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兰屯大河湾暖泉村

标签:
文化 |
分类: 我的随笔 |
暖泉村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大河湾镇下辖的行政村。
暖泉村与火车头村、明星村、前进村、红光村、永丰村、东升村、永兴村、大河湾村、金星村、幸福之路村、尖山子村、大水泉子村、沙里沟村、大兴社区相邻。
暖泉村附近有扎兰屯风景名胜区、吊桥公园、秀水山庄、扎兰屯秀水山庄、扎兰屯昂勒滑雪小镇(扎兰屯金龙山滑雪场)、呼伦贝尔市中东铁路博物馆等旅游景点,有扎兰屯黑木耳、扎兰屯沙果、呼伦贝尔油菜籽、扎兰屯榛子、扎兰屯大米、扎兰屯葵花等特产,有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达斡尔扎恩达勒、鄂伦春族赞达仁、鄂温克叙事民歌等民俗文化。
附:回忆五十四年前下乡到暖泉(选自竹香“北大荒钩沉”)
一九六六年,我高中毕业,“文革”号角吹响。
“停课闹革命”!高考无望。
学校从此再无宁日!
学生中“造反队”林立,打起了派仗。
“五分加绵羊”的学子,如今变成“零分加豺狼”的闯将!
乱哄哄一晃两年,“老三届”出路,“黄梁”再现!
少量留城,大部分上山下乡。
既然留城无望,只有奔赴边疆!
理所当然,我只能上山下乡,去北大荒。
表弟天鹏,命亦如此!
兄弟结伴北上行,告别海河离故土,
备行装,心惆怅,地图找到“扎兰屯”字样。
爸爸说,地图上能标出的,而且又在铁道线上的,
应是方便、较大的地方。
黑棉裤,黑棉袄,绿棉被……统统塞进羊皮黑木箱。
爸爸送我一只蒙古碗,随时可以挂腰间,
妈妈送我好脱、穿的“沙鞋”,还有一块“上海全钢手表”,
为的是,方便我看时间!
兄长哭着告诉我,我有了工资,每月寄你二十元!
告别了出生地,凤竹巷七号,
告别了生活二十年的房五间,
一跺脚!走出家门,走出七号,走出凤竹巷!
再也没回头张望。
一九六八年八月三十一日,晨八点二十分。
随着火车凄楚笛声的长鸣,一千多举着“红宝书”的知青,
远离了家乡,别离了故土!
开车前,与父母、家人、好友、同窗,
分别在“知青专列”旁,拍照留念,至今珍藏!
酸楚的笑,挂在脸上,心里却倒海翻江。
张哥兆榕,以运动员的身姿,追着已开动的列车,
握着我与天鹏的手,紧紧不放,跑了好长好长!
这一瞬间的“定格”,将是一生的“难忘”!
列车风驰电掣,闪过塘沽、芦台,出了天津疆界。
停车“山海关”,举目西望,
万里长城,在崇山峻岭中蜿蜒……
有的青年,竟不知深浅,跑下车去看“天下第一关”!
开车铃响,也未见他们回还。
同行的女青年,晕车不适,我马上掏出“苯海拉明片”。
母校同窗,已留城的挚友,他的妹妹也在这趟车上。
穿过几节车厢,我去看看妹妹,是否有事需要帮忙。
出关后,
过绥中,这里是大姑父受难的地方!
经沟帮,这里是爷爷创业打拼的地方!
锦州停车,我们跑下车厢,向外张望,
想看看历史书中的内容,实地是什么模样!
列车继续北上。
夜幕已垂,我们迷迷糊糊坐着,似乎进入了梦乡!
转天,晨曦透过车窗,天微微亮,
听到列车上广播,哈尔滨就在前方!
哈尔滨,东方莫斯科,
地理课中,天寒地冻的地方!
赶紧拿出绒衣、绒裤,套在身上。
美丽的松花江,一眼望不到对岸,江水湍急,宽阔无边。
桥头堡,矗立在百年“松花江铁桥”两侧,
军人在那里站岗放哨。
列车隆隆穿桥而过,初升的太阳,照在美丽的“太阳岛”!
