月的飞逝和时代的变迁。

在这十四年中,我的众多亲人和亲属、朋友相继离世:我的岳父,我的三姑,学义姐夫,我的大姑,我的嫂子,我的大姑父,金夫姐夫,我的岳母,我的大舅,还有张伯父、张伯母,我的大姨和大姨夫,还有下乡一起插队的阎秀芬以及我同事的亲属…… 这些走了的人,有好多是在最后,由我为其清洗了遗体、整理好遗容、告别而上路的。

说到和逝者告别,勾起我的思忆。我从1968年下乡后,首次接触遗体的清理到现在,我算了算,大约给20余位逝者做了穿衣和遗体的清理。在他(她)们告别红尘上路之前,还为他(她)们叨叨几句,为逝者上路“开光”,也是为存者的情感做一些抚平、沟通和安慰。记得有一次校党委开会,由各学院总支书记汇报学院如何进行思想工作。我把职工家属故去,我们如何清洗遗体,如何情感抚慰作了汇报,而且把“开光”词在会上念叨了一遍:“开眼光,看四方、开嘴光,吃八方、开心光,亮堂堂、开脚光,西方大道奔前方……”感动了与会的每一个人。

这和“房”有什么联系呢?有!在我的情结里,家是以“房”为载体的。记得我上了小学以后,家长管孩子不像现在这样,天天没玩没了地学习,除了学习之外还是学习。我印象里,家长没过问过我的学习,玩些什么家长也不管。那时家门口要有死人的,入殓时(还没普及火化)我肯定要挤到棺材旁边去看(现在的家长肯定是不让孩子去看的)正是有了近距离的观看,所以模仿会了好多程序,至今还记得。这大概也是另一种“学习”吧。有些学习是“非家教的”,这对我是有潜移默化影响的,甚至有人开玩笑称我是“民俗专业研究生”。正像我也记不清给多少位职工、同事搬过家一样(当时没有搬家公司),被大家冠我为“搬家专业户”的道理是一样的。我认可大家评价我是“一个热心肠的人”。我想这和《家》的影响有关系,和“家教”和“非家教”都有扯不断的关系。

在光湖里的十四年,是我40岁——54岁的时光,这对我来说,是我人生中重要的十四年。和我21岁——25岁在北大荒的时期一样重要。我难忘我人生路上的这两个时期。光湖里的十四年,我完成了讲师—副教授—教授的职务晋升。在这十四年中,作为教师编制的我,从办公室主任,系主任助理,副系主任,常务副系主任,系主任,教科院院长,兼任一届系党总支书记,还兼任了天津市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一职,并被评为了“天津市教学楷模”。自己的“爬坡”、尽职、奉献、服务社会也和“家”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家的这幢“房”,靠窗写字台上柔和的灯光,常常是熄灭较晚的。每当熄灭灯光后,舒展一下腰背,才体会到夜的谧静和满天繁星的明亮。

但不知是为什么,我对这个新搬且居住了十四年的地方,至今也没有任何留恋的感觉。2001年我又从光湖里搬出,至今也已有十年了,但我再也没有回去探望过那里。

 

                       竹香榭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