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河东地道外

标签:
文化· |
分类: 我的随笔 |


“天津站扩建改造之前,在车站旁有一条人行地下通道,这就是河东老地道。
过了老地道,从地道口至新官讯大街与郭庄子大街交口,仅有三百多米长的大街,叫地道外大街。住在河东郭庄子、沈庄子、李公楼、复兴庄的人们到和平区或天津东站,必须经过郭庄子大街过老地道方可,因此,郭庄子大街和老地道便成了交通要道。
这里经常是人流如潮,拥挤不堪。人们为了尽快通行,有的从地道口太平影院旁的小石门胡同穿行,从这里走小石门胡同,经小石门大街,到石墙大街直奔李公楼、唐家口,这条路线成了交通支线。由于过往的行人众多,带动了这里商业的发展,各行各业的商贩蜂拥而至,到此处摆摊设点。经过多年的经营,形成了商业的繁华地区。郭庄子大街、地道外大街、小石门胡同、小石门大街乃至石墙子大街、李家台大街都是商户林立,成了当时河东区的一个购物中心和劳动人民的娱乐休闲中心。
地道外形成劳动人民聚居区已有百年以上的时间。解放前,百业凋零,民不聊生,劳动人民处在社会最底层,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解放以后,百业兴旺,人民安居乐业,过上了幸福生活。
人民政府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将位于郭庄子大街与小石门胡同之间的污水坑填平,同时对东起小石门大街、西至地道外大街、南起小石门胡同、北至郭庄大街的空旷地,规划建设开发成商业区,定名为“新市场”。
新市场的形成,各行各业的商贩纷纷迁入,郭庄子影院和卫生院拔地而起,商业、饮食服务业、娱乐业先后开张纳客。除了这些有固定经营场所的以外,还有许多跑江湖的艺人也来撂地谋生。郭庄大街、小石门大街、王庄大街、小石门胡同、石墙大街以及李家台等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是商店与作坊。可称是商户林立、行业繁多、商品齐全、购销两旺,生活服务网点俱全、便民,地道外呈现出一派空前繁荣的景象。翻身得解放的老百姓其乐融融。
从东站过地道一上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历史悠久(日伪日期建造)的太平影院、新建的铁路合作社、德福源饭馆,再往后是春发涌和庆发祥两家较有规模的饭馆以及较大型的早点部——裕庆兴馄饨铺和一些小吃店,李记脚行开办的天泉池澡塘也在其中。
地道上坡左首的亚东一、二、三条胡同,则是娱乐业的集中地,这里的立通书场、胜芳书场、百花游艺厅和几家租赁图书和小人书铺,每天都是人来人往,生意兴隆。在剧场周围经营小吃的商贩也沾了光,他们出售的各色小吃卖得很火,卤煮火烧、羊肉锅贴、盆糕、包子、捞面、茶汤等等不下二、三十种。亚东胡同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顺着地道外大街一直往前走,便来到郭庄子大街,这里又是一番热闹景象。只见马路两侧都是整齐的铺面,头一家是陆记切面铺,往下是民光照相馆、华记杂货店、庞记盆碗店、刻字店、信诚斋糕点店、赵记糖果店、东新园澡塘、电料商行、宣记木盆作坊、刘记老药铺、羊肉铺子、立通理发所、中西大药房、进步鞋店、启元茶庄、玉生香回民糕点店、东方绸缎庄(后改经营土产)、周记寿衣店、永兴理发店、义厚堂药店、宝华成布店、捷成书局等商号。
往前走是薛聚丰鞋帽店、柏林照相馆、于记小广货店、槐清堂药店(名中医莫云樵创办)、孙记鞋料店、德盛和百货商店、永顺昌百货商店、联合文具店、老孟家酱园、王可大饼铺、大昌酱园、周记碱店、李三巴烧饼铺、宏利香糕点店、邱记纸张店、殷记包子铺、富兴池澡塘。
这批新兴企业开业后,又涌现出一批名特小吃:如小白亭酱货、九龙斋药糖、醉仙园酒馆、十香斋麻花、道口烧鸡等。
