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2024-02-08 12:23:28)
标签:

文化·

分类: 我的随笔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潘承孝

国立西北工学院旧址(古路坝天主教堂):位于陕西城固县城南12公里处的董家营乡古路坝村,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是当时西北五省最大的天主教堂之一。

教堂由荷兰人设计,我国优秀工匠施工修建。整个建筑群设计独特,构思巧妙,用料考究,建造工艺高超,具有很高的艺术和观赏价值,现存有主教公馆和修女院,全部保存完好。

抗日战争爆发后,西方传教士纷纷回国,国内大批高等院校迁入汉中,因古路坝天主教堂空闲,原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合并组成国立西北联大工学院

共设8个学系,院址设古路坝天主教堂,办学达八年之久,培养本科生13000多人,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两院院士的有25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琅琅的读书声替代了往日的诵经声,这里成了唤醒民众、启迪智慧、追求真理、寻求幸福的所在。

古路坝与成都华西坝、重庆沙坪坝并称为抗战时期全国著名的中国文化“三大坝”,在中国文化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从董家营乡入七里沟到教堂,沿途风景秀美,特别是四五月间,沿山沟而过,满山遍野的油菜花、野菊花、槐花等竞相开放,花香阵阵,令人心旷神怡。

潘承孝任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北洋大学副校长、教务长 

潘承孝(1897-2003),汽车和内燃机专家,中国内燃机和汽车工程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从事教育60 余年, 培养出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内燃机专家、学者。主张理工结合,强调基础理论 的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道路。为祖国的教育 事业做出了贡献。

潘承孝,字永言,1897 年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父亲潘志憘生 于1876 年,自幼接受西方文 潘承孝化的影响,学习英语,思想比较先进。

1903 年东渡日本,受秋瑾的 影响,返国参加革命活动。秋瑾被害后,重返日本,抱振兴江苏丝业之志攻读 蚕桑科。1908 年回国,居天津从事工商实业。  

潘承孝的小学和初中在苏州度过。 1912 年转到北京汇文中学,1915 年考入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即唐山交通大学, 今西南交通大学)。

1921 年以机械系第一名的优秀成绩毕业,被交通部保送官 费留学美国(唐校为交通部所办)。当时的唐山工业学校是国内外知名的学府, 美国大学均承认其学历,毕业生可直接进入研究生院学习。

潘承孝认为美国学校不仅是设备条件好,而且有不少课程在国内大学里尚未开设。于是到康乃尔大学后,不是迳直进入研究生院,而是要求到机械系四年级学习,选修了几门 国内尚未开设的专业课程。

1923 年毕业后,他到著名工厂阿列斯-查尔麦 ,汲取工厂实际知识。1924 年夏转入威斯康新大学研究生院, 以蒸汽动力厂为主题,金相热处理为副题,攻读硕士学位。1925 年夏通过答辩 获得硕士学位。

官费留学三年期满后又延长一年到赫泼汽车厂做 工,以广见识。1927 月学成回国。按当时规定,官费留学生回国后应向派出部门报到听候任用。但当时正值军阀混战,北洋政府无暇顾及。

潘承孝在等候期间,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邀请他"帮帮忙,担任几节课"。就在这样一个 偶然的机遇,使他从此进入了教育界,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教育事业。  

1927 月去沈阳,先后在冯庸大学、东北大学任教。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迫 入关,到北平大学工学院任教,兼机械系主任。主讲内燃机学、汽车学、汽轮 机学等课,是我国最早讲授这些课程的教授之一。  

1937 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北洋工学院奉令集中西安,成立西北临时大学,不久南迁陕西城固。1938 年临时大学解散。北平大学工学院、北洋工学院(今天大学)和迁往抗日后方的焦作工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东北大学工学院合并, 在城固成立国立西北工学院。

当时该院是抗战后方实力雄厚、设置工科专业最 多的一所高等学府。

1938 年国立西北工学院成立起,潘承孝先后担任机械系主任、教务主任,1944 月任国立西北工学院院长。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 他为迁校、建设新校经费奔走于西安、南京之间,最后在咸阳找到新校址开了课。

潘承孝在西北的10 年中,工作繁重,心力交瘁,贫血严重,于1948 辞去院长职务,回天津居家养病,就近接受北洋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教授之聘。

