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竹香榭士
竹香榭士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09,239
  • 关注人气:1,07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津站后广场

(2022-11-30 08:58:49)
标签:

文化

分类: 我的随笔
 天津站后广场

得知,天津地铁三号线、九号线马上就开始运营了。这两条线和已运营的二号线,都可以在天津站相互换乘。

清晨,我来到了久违的天津站后广场(这里是地铁换乘站,也是我的出生地),一是熟悉环境,看看地铁换乘站新貌,二是来再看看老宅周边环境的变化。

天津站后广场(地铁换乘站)变化太大了!尽管我在这里居住了四十余年,但存留在脑海中的痕迹,一点也找不到了。(帖数张照片,请曾在这里居住过的朋友们一阅)

看着眼前的新貌,思绪不能不回到从前。

回忆是世界的烛光!整理了一篇文章,也顺便附于后,供曾在这里居住过的朋友们,在回忆的情思中驰骋。

 

久违了,天津站后广场

    久违了,天津站后广场

    久违了,天津站后广场

    久违了,天津站后广场

    久违了,天津站后广场

    久违了,天津站后广场

    久违了,天津站后广场

    久违了,天津站后广场

    久违了,天津站后广场

    久违了,天津站后广场

    久违了,天津站后广场

    久违了,天津站后广场

    久违了,天津站后广场

    久违了,天津站后广场
       这里,就是凤竹巷的旧址,我的出生地。
    久违了,天津站后广场

    久违了,天津站后广场

    久违了,天津站后广场

    久违了,天津站后广场

 

【整理的文章,附录于后】

天津站扩建改造之前,在车站旁有一条人行地下通道,这就是河东老地道。

过了老地道,从地道口至新官讯大街与郭庄子大街交口,仅有三百多米长的大街,叫地道外大街。住在河东郭庄子、沈庄子、李公楼、复兴庄的人们到和平区或天津东站,必须经过郭庄子大街过老地道方可,因此,郭庄子大街和老地道便成了交通要道。

这里经常是人流如潮,拥挤不堪。人们为了尽快通行,有的从地道口太平影院旁的小石门胡同穿行,从这里走小石门胡同,经小石门大街,到石墙大街直奔李公楼、唐家口,这条路线成了交通支线。由于过往的行人众多,带动了这里商业的发展,各行各业的商贩蜂拥而至,到此处摆摊设点。经过多年的经营,形成了商业的繁华地区。郭庄子大街、地道外大街、小石门胡同、小石门大街乃至石墙子大街、李家台大街都是商户林立,成了当时河东区的一个购物中心和劳动人民的娱乐休闲中心。

地道外形成劳动人民聚居区已有百年以上的时间。解放前,百业凋零,民不聊生,劳动人民处在社会最底层,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解放以后,百业兴旺,人民安居乐业,过上了幸福生活。
   
 1949115日天津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全国形势一样,河东地道外也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人民政府对旧社会欺压百姓、残害百姓的军警宪特、地痞流氓、杂霸地,根据他们的罪行依法进行了处理,平民百姓从此抬起头来,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

人民政府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将位于郭庄子大街与小石门胡同之间的污水坑填平,同时对东起小石门大街、西至地道外大街、南起小石门胡同、北至郭庄大街的空旷地,规划建设开发成商业区,定名为“新市场”。

新市场的形成,各行各业的商贩纷纷迁入,郭庄子影院和卫生院拔地而起,商业、饮食服务业、娱乐业先后开张纳客。除了这些有固定经营场所的以外,还有许多跑江湖的艺人也来撂地谋生。郭庄大街、小石门大街、王庄大街、小石门胡同、石墙大街以及李家台等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是商店与作坊。可称是商户林立、行业繁多、商品齐全、购销两旺,生活服务网点俱全、便民,地道外呈现出一派空前繁荣的景象。翻身得解放的老百姓其乐融融。

从东站过地道一上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历史悠久(日伪日期建造)的太平影院、新建的铁路合作社、德福源饭馆,再往后是春发涌和庆发祥两家较有规模的饭馆以及较大型的早点部——裕庆兴馄饨铺和一些小吃店,李记脚行开办的天泉池澡塘也在其中。

