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梓潼县

(2023-10-20 10:44:10)
标签:

文化

分类: 我的随笔

梓潼县

梓潼县

梓潼县

梓潼县

梓潼县

梓潼县

梓潼县

梓潼县

梓潼县

梓潼县

梓潼县

梓潼县

梓潼县

梓潼县

梓潼县

梓潼县

梓潼县

梓潼县

梓潼县

梓潼县

梓潼县

梓潼县

梓潼县

梓潼县

梓潼县

梓潼县

梓潼县

梓潼县

梓潼县

梓潼县

梓潼县

梓潼县

梓潼县

梓潼县

梓潼县

梓潼县

梓潼县

梓潼县

梓潼县,隶属于四川省绵阳市,位于绵阳市东北方,县境东西宽约35千米,南北长约52.5千米,总面积1443.92平方千米。

梓潼,自古有“五谷皆宜之乡,林蚕丰茂之里”的美称,因“东倚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

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前285年),秦昭襄王置县,已有2300多年历史,孕育了丰富多元的秦汉文化三国文化、汉唐文化、文昌文化、红色文化和以国医圣手蒲辅周为代表的中医文化。境内有七曲山大庙长卿山李业阙卧龙山千佛岩石窟三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梓潼之名,源于夏商。《广博物志·卷四十》引《蜀记》云,梓潼原名尼陈山,为夏禹治水疏理河道而陈放泥土的地方,故名尼陈山。

金牛古道自秦汉至明被演绎成为翠云长廊。红军长征过梓潼建立了三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留下了许州红军桥、马迎红军墓等革命遗迹。新中国三线建设后,梓潼又成为中国“两弹城”遗址所在地。

战国时期(前385年),蜀王负力派遣五丁力士引领秦国所赠石牛而拓展的金牛道,古称“栈道千里,通于蜀汉”。此道自陕西眉县经斜谷、褒谷栈道入汉中,转而进至勉县又向西,出阳安关(阳平关)经山道抵白水关(今青川白水镇),然后沿白龙江至葭萌(昭化),又溯清江河而西至沙溪坝,则转向南,入剑门关,经梁山南入梓潼七曲山。至今七曲山仍有数段古金牛道遗迹依稀可见。

清代著名诗人李重华“双崖翠影侵天合,开辟何曾让禹功”之句,极力赞美五丁开山劈路的功绩,一点也不亚于夏禹王开通九江十八河的功绩。

梓潼“中国两弹城”是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旧址,是中国继青海之后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总部,“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于敏王淦昌等科学家都在此留下足迹。如今还保留着邓稼先旧居、院士楼、将军楼等保留下来的建筑167栋。孕育出“爱国奉献、艰苦奋斗、协同攻关、求实创新、永攀高峰”的“两弹精神”。

翠云廓蜿蜒三百余里的古柏,多数是天然森林,少数是人工栽植。明清时定名的“翠云廊”为三百余里,自剑南至阆州,西至梓潼,古柏数万株。实际古柏绵延不止明清的三百里,至低有七八百里,下自梓潼县七曲山以南,剑阁以北至勉县,都是林峦叠翠;荫郁苍莽的自然柏树森林。

这三百里翠云廊,在剑阁县内,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呈由北向南的长椭圆斜面,是由龙门山至剑门关,北接秦岭的剑门山脉尾峰,山岭密布,沟壑纵横,境内五子山海拔1330米,深沟仅367.8米,高低相差962.2米,悬岸如屏,沟底无人烟无道路,真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原始森林地貌,这是翠云廊尚未开发的奇险之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