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标签:
文化· |
分类: 我的随笔 |




















































































国立西北工学院旧址(古路坝天主教堂):位于陕西城固县城南12公里处的董家营乡古路坝村,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是当时西北五省最大的天主教堂之一。
教堂由荷兰人设计,我国优秀工匠施工修建。整个建筑群设计独特,构思巧妙,用料考究,建造工艺高超,具有很高的艺术和观赏价值,现存有主教公馆和修女院,全部保存完好。
抗日战争爆发后,西方传教士纷纷回国,国内大批高等院校迁入汉中,因古路坝天主教堂空闲,原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合并组成国立西北联大工学院。
共设8个学系,院址设古路坝天主教堂,办学达八年之久,培养本科生13000多人,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两院院士的有25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琅琅的读书声替代了往日的诵经声,这里成了唤醒民众、启迪智慧、追求真理、寻求幸福的所在。
古路坝与成都华西坝、重庆沙坪坝并称为抗战时期全国著名的中国文化“三大坝”,在中国文化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从董家营乡入七里沟到教堂,沿途风景秀美,特别是四五月间,沿山沟而过,满山遍野的油菜花、野菊花、槐花等竞相开放,花香阵阵,令人心旷神怡。
潘承孝任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北洋大学副校长、教务长
潘承孝(1897-2003),汽车和内燃机专家,中国内燃机和汽车工程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从事教育60 余年, 培养出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内燃机专家、学者。主张理工结合,强调基础理论 的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道路。为祖国的教育 事业做出了贡献。
潘承孝,字永言,1897 年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父亲潘志憘生 于1876 年,自幼接受西方文 潘承孝化的影响,学习英语,思想比较先进。
1903 年东渡日本,受秋瑾的 影响,返国参加革命活动。秋瑾被害后,重返日本,抱振兴江苏丝业之志攻读 蚕桑科。1908
年回国,居天津从事工商实业。
潘承孝的小学和初中在苏州度过。
1921 年以机械系第一名的优秀成绩毕业,被交通部保送官 费留学美国(唐校为交通部所办)。当时的唐山工业学校是国内外知名的学府, 美国大学均承认其学历,毕业生可直接进入研究生院学习。
潘承孝认为美国学校不仅是设备条件好,而且有不少课程在国内大学里尚未开设。于是到康乃尔大学后,不是迳直进入研究生院,而是要求到机械系四年级学习,选修了几门
1923 年毕业后,他到著名工厂阿列斯-查尔麦 ,汲取工厂实际知识。1924 年夏转入威斯康新大学研究生院, 以蒸汽动力厂为主题,金相热处理为副题,攻读硕士学位。1925 年夏通过答辩 获得硕士学位。
官费留学三年期满后又延长一年到赫泼汽车厂做
潘承孝在等候期间,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邀请他"帮帮忙,担任几节课"。就在这样一个
偶然的机遇,使他从此进入了教育界,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教育事业。
1927 月去沈阳,先后在冯庸大学、东北大学任教。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迫
入关,到北平大学工学院任教,兼机械系主任。主讲内燃机学、汽车学、汽轮
机学等课,是我国最早讲授这些课程的教授之一。
1937
当时该院是抗战后方实力雄厚、设置工科专业最
从1938 年国立西北工学院成立起,潘承孝先后担任机械系主任、教务主任,1944 月任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 他为迁校、建设新校经费奔走于西安、南京之间,最后在咸阳找到新校址开了课。
潘承孝在西北的10 年中,工作繁重,心力交瘁,贫血严重,于1948 辞去院长职务,回天津居家养病,就近接受北洋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教授之聘。
1951 年全国院系调整,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成立天津大学,潘承孝担任教务长,创办了天津大学的内燃机专业和实验室;并积极向天津市建议与天津大学合办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开展内燃机的科研工作。
1958 年春河北省恢复河北工学院(现河北工业大学),任命潘承孝为院长,发挥了他多年的办学经验, 为新的工学院制定了切合河北省需要的系和专业的发展规划,其中也有内燃机专业。经30 年的努力,领导的重视,这所工学院已是省的重点院校之一。
1983 年11 月,潘承孝87 岁,经中央批准他为名誉院长。潘承孝为我国的高等工业 教育事业奋斗了60 余年,培养了大批机械工程英才,真是桃李满天下。耄耋之年,仍在兢兢业业地一心扑在事业上,恪尽职守。
潘承孝不仅是一位