地道外成了劳动人民休闲的好去处解放后,老百姓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也大有提高,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家家都有了余钱剩米,就要找个消遣的地方玩玩儿。因此,地道外成了劳动人民休闲的好去处。
刘记面馆的勾卤面经济实惠,花钱不多,吃得蛮好,花菜、木耳、肥肉勾卤面颇受装卸工人和外地在此谋生者的欢迎。
老马家的围锅转,别具一格,大锅里煮着羊血、羊肺、羊心、羊肠子外带小胎羊,围着锅边码放一圈火烧(一种烧饼),吃时盛一碗连汤带肉煮火烧,浇上特制的调料,口味醇香。
邰家的面茶,经营已三代,真材实料,用糜子面打糊,好芝麻做调料,小磨香油调芝麻酱,口味纯正,吃后留有余香。
馅饼周的三鲜馅饼、孙记的牛肉饼、柏大妈盆糕、贺师傅焖饼各有一手绝活。
最绝的是联合食堂回民部的清炖牛肉,不腻又肥又嫩,让人闻香驻足。爱喝酒的三五成伴到小酒馆坐坐,不掺假的直沽高梁沁人心田,小有名气的醉仙园和丁记、高记酒馆一家挨着一家。吃饱喝足到街上溜溜,玉生香的小茶食、信诚斋的小点心、九龙斋和赵记药糖各有各味。
大昌酱园和孟家酱园的什锦咸菜清口解腻。在地道外吃喝,使人流连忘返。
年纪大的人爱听评书和西河大书,在这里表演评书和西河大鼓的有姜存瑞的“三国演义”、索存寿的“水浒”、王田耕的“西游记”、陈焕英的“平原枪声”、孙艳云的“儿女风尘记”、王艳云的“节振国”、王祥振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另外评书名家顾存德、刘杰谦、刘立福等也经常到乐园书场、跃进书场做精彩表演。
除了在影院和剧场观看节目外,跑江湖的演出团体也到地道外表演。到这里的有马戏团、杂技班子和一些硬功夫表演,陆学海的皮条技和金开泰的抖空竹都是造诣很深的功夫。陆学海的皮条功夫为我市杂技事业做出了贡献。金开泰的空竹技艺娴熟、舞姿优美,并培养了几个子女走上杂技艺术的道路(金开泰及子女被河南省录用,成了小有名气的杂技演员)。
玩武的地方还有跤场、举重、练石锁的场地,著名跤坛名宿“四大张”(张魁元、张连生、张鸿玉、张鹤年)都在此做过表演和授徒,他们的学生何邱忠、刘金元曾参加过国际比赛并获胜,为祖国争了光。
和平、民光、柏林三家照相馆同时服务;外地旅客投宿有大小20个旅店接待。另外,修表店、绱鞋店、修自行车的、黑白铁、电汽焊等修配行业比比皆是,非常方便群众。
群众自娱自乐活动丰富多彩。地道外群众自娱自乐活动十分普及,有三处有名气的业余群众自娱自乐组织。一是座落在太平影院后,小石门胡同的河东工商联业余京剧团,这个剧团以私营工商业为主,每周定时活动,黑板上写着戏码,三间长的通屋坐满了京剧爱好者,开锣时,室外还总是围满人观看。二是座落在王庄大街上的遥吟京剧社,票友以铁路和运输业员工为主,三大间门脸房清砖青瓦,室内格局古香古色,迎面是挂着京剧表演艺术家尚小云题字的匾额。这家票房在津门颇有名气,出过不少名票。三是座落在大园子的少年京剧团,它是由郭庄子的几位老票友创立。在老师们精心培养下一批娃娃走上学习京剧的道路。这些孩子多是在学的优秀学生,他们白天上学,晚上学戏,练功吊嗓、走边,参加排练节目,经常参加社会演出活动。这个少年京剧团造就出一批人材,直到今日仍活跃在京剧舞台上。
地道外的名商号在地道外地区的百余家商号中,有许多有特色的商号,介绍如下:
与天津食品三绝齐名的芝兰斋糕干芝兰斋糕干店1928年由费效增创办,经营方法是真材实料、风味独特、干净卫生、薄利多销、别具一格。经营几十年一直以“质量第一,顾客至上”为宗旨,连年被评为天津市优质食品、“群星杯”食品大赛优质奖杯,曾为参加十一届亚运会的各国朋友示范制作,当场品尝,很受欢迎。