1951 年全国院系调整,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成立天津大学,潘承孝担任教务长,创办了天津大学的内燃机专业和实验室;并积极向天津市建议与天津大学合办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开展内燃机的科研工作。

1958 年春河北省恢复河北工学院(现河北工业大学),任命潘承孝为院长,发挥了他多年的办学经验, 为新的工学院制定了切合河北省需要的系和专业的发展规划,其中也有内燃机专业。经30 年的努力,领导的重视,这所工学院已是省的重点院校之一。

1983 年11 月,潘承孝87 岁,经中央批准他为名誉院长。潘承孝为我国的高等工业 教育事业奋斗了60 余年,培养了大批机械工程英才,真是桃李满天下。耄耋之年,仍在兢兢业业地一心扑在事业上,恪尽职守。

潘承孝不仅是一位 专家学者,由于他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又是 一位社会活动家、忠诚的参政者。历任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代表,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届至第七届代表和第五届、第六届常委、副主任,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第二届至第六届代表,天津市和河北省政协第二届和第三届委员,国政协第二届委员。

1952 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后,历任民进天津市委第一届和第二届副主委、第三届主委,民进河北省委主委、顾问、名誉主委,民进中央委员、常委和参议委员会副主任;他还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内燃机学会顾问,中国汽车学会名誉理事长,河北省和天津市机械工程学会 名誉理事长。汽车、内燃机学科的开拓者之一

 20 年代,当汽车、内燃机还是新的学科时,潘承孝就远涉重洋到美国学 习掌握这门学科。回国后,在30 年代,我国工科大学开设这两门课程者还是屈 指可数,潘承孝是最早讲授这两门课程的教授之一。当时有"南黄北潘"之称, 即上海有交通大学黄叔培教授讲授有关汽车方面的课程,在北方则有潘承孝了。   

当时我国尚无自己的汽车工业,但无疑他已为祖国的汽车工业播下了人才的种 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 年,重工业部领导下成立的"汽车工业筹备 组",初期只有10 余人,其中就有他的学生4 人。曾任天津大学校长的内燃机 著名学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史绍熙教授,在他的一篇文章里曾写道:"我之所以选择了内燃机这个研究领域,数十年矢志不移,说实在话是发端于潘老对我的启蒙"。

又如吉林工业大学校长陈秉聪教授、长春汽车研究所所长陆孝宽、 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教授李渤仲、大连理工大学造船系胡国栋教授等,都曾受业于潘承孝。他们都在内燃机、汽车学科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潘承孝从事工程教育60 多年,有丰富的办学经验,为发展祖国工业培养出大量人才,付出 了他毕生的心血。 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楷模 潘承孝从事工科教育60 多年,执教的同时担任系主任、教务长及院长等行政工作,素以严谨治学和严格要求而著称。

史绍熙教授任天津大学校长期间, 提出"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双严方针",在教学上取得了成效,用他自己的 话说,是"得益于潘承孝教授的言传身教"。潘承孝的治学严谨,首先表现在他的严于律己上。他执教期间,一人讲授3 门专业课,还兼任系主任、教务主任等行政工作,然而对备课认真,一丝不苟。听过他讲课的学生一致反映他讲课 逻辑性强,深入浅出,口齿清楚,既严肃又活泼,听他讲课是一种享受。

他备课精益求精,每年的讲课内容都有新的补充。在抗日战争期间,很难得到国外 书刊,但他尽力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教材内容,随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 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启发他们的思维。他对教学的高度负责精神人人钦佩。潘承孝在行政领导工作上做到坚持原则,任人唯贤,不讲私情,办学从严,赏罚分明。

有一位当年在西北工学院教务处任职员者回忆说:西北工学院一年级学 期考试都用封考卷,有几次学生作弊,潘教务主任当场将考卷撕毁,责令学生退出考场。西工考试严格,已成校风,人人皆知。

又如西工迁校西安时,会计处有两个会计盗卖煤炭,当时社会贪污成风,有人写了一首打油诗:"会计 心太狠,得了奖金又卖煤,贪风唯有西工盛,我问先生能办谁?"此诗有人置于潘承孝办公桌上。他很快调查核实后,将那两名会计开除出校。

