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院
标签:
文化 |
分类: 我的随笔 |
文殊院,又名“空林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文殊院街66号,占地面积20余万余平方米。文殊院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617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资重建庙宇,改称文殊院。
文殊院是成都市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佛教寺庙,坐北朝南,建筑为典型川西平原古建风格,主要为木构建筑。殿宇六重,进山门往里走依次是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与东西两侧的钟楼、斋堂、廊房等建筑浑然一体,为典型的清代建筑。
文殊院建筑以中轴线为主导,建筑风格主要为重檐歇山式、单檐悬山式等,皆呈内向型布局。建筑的布局按照严格的层次和等级区别,体现礼制的制约。
1974年,文殊院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文殊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都市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缮文殊院。1991年前后,文殊院恢复了祖堂(祖师殿)、念佛蕈(西方三圣),新建了玉佛殿(4米高缅甸玉佛坐像)、圆通殿(5米高32臂铜观世音菩萨)、文殊阁共十重殿堂,敲堂佛像是青铜铸佛像,像貌庄严。1997年,文殊院第十七代方丈宽霖老和尚在寺内中轴线最后修建文殊阁。
文殊院是成都市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佛教寺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0余万余平方米,建筑为典型川西平原古建风格,主要为木构建筑。殿宇六重,进山门往里走依次是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与东西两侧的钟楼、斋堂、廊房等建筑浑然一体,庄严肃穆,古朴宽敞,为典型的清代建筑。两旁配以禅、观、客、斋、戒和念佛堂、职事房,各殿堂之间有长廊密柱相连结,形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全院共有房舍190余间,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房舍为木石结构,柱础石琢磨精细;柱上斗拱雕饰玲珑。
文殊院建筑以中轴线为主导,建筑风格主要为重檐歇山式、单檐悬山式等,皆呈内向型布局。受佛教文化影响,建筑坐北朝南,布局封闭。建筑的布局按照严格的层次和等级区别,体现礼制的制约。连接主要宗教建筑的是木石结构的长廊,长廊贯穿连通着僧侣的念佛堂、斋房等功能用房,一个个宗教建筑点形成递进式的空间院落,围合起来的空间形成庭院,这个庭院就是建筑群的核心。
文殊院有六重大殿,还建有钟鼓楼、祖堂、准提殿、圆通殿、玉佛殿、三圣殿、五观堂等殿堂以及千佛和平塔、放生池、东西花园。
千佛和平塔,建于1988年,由赵朴初先生题写题匾并撰联。塔呈6角形,共11层,高21米。铁塔共有佛像1000尊,由此得名。塔顶上有6条龙,挂有铃铛。塔的东、西、北三面建有碑廊,内为清代以来皇室、官宦、名人赠文殊院的题咏以及本院历代高僧的墨迹碑刻等。塔四周有两层矮墙,内侧墙壁雕刻花草图案,外侧墙壁则雕刻西游记故事。
文殊院较为出名的文物遗存是“空林二圣”和“空林八观”。还有铁铸、铜铸、石刻、玉雕、脱纱、彩塑等佛像300余尊。宸经楼除了清康熙皇帝御赐文殊院的“空林”墨迹,以及康熙临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海月》条幅外,还珍藏着宋代墨龙、明清时期破山、丈雪的书法、碧眼、竹禅的绘画以及书法家何绍基、郑板桥、张大千、丰子恺等人的书画作品。佛舍利是佛教中最为珍贵的圣物,文殊院宸经楼内就供奉有一粒佛骨舍利,为20世纪20年代,蜀中大德能海上师朝礼印度菩提伽耶时,重庆酉阳籍僧人佛金法师在菩提伽耶经管香火,佛金法师将其供养的佛骨舍利请能海上师带回文殊院供奉。
寺内宸经楼左侧供奉有玄奘法师顶骨舍利,系20世纪40年代在南京报恩寺发现,因成都是玄奘法师出家后受戒之地,同时玄奘法师还在此生活过五年。由此殊胜因缘,从南京请回顶骨舍利一份供奉。玄奘法师以其不畏艰险西行求发、不为世困全心阐教的精神,被鲁迅先生誉为“民族脊梁”。
文殊院始建于隋代大业年间,历经唐、五代、宋、元、明诸朝,过去称为信相院、信相寺,直至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之后,才更名为文殊院。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前后,慈笃禅师来到信相院荒废的遗址,发愿修复其剃度师信相井觑老和尚曾经住持的道场。因信相院在明末被战火夷为废墟,慈笃禅师便栖身于两株古杉之间,秉持禅修,结茅而居。
不久之后,禅师修持卓异,在禅定中显现火光瑞相,老百姓觉得神奇而不可思议,认为他是“文殊菩萨”现世。由于百姓对慈笃禅师密行的仰慕,于是感得官府、士大夫的支持,遂更名为文殊院。
由于慈笃禅师德行高洁,声名远扬,康熙皇帝听闻后十分仰慕,曾三次书诏,邀请慈笃禅师进京,但禅师都委婉谢绝。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皇帝御赐“空林”绢本横幅,派专使赐抵文殊院,因此文殊院又名“空林堂”。
文殊院塑像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为研究古代雕塑、铸造等工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竹 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