启元茶庄座落在郭庄子大街的启元茶庄1936年开业,是天津“八大家”之一卞家投资创办的,店东叫卞肇新。启元茶庄占地149平方米,坐北朝南,宽敞明亮,柜台、架眼造形典雅,用硬质木材制作,在当时堪称一流。最有价值的是抬头匾额,长2·5米、宽0·4米,上书“启元号”三个大字,黄金敷字面,为津门清末秀才刘嘉琛手书。
经营方式灵活的大昌酱园。大昌酱园的老板叫满赤亮。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办大昌酱园,当时规模很小,因会经营,销售商品适应百姓需求,因此,利润颇丰。满老板用积累的资金扩大经营,增设一号商店,同时又建立鸿泰酱油厂,经营很有起色,后又购买宏利香糕点店部分股份参与经营。公私合营时,满赤亮积极参与,拥护社会主义改造,支持国家私改政策,合营时被安排为南味食品店副经理。
王可大饼铺的手切面条。王可大饼铺座落在郭庄大街,以卖锅饼为主,兼营切面。虽然切面不是主项,但买切面的顾客总是排队,因为它的切面与众不同,它的切面不用机器,而是手工合面,手工切面条,这种面条软硬适度、口感筋道。
槐清堂药店。槐清堂是一个不大的小药店,老板莫云樵是一位医术精 湛的中医师。他研制的“清宁丸”疗效极佳,价位又低,春前秋后染点小病吃上几剂清宁丸就解决了问题。况且又花不了多少钱,因此远近闻名,后来“莫家清宁丸”的牌字叫响了。莫老板是中医师,在店内坐堂和咨询,方便了顾客,既少花钱又能解决问题,满足了老百姓的需要。
出了四名基层领导干部的豆腐房。王庄大街有一个合顺成豆腐房,老板叫张福生,此人十分开明,对职工友善,职工要求进步,上业校学文化,都得到过他的支持。1956年公私合营筹备工作中,他店里的几位职工思想进步又有文化,靠拢组织,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合营后先后有四名职工成为基层领导,他们是:常义曾任河东饮食公司副经理,张士元曾任沈庄子基层商店党支部书记,王云照同志曾任郭庄子基层商店经理,马福来同志曾任区糖业公司保卫科长。
住在地道外的几位名人:
杨振华,宝华成布店经理,1920年出生,是宝华成布店创办人杨景春的姪子。为了继承父辈家业,少年时就读于天津商科职业学校。17岁毕业后就担起了经理的重任。由于他年轻又有专业知识,思想十分开明又善于用人,同职工关系和睦,职工也和他志同道和。在经营上以降低成本,让利于顾客的作法,赢得了群众的好评,带来了商店的兴旺。由于他思想开明又善于经营,拥护党的领导,1956年公私合营时,被任命为市花纱布公司河东总店经理。由于杨振华的作风正派,爱国守法成为工商界的代表人物。先后担任市人民法庭四区分庭副审判长、四区工商联主任委员、党外副区长、市工商联副秘书长、河北省工商联副主委等职。
马桐春,回民,个体医生。在新市场创办正骨诊所,医术高明并有绝技。马老先生思想进步,经常无偿为穷苦百姓治伤,在群众中口碑极好。仗义执言为百姓说话,为穷苦人的利益呼吁奔忙,是群众公认的代表人物。先后被选为区人大代表、市人大代表和区政协常委。
李洁尘与李伯祥。老一辈相声名家李洁尘是当今相声名家李伯祥的父亲。李伯祥少年时由父启蒙走上了从艺之道,后拜在相声名家赵佩如门下,幼小即登台献艺,取艺名小神童。伯祥在两位名师的教导下,早期接受良好的艺术教育,加上个人的艰苦努力,形成了:快、爆、脆的艺术风格,成为以“贯口”见长的相声名家。李氏父子的成功是地道外的骄傲。
王鸣录,相声作家。王鸣录是在地道外长大的苦孩子,解放前年仅13岁的他就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解放后,他努力工作,努力学文化、学艺术,走上了创作的道路,先后创作出大量的优秀相声作品。如相声“假大空”、“跟谁对着干”、“不正之风”、“教训”等优秀作品。
著名电影演员郭振清及胞弟郭振明(歌剧演员)、老一辈曲艺名家赵小福、胡振江、张嘉利、阮文录,摔跤界耆宿刘玉堂及其弟子王俊彩、李学书等人,都是地道外的老乡亲。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