自1952 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后,历任民进天津市委第一届和第二届副主委、第三届主委,民进河北省委主委、顾问、名誉主委,民进中央委员、常委和参议委员会副主任;他还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内燃机学会顾问,中国汽车学会名誉理事长,河北省和天津市机械工程学会 名誉理事长。汽车、内燃机学科的开拓者之一。
当时我国尚无自己的汽车工业,但无疑他已为祖国的汽车工业播下了人才的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 年,重工业部领导下成立的"汽车工业筹备 组",初期只有10 余人,其中就有他的学生4 人。曾任天津大学校长的内燃机 著名学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史绍熙教授,在他的一篇文章里曾写道:"我之所以选择了内燃机这个研究领域,数十年矢志不移,说实在话是发端于潘老对我的启蒙"。
又如吉林工业大学校长陈秉聪教授、长春汽车研究所所长陆孝宽、
潘承孝从事工程教育60 多年,有丰富的办学经验,为发展祖国工业培养出大量人才,付出 了他毕生的心血。 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楷模 潘承孝从事工科教育60 多年,执教的同时担任系主任、教务长及院长等行政工作,素以严谨治学和严格要求而著称。
史绍熙教授任天津大学校长期间,
他备课精益求精,每年的讲课内容都有新的补充。在抗日战争期间,很难得到国外
有一位当年在西北工学院教务处任职员者回忆说:西北工学院一年级学
又如西工迁校西安时,会计处有两个会计盗卖煤炭,当时社会贪污成风,有人写了一首打油诗:"会计 心太狠,得了奖金又卖煤,贪风唯有西工盛,我问先生能办谁?"此诗有人置于潘承孝办公桌上。他很快调查核实后,将那两名会计开除出校。
这种不讲私情,
1963 年一机部下达了一个燃用劣质油料的课题。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一个什么高精尖的课题、但潘承孝接受了这个课题,组织人力开始工作。
首先,他明确提出要搞一种适合农村使用条件,能受农民欢迎的,又能燃用多种燃料(含劣料)的农用动力装置。他的这种结合国情为农民服务的科研思想,当时并没有被所有人接受。经过几年设计、试验,终于在老式烧球机上利用了分层燃烧原理,改进了燃烧室,提高了原样机的各项指标;且又保留了它的结构简单、维修方便、容易操作等优点。
当时在邯郸农机厂进行了小批试制,产品达到了设计要求,在农村排灌站试用,很受农民欢迎。在1965 年一机部于无锡召开的科研会上得到肯定,决定在此基础上进行 15 马力(试制样机5 马力)使用劣质燃料的设计。后因"文化大革命"开始,未能 进行。
这是在潘承孝的结合国情,不为名利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设计制造工作。
潘承孝对科研的发展有远见卓识。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在我国社会尚未充分认识电子计 算机技术的时候,他亲自筹备计算机站,1976 年在教师中开办计算机语言班, 两年间连续办了8 期,使500 多名教师受到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训练,并培养了 一批工作人员,在省高校中先行了一步。
"文化大革命"期间潘承孝屡遭冲击, 但他对党的信念始终不渝。1970 年他被下放到河北工学院情报资料室工作,他按时上班,无怨无忧,兢兢业业工作。他翻译了院外工厂求援的仪器说明书、 机器安装指导书以及学术科技论文约20 万字,整理了"文化大革命"前期积存的 外文科学技术报告约有3000 余册,凡是与该学院各专业有关者,分送各系资料室;对外校有用的,分别寄给有关学校,得到各校的感谢。
他又用个人名义邀
这种甘为人梯,不求名利,不论在顺境逆境中,均抱着"我尽我心,我尽我力"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科研和教学上作出贡献。
潘承孝1897 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1915-1921年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机械 系毕业,获学士学位。1922-1923
年美国康乃尔大学机械系,获机械工程师称 号。1924-1925 年美国威斯康新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1927 年天津直隶
公立工业专门学校任教。1927-1929 年沈阳冯庸大学机械系教授。1929-1931
沈阳东北大学工学院机械系教授。1931-1937年北平大学工学院机械系教授兼 系主任。1937-1938
年西安西北临时大学工学院机械系教授兼主任。1938-1949 年国立西北工学院教授兼机械系主任、教务主任及院长等职。1949-1951
立北洋大学工学院教授兼校务委员会委员。1951-1958年天津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教务长兼机械系教授。1958-1962
年天津河北工学院院长。1962-1971 年天津工学院院长兼机械系教授。1971-1983 年天津河北工学院院长、副院长。
1983-2 000
2003 年12 月22 日上午7 时35 分因病医治无效于在天津逝世,享年107。
潘老逾百岁而终,堪称学术界德高而寿长的典型。潘老在工作和生活中没有豪言壮语,但是他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我们的无价财富。
竹香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