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万年寺

标签:
文化 |
分类: 我的随笔 |
万年寺,又名峨眉山万年寺,地处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黄湾乡(峨眉山景区内)骆驼岭下,海拔1020米。寺中有佛牙、贝叶经及舍利等珍贵文物。
在汉代,此处为采药老人蒲公的结茅修行处。东晋隆安年间(397—401年),此处建有普贤寺,唐乾符三年(876年)更名为白水寺。北宋更名为白水普贤寺。明万历年间,明神宗朱翊钧敕建无梁砖殿一座,赐匾“圣寿万年寺”,之名由此沿用至今。
万年寺原规模宏大,有殿宇13重,因多次失火,除无梁砖殿外,古建幸存无几,现存山门、弥勒殿、般若堂、毗卢殿、巍峨殿、大雄殿等为近代扩建增修,总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总建设面积约1万平方米。
万年寺是峨眉山历史最久的古刹之一。李白登过峨眉住过此寺,广浚僧为李白抚琴。
万年寺的寺院布局精美,整座寺院坐西朝东。大雄宝殿及两厢为后部,前后呼应,三点相连,承上启下。巍峨宝殿和大雄宝殿并厢房组成四合院,四面回廊,宽敞舒适。全寺除砖殿为砖石穹隆顶外,其余均为木结构,穿逗式梁架,重檐歇山顶,小青瓦屋面,座5级平台,前后高差近5米。万年寺中有佛牙、贝叶经及舍利等珍贵文物。
万年寺内藏有“佛牙”一枚,长1.28尺,重6.5千克,是明代嘉靖年间斯里兰卡的僧人所俸。相传,释迦牟尼涅磐后火化,全身都变成了细小的舍利子,只有牙齿完整不化。据专家考证,这枚牙齿并非释迦牟尼的牙齿,而是剑齿象的牙齿化石,距今已有二十万年的历史了,颇为珍贵。
万年寺内贝叶经用梵文将佛经刻记于生长在印度热带雨林中的贝多罗树叶之上,书长50厘米、宽12.5厘米,共246页,上书《佛经》69777字,为《尊益阿含经》全部经文。具有“不柱虫,不霉变,不千碎”等特点。
此文物为缅甸国王所赠,据《峨山志》等古史料记载:大明嘉靖年间,高僧别传大师去缅甸参学。精勤研究佛学十载。受到缅甸国王的尊重。并拜别传为国师,别传慧德圆满返回时。国王将此“贝叶经”御赠别传,保存于峨眉山。视为佛门珍品。
万年寺中无梁砖殿原名无梁殿,因其全部为砖结构,才被称作无梁砖殿。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是万历皇帝为母亲祝寿所建。
峨眉山普贤铜像不仅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铜佛像,也是现存最大的古代金属铸件之一。其硕大的体型、精致的制作在中国金属铸造史上占有突出的位置。铜像自莲台以上为黄铜,白象为青铜。分块铸成,每块都有字母扣和铆钉,然后再用铜液焊缝。有的部分是分段铸造,如象脚有四段。象肩内有铜制井字型扯架,宽约六寸,厚约三寸。为了支撑象鼻,象鼻内安有四根铜条,直径约一寸。铜像的大部分铸件估计是在峨眉山当地铸造,而如普贤菩萨头上的花冠等精致部分则在成都铸造,最后运至佛堂现场组装,分段浇注铜水。
在冶金发展史上,青铜在中国的冶铸技术发展较早,它是铜和锡、铅的合金,而黄铜的冶铸技术发展较晚,主要用于铸造钱币,它是铜、锌的合金,在明清时期用黄铜铸钱曾一度达到顶盛。黄铜在古时被称为“翁石”,直到宋人崔仿在《外丹本草》中说黄铜是以矿石和炉甘石为原料合炼而成,才出现了有关冶炼黄铜的明确记载。
在宋代,中国的黄铜生产还不普遍,峨眉山却在当时铸造了如此庞大的黄铜铸件,这不仅是佛门空前盛举,也是中国古代金属铸造史上的一大成就。它不仅显示了西南冶铸工艺的精湛水平,也显示了西南寺庙金属造像的高超技能。
峨眉山铜像在现存的大型铸件中,是时间最早体积最大的铜铸件,有关其铸造方面的技术问题,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史尤其是四川古代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无梁砖殿的营建呈现出地方传统、官式影响和时代特征三种因素的结合。在平面布置与空间感知上,砖殿延续了四川当地寺庙的传统。在营造技术上,穹窿不仅与平面相适应,也显示出官式建筑先进的技术水平。在外檐装饰上,由于宗教因素与其他同类建筑实现了跨地域的统一。建筑在营造过程中不同文化与技术融合的痕迹,仍清晰地遗留在万年寺砖殿上。
竹 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