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故居——天津历史风貌建筑










李叔同故居原位于河北区粮店街60号,是一座清朝年间建造的一套由四个四合院组成的大宅院,平面呈田字形,有房60余间,占地1400平方米。
院内建有游廊和小花园,室内陈设精致,环境幽雅。在宅院里有一西式书房,取名"意园",是李叔同1910年从日本学成重返故里时修建的,以示一展宏图的意愿。
院内花园游廊环绕,雕梁画柱交辉,室内陈设精致,环境幽雅宜人。为津门名人故居建筑中的一支奇葩。后来,由于住户繁杂,年久失修,粮店后街60号逐渐失去了本来面貌。
2007年12月31日天津市政府在老粮店后街的原址上开工重建李叔同故居,之后又对故居内部进行了装饰和布置,建立了"弘一法师--李叔同故居纪念馆",2011年12月30日正式向公众开放参观。
大师在天津河北区粮店街60号度过了青少年时代,20岁后才离开。正是在那里,他积累夯实了自己的文学、艺术基础。
李叔同故居纪念馆由故居和园林两部分组成,建筑主体与室内陈设、室外人文景观遵循历史资料进行复建,以传统木结构为主,四进院落,"田"字型民居格局。重点复原的景观有桐达钱庄、佛堂、起居室、洋书房、中书房、意园及部分匾额、楹联。园林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由太湖石假山、池塘、长亭及弘一大师纪念亭组成。陈列展览由室内外复原、李叔同生平图片展、李叔同生平石刻与书法篆刻仿刻室外展区,以及户外艺术营造展览等五个部分组成。
李叔同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音乐家教育家、书法家、画家、僧人。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他一生从事各种艺术活动,在音乐戏剧绘画书法诗词等艺术文化领域中都有较高的建树。
故居纪念馆馆内一件件展品呈现着大师在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佛教等多个领域的卓越成就,一间间展室讲述着李叔同大师"二十文章惊海内"的璀璨一生。
最受感动的是李叔同填词的歌曲《送别》,天籁之音绕梁回荡,凄美柔婉的旋律犹如大师在述说: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佛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佛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重建后的故居内园林景观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由太湖石假山、人工湖、纪念亭和凉亭组成;故居占地面积1400,由四组院落、48间房屋组成,传统砖木结构,呈"田"字型格局,青灰色的砖墙、朱红色的门窗,凝重而庄严。
李鸿章题写的"进士第"匾额,彰显着李家显赫的地位与身份。李家当年生活起居的场景:桐达钱庄、佛堂、起居室、洋书房、中书房、意园等复原完好。
整个建筑沿街而建,坐西朝东,大门为"虎座"门楼,门楣上有极为精细的"百兽图"镂刻砖雕,墙壁磨砖对缝。
【李书同简介】
李叔同1880年生于天津的一个进士盐商家庭。小时候的他,知识面就很宽。少年时已擅长吟诗作画,写字刻印。(李叔同一八八年农历九月二十日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平湖。幼名文涛,又名广侯。先世是盐商。父名李筱楼,为清进士,曾官于吏部,晚年亦耽禅悦。五岁丧父。及长,曾往随北方名士严范孙、赵幼楼、唐敬严、王仁安游,因之诗、文、书、画、篆刻等造诣均深。时在清末,国政腐败,他亦主张变法图强,挽救中国。戊戌政变失败后,有人指其为康梁同党,于是天津不能留,便奉母南迁上海,与上海名士许幻园、袁希濂结为朋友。)
1901年来到上海,在南洋公学读书,是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学生。在读书期间,李叔同仍然从事各种艺 术活动。他文才超群,在"泸学堂"的征文比赛中曾三次获首奖,深得人们的称赞。
1905年至1910年间,他在日本东京上野美术专门学校学习西洋画和音乐,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位出国学习音乐绘画的进步知识分子,同时也是我国最早学习西洋音乐的人。他除了学习作曲理论之外,还主攻钢琴。在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曲方面造诣甚深。曾创"春柳社"于东京,主演茶花女。
1906年李叔同在日本编辑出版了我国最早的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并且在国内发行。他创办刊物的目的就是用音乐唤起民心,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音乐小杂志》中,还刊登了他创作的三首歌曲《我的国》《春郊赛跑》和《隋堤柳》。
1910年3月 ,李叔同回到祖国,先后任教于天津上海,同时在《太平洋报》任音乐编辑。
1913年任浙江第一师范音乐美术教员,并兼任南京高等师范的音乐美术教学工作。其间加入过南社,为事有盛名的艺术家。
1918年到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常居厦门南普陀及泉州承天、天元等寺。以戒行著称,立志复兴南山律宗,整理律宗著述,曾创设"南山律学院"。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要略》等佛学著述及《护生画集》、《三宝歌》、《清凉歌》等传世。出家后尤多以书法赠人,弘扬佛法。
1942年病逝于福建泉州开元寺。卒后被尊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祖。
竹 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