这种不讲私情, 赏罚分明的领导作风,全校师生钦佩。甘为人梯,不求名利,我尽我心,我尽 我力的高尚品德一位专家学者对科研的贡献大小,往往以他发表的科研论文、 著作的数量、质量来衡量。这当然是一个重要方面。但象潘承孝这样一位公认的专家、学者就不能仅仅从发表研究论著来衡量了,而应该更深入地、全面地 来分析他对科研事业的重大贡献。  

1963 年一机部下达了一个燃用劣质油料的课题。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一个什么高精尖的课题、但潘承孝接受了这个课题,组织人力开始工作。

首先,他明确提出要搞一种适合农村使用条件,能受农民欢迎的,又能燃用多种燃料(含劣料)的农用动力装置。他的这种结合国情为农民服务的科研思想,当时并没有被所有人接受。经过几年设计、试验,终于在老式烧球机上利用了分层燃烧原理,改进了燃烧室,提高了原样机的各项指标;且又保留了它的结构简单、维修方便、容易操作等优点。

当时在邯郸农机厂进行了小批试制,产品达到了设计要求,在农村排灌站试用,很受农民欢迎。在1965 年一机部于无锡召开的科研会上得到肯定,决定在此基础上进行 15 马力(试制样机5 马力)使用劣质燃料的设计。后因"文化大革命"开始,未能 进行。

这是在潘承孝的结合国情,不为名利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设计制造工作。 潘承孝对科研的贡献在于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材。1982 年他发现河北工学院邹仁鋆讲师是个突出人才,他在学术委员会提出越级晋升为教授,并于1983 尽力支持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出国讲学,使其得到国外学术界的好评,为国家争得了荣誉,终于担任了河北省科学院院长,作出了巨大贡献。

潘承孝对科研的发展有远见卓识。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在我国社会尚未充分认识电子计 算机技术的时候,他亲自筹备计算机站,1976 年在教师中开办计算机语言班, 两年间连续办了8 期,使500 多名教师受到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训练,并培养了 一批工作人员,在省高校中先行了一步。

"文化大革命"期间潘承孝屡遭冲击, 但他对党的信念始终不渝。1970 年他被下放到河北工学院情报资料室工作,他按时上班,无怨无忧,兢兢业业工作。他翻译了院外工厂求援的仪器说明书、 机器安装指导书以及学术科技论文约20 万字,整理了"文化大革命"前期积存的 外文科学技术报告约有3000 余册,凡是与该学院各专业有关者,分送各系资料室;对外校有用的,分别寄给有关学校,得到各校的感谢。

他又用个人名义邀 请懂日语的教师翻译日本《内燃机关》临时增刊"内燃机测量技术"和"内燃机燃烧"等书,由他担任译稿的审校,并以"情报组"的名义出版。潘承孝还与国外联系,引进美国大学的科教书,如物理、高等数学、内燃机原理等,并组织翻译。

这种甘为人梯,不求名利,不论在顺境逆境中,均抱着"我尽我心,我尽我力"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科研和教学上作出贡献。

潘承孝1897 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1915-1921年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机械 系毕业,获学士学位。1922-1923 年美国康乃尔大学机械系,获机械工程师称 号。1924-1925 年美国威斯康新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1927 年天津直隶 公立工业专门学校任教。1927-1929 年沈阳冯庸大学机械系教授。1929-1931 沈阳东北大学工学院机械系教授。1931-1937年北平大学工学院机械系教授兼 系主任。1937-1938 年西安西北临时大学工学院机械系教授兼主任。1938-1949 年国立西北工学院教授兼机械系主任、教务主任及院长等职。1949-1951 立北洋大学工学院教授兼校务委员会委员。1951-1958年天津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教务长兼机械系教授。1958-1962 年天津河北工学院院长。1962-1971 年天津工学院院长兼机械系教授。1971-1983 年天津河北工学院院长、副院长。 1983-2 000 年经国务院批准授予河北工学院(现河北工业大学)名誉院长。

2003 年12 月22 日上午7 时35 分因病医治无效于在天津逝世,享年107

潘老逾百岁而终,堪称学术界德高而寿长的典型。潘老在工作和生活中没有豪言壮语,但是他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我们的无价财富。

 

 

竹香 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