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道

标签:
文化 |
分类: 我的随笔 |
子午道,也称子午栈道。是中国古代,特别是汉、唐两个朝代,自京城长安通往汉中、巴蜀及其他南方各地的一条重要通道。因穿越子午谷,且从长安南行开始一段道路方向正南北向而得名。历代都有修缮和线路变化。东汉及唐时期,均曾一度成为国家驿道。
它辟为驿道的时间虽短,但其交通作用却持续不断。秦汉时期,由四川、汉中向京都咸阳或长安输运物资,多取褒斜道和故道,不取子午道。
汉高祖刘邦去汉中,派张良烧子午栈道之后,到平帝元始五年时,王莽下令修凿子午道,并设置子午关。此后,子午道经常被以关中为根据地的政权用作进攻汉中、安康以至四川、湖北等地的通道。也经常被以南方为根据地的政权用作攻打北方长安的通道。
子午道与子午谷的得名,一般认为:当与这条河谷及从长安南行开始一段道路的走向基本取南北方向有关。古代称北方为子,南方为午,南北走向的大道就被称为子午道。但就子午道全线而言,并非正南正北,而是由长安到秦岭正脊就稍折西南,其后又转为由东南向西北,最后一段基本上转为东西方向。但据《汉书》和《资治通鉴》:“莽以皇后有司孙瑞,通子午道”。说明通子午道与皇后有子孙瑞是有重大关系的。因为皇后有子孙瑞,故而才通子午道。
“时年十四,始有妇人之道也。子水,午火也,水以天一为牡,火以地二为牝,故火为水妃,今通子午以协之。”子午道自长安直南入子午谷翻越秦岭通往汉中、安康及巴蜀。子午谷及子午道的得名,当与这条河谷及从长安南行开始一段道路的走向基本取南北方向有关。
古代称北方为子,南方为午,南北走向的道路即称子午道路。但子午道全线并非正南正北,而是从长安到秦岭分水岭稍折西南,其后又转为由东南向西北,最后一段转为东西方向。子午道沿途保存着大量有关遗迹和历史文物。
在长安县子午镇至宁陕县江口镇段间有遗迹十余处,如拐儿崖、七里坪、土地梁、阴砭子、黑沟口、红崖子、子午关、千佛崖等等。其中以拐儿崖、红崖子最具特点。
竹 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