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里站

标签:
文化 |
分类: 我的随笔 |
满洲里站,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一等站,建于1898年。
满洲里站,原为中俄共同修筑的东清铁路(中东铁路)西线上车站。满洲里站现为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的独立站,是铁路“段级”单位,是滨洲铁路的始发、终到站,也是是国际车站和客货一等站,承担中国最大陆路口岸满洲里口岸的铁路业务。
满洲里站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中俄贸易合作,已开行“苏满欧”、“广满俄”、“郑满欧”等铁路联运班列,开行莫斯科~满洲里~北京国际客运列车。
在滨洲线上行方向距离哈尔滨站931.9公里,下行距满洲里口岸9.8公里。
办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运。办理国际、国内整车、零担、集装箱货物发到。
1900年4月,俄国筑路队进驻“霍勒金布拉格”,开始修建东清铁路。次年,这条线路上的第一座车站建成,站名为满洲站。“满洲”意指满清政府统治下的东北地区,又因此站是进入中国境内的首站,俄国筑路队故将之定名为满洲站。俄语“满洲”发音为“满洲里亚”,再转译成汉语时,便成了“满洲里”。至此,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陆路口岸站———满洲里站诞生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满洲里站改由中苏共同派员组成的中国长春铁路公司管辖。这一时期的满洲里站客货运量仍没有大幅增长,只限于运送战争物资和战后重建物资,承担着将苏军大批战利品运往苏联西伯利亚地区的运输任务,全年货运量在2万吨左右徘徊,客运业务也处于萧条状态。
1946年东北解放,中长铁路护路队开进呼伦贝尔,接管了满洲里站,车站回到了人民的怀抱。满洲里站即刻投入到支援全国解放的行列之中,成了军事后勤转运基地。
新中国成立后,铁道部投巨资,对有着重要战略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满洲里站站场和货场进行了技术改造,扩充口岸国际联运编组解体场,站内有效线路总长6.5万米。
1952年12月31日,苏联将中长铁路归还中国政府,满洲里站始归哈尔滨铁路局管辖。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满洲里站的各项管理水平和职工素质等均有了大幅提高,运输运效连年递增。199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满洲里为沿边开放城市,满洲里站迎来了时代发展的新契机。
从1990年到1998年,满洲里站货物进出口总量从257.7万吨增至297.4万吨。截止到2005年,满洲里站实现年货运量650余万吨,运输收入达7.31亿元,站内拥有各种线路167条,真正具有了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站的雄风。
满洲里站饱经风霜逾百年,全站干部职工正以“架欧亚大陆金桥,树中国铁路形象”为目标,以昂扬的斗志,争当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排头兵。
满洲里站每日有始发至北京、呼和浩特、哈尔滨、大连、海拉尔、齐齐哈尔的图定列车。有北京始发至俄罗斯莫斯科的国际旅客列车在满洲里站停靠,接受中国海关的检查与更换车辆轮毂。可以说,满洲里做为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与“亚洲第一大陆桥”的重要连接站,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中俄两国的贸易往来付出了很大的贡献。
竹 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