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

标签:
文化 |
分类: 我的随笔 |
商洛市,别称鹤城、上洛、商州,陕西省辖地级市,位于陕西东南部,秦岭南麓,鄂豫两省交界处,东与河南省的灵宝、卢氏、西峡、淅川接壤;南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郧西县相邻;西、西南与陕西省安康市的汉滨区、宁陕县、旬阳市和西安市的长安区、蓝田县相临,北与渭南市的潼关、华阴、华州区相连,总面积19292平方千米,占陕西省总面积的9.36%
商洛地区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一百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这里就有先民活动。《史记·殷本纪》载,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商,国名也。
《括地志》云:商州东八十里商洛县,古之商国。《水经注》曰:丹水自上洛经商县南,契始封此
商洛市境内名胜古迹有5A级景区金丝大峡谷,以及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柞水溶洞、二郎庙、丰阳塔、大云寺、天竺山、月亮洞等。自2010年开始,一年一度的中国秦岭生态旅游节在商洛市举办。
距西安110千米;距洛南县48千米;距丹凤县51千米;距商南县117千米;距山阳县62千米;距镇安县174千米;距柞水县146千米。明《商略》曰:“汉高发巴蜀之民定三秦,迁巴蜀渠率七姓居商洛,由是风俗不改,习尚清高,有四皓遗风,”人性质实,土风简朴。故斯地居民,南北杂处。一般说来,丹江盆地以北多“本地人”,其生活习惯近似北方型;以南则多“下湖人”,其生活习惯近似南方型。南北文化虽经数百年交汇,仍各具其传统特色。南方美与北方美陶冶感化,现代美与传统美水乳交融,构成五彩斑斓的生活图画。
商洛地连秦楚,人杂南北,文艺形式丰富多彩。历史上,“大槐树人”带来的“黄河文化”和“下湖人”带来的“长江文化”在这里交汇,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艺术。剧种有秦腔、花鼓、道情、二黄(汉剧),以及民间的山歌、号子等。五十年代“夫妻观灯”、六十年代“一文钱”、七十年代“屠夫状元”、八十年代“六斤县长”、“凤凰飞入光棍堂”、九十年代的“山魂”等剧目,均获得省以上创作一等奖,有的赴京汇演,有的搬上银幕。1985年被陕西省文化厅誉为“戏剧之乡”。
盛唐以来,沿长安向东,经蓝田、越秦岭、穿商洛至河南史称“商山道”,走出了一条“诗歌之路”。商洛是中国西北与东南的交通要道,在这里曾经留下了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等等许多诗人的足迹和诗作。由王林斌所著的章回小说《大唐诗路》,充分展现了其诗歌之路的繁荣发展。
商洛地处中国地理南北的分界线,物产南北并蓄,风俗秦楚交融,文化积淀丰厚,因而诗人们在这里找到了表现自己的广阔园地,使这里成为唐代诗风实现南北交流、融合的一个基地。
商洛文物古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多彩,有古遗址古建筑等文物保护点1200多处,其中省以上文保单位2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9个。洛南旧石器地点群被评为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东龙山夏商周遗址被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列为“文化分期与年代测定”专题。
洛河元扈山“仓颉授书处”摩岩石刻表明这里是文字的发祥之地。蓝关遗址、武关遗址、商鞅封邑遗址和“闯王寨”、“生龙寨”遗址。
汉代的四皓墓、隋代的文庙、唐代的丰阳塔、宋代的商州城垣、金代的二郎庙、明代的商州城隍庙和龙山双塔、清代的会馆群成为人们参观与凭吊之地。
竹 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