隐约看到姑娘、小伙,在江中游泳、嬉闹。
反观我们,“全副武装”,汗颜无比,
离开书本,什么都不知道!
沿滨州线,跨松嫩平原,朝着正北,一路奔跑。
途径萨尔图,今天的大庆市,
钻井林立,一望无际!“文革”致死的‘王铁人’,
就战斗在这里!生活在这里!也长眠在这里!
交通枢纽“昂昂溪”,一个各趟列车都停的小站
一闪而过。
经齐齐哈尔、富拉尔基、龙江,
列车临时停靠“碾子山”,
我们下车透透气,和天津籍列车员攀谈,
知他们,到终点后马上返还。
那种心中感受和滋味,只有亲历者自己品尝,难以言传。
被运来的人,留这儿了,
而运人的车,返故乡了!
列车开了,过“成吉思汗”,减速,下午四点,
终于停靠在终点站
北国风光的扎兰,比想象中的扎兰,要漂亮了许多!
扎兰屯车站,是一间不大的票房。
站旁,一座不高的木结构水塔,何时建成不可考,
至今仍矗立在那里,
为我们,唤起四十年前的回忆!
面对车站,是一片不算小的古朴空地,
几十株,几人合围的参天古松、古柏,
蔽日遮天,芬芳幽远,
风吹、叶动、沙沙响……
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她的沧桑!
七千年前,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
三百年前,就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
漫长的岁月,她静卧在大兴安岭脚下,
傍着冷冽、清澈的雅鲁河水,
流淌了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
她被公认为,是呼伦贝尔的大粮仓!
农耕文化的神韵,装点了她的玉体和全身。
肥沃的黑土地,生长、孕育着,
小麦、谷子、马铃薯,
玉米、大豆、和高梁。
扎兰屯、大粮仓、风景名胜、“塞外苏杭”!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中央、湖州风光!
湖州是我祖籍,江南水乡,青山绿水,令我向往……
我的“第二故乡”,我青春献给的地方!
北国江南、塞外苏杭、扎兰风光。
祖辈到我,从江南水乡,往北,一直来到北大荒!
四十年前的扎兰屯,满目疮痍。
到这里的第一天,睡在糖果厂的舞台上,
横七竖八躺满了知青,听着沙哑男生在低唱:
“八、三一,八、三一”,在这个悲惨的时候!
别离了我的家乡,抛弃了伤心的爹娘!……
一夜未眠,终于天亮。
一辆辆大卡车,拉着一群少男少女,
沿着崎岖的山路,分散到四面八方……
我去的地方,内蒙呼盟扎兰屯大河湾公社,
是和黑龙江省界,接壤的地方。
各生产队的干部,拿着“红宝书”,赶着马车,
云集公社——大河湾乡。
接我们的队长,是已谢世的冷盛双。
乘上马车,十五里地,颠簸了一会儿,
终于到了“家”!
“家”的地址:大河湾公社暖泉大队第三小队。
也是生产大队的所在地,紧靠垫道旁。
我们住的地方,是“社屋”,连三间北房。
中间是“堂屋”,左、右各有一个灶膛,
通向两边住房的“石头板”炕”。
右边住男,左边住女。均一字码开,挤在炕上。
没有电,点油捻;凉井水,敞开喝,
大城市长大的我们,突然间,沉到社会最底层!
油灯熏黑的玻璃窗,残缺不全,
用纸夹壳、废报纸、糊挡上。
我们随身带来的行李箱,曲尺靠墙摆放,
通屋拉一根绳子,毛巾、衣物挂上,
天寒地冻时,毛巾冻得嘎嘎作响。
屋顶纸棚,破烂不堪,地拉搭拉悬在头上!
体内洋溢着青春活力的我们,就在这里,
接受“再教育”,开始启航!
。。。。。。。。
1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