地道上坡左首的亚东一、二、三条胡同,则是娱乐业的集中地,这里的立通书场、胜芳书场、百花游艺厅和几家租赁图书和小人书铺,每天都是人来人往,生意兴隆。在剧场周围经营小吃的商贩也沾了光,他们出售的各色小吃卖得很火,卤煮火烧、羊肉锅贴、盆糕、包子、捞面、茶汤等等不下二、三十种。亚东胡同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顺着地道外大街一直往前走,便来到郭庄子大街,这里又是一番热闹景象。只见马路两侧都是整齐的铺面,头一家是陆记切面铺,往下是民光照相馆、华记杂货店、庞记盆碗店、刻字店、信诚斋糕点店、赵记糖果店、东新园澡塘、电料商行、宣记木盆作坊、刘记老药铺、羊肉铺子、立通理发所、中西大药房、进步鞋店、启元茶庄、玉生香回民糕点店、东方绸缎庄(后改经营土产)、周记寿衣店、永兴理发店、义厚堂药店、宝华成布店、捷成书局等商号。
   
 马路对面是著名的南、北斜街,这里集中了制鞋、制衣的商户不下二、三十家,还有成衣铺、理发店、小吃店和旅社。

往前走是薛聚丰鞋帽店、柏林照相馆、于记小广货店、槐清堂药店(名中医莫云樵创办)、孙记鞋料店、德盛和百货商店、永顺昌百货商店、联合文具店、老孟家酱园、王可大饼铺、大昌酱园、周记碱店、李三巴烧饼铺、宏利香糕点店、邱记纸张店、殷记包子铺、富兴池澡塘。
   
 富兴池对过是郭庄子上坡,这里有何家鱼铺、穆记羊肉店、林记钟表店、百善永百货店、古家肉店和一些没字号的小贩不下几十家。富兴池拐弯是小石门大街,名气较大的有:姚吉斋大夫诊所、马桐春正骨诊所、孟记委托店、长起修表店、虫子药大王、亮光明眼药等等。往前走的小石门胡同则全是卖估衣和旧货的,一溜小摊有二十几家,真是应有尽有、琳琅满目。
    1953
年人民政府在新市场开办国营商店,成立消费合作社。这时的市场形成了全民、集体、个体经营并存的格局。随着国家发展的需要,1956年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一步迈进社会主义。各行各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
新市场出现了一家由许多小商贩组合的大型综合饮食店——联合食堂,这家食堂汇集了天津地方特色的小吃和传统风味食品。如:邰家面茶、老马家羊肠子围锅转、唐记的卤煮火烧、馅饼周的三鲜馅饼、李记盆糕和魏家酱肉都是远近驰名的。另外还有品味较高的老豆腐、锅巴菜、大铜壶茶汤、馄饨、羊肉汤面、烩饼、焖饼、小盘炒菜等一应俱全。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食客。  在建设新市场时,首先考虑国营企业的主导地位,郭庄子服装鞋帽总店、光华玻璃店、木器家俱店、零售公司等国营企业先后开业,继而成立了新市场糖业果品集体商店。

这批新兴企业开业后,又涌现出一批名特小吃:如小白亭酱货、九龙斋药糖、醉仙园酒馆、十香斋麻花、道口烧鸡等。

二、地道外成了劳动人民休闲的好去处解放后,老百姓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也大有提高,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家家都有了余钱剩米,就要找个消遣的地方玩玩儿。因此,地道外成了劳动人民休闲的好去处。
   
 吃在地道外要说吃,地道外的吃食那叫绝,想吃嘛有嘛。来了亲朋好友可以到春发涌(汉民)、庆发祥(回民)饭馆坐坐,虽说饭店不大,但是菜品齐全,所聘的厨师技术高超,煎、炒、烹、炸、炖无所不精,厨艺堪称一流,很受顾客好评,每日宾客盈门。

刘记面馆的勾卤面经济实惠,花钱不多,吃得蛮好,花菜、木耳、肥肉勾卤面颇受装卸工人和外地在此谋生者的欢迎。

老马家的围锅转,别具一格,大锅里煮着羊血、羊肺、羊心、羊肠子外带小胎羊,围着锅边码放一圈火烧(一种烧饼),吃时盛一碗连汤带肉煮火烧,浇上特制的调料,口味醇香。

邰家的面茶,经营已三代,真材实料,用糜子面打糊,好芝麻做调料,小磨香油调芝麻酱,口味纯正,吃后留有余香。

馅饼周的三鲜馅饼、孙记的牛肉饼、柏大妈盆糕、贺师傅焖饼各有一手绝活。

最绝的是联合食堂回民部的清炖牛肉,不腻又肥又嫩,让人闻香驻足。爱喝酒的三五成伴到小酒馆坐坐,不掺假的直沽高梁沁人心田,小有名气的醉仙园和丁记、高记酒馆一家挨着一家。吃饱喝足到街上溜溜,玉生香的小茶食、信诚斋的小点心、九龙斋和赵记药糖各有各味。

大昌酱园和孟家酱园的什锦咸菜清口解腻。在地道外吃喝,使人流连忘返。
   
 玩在地道外茶余饭后到地道外玩玩儿也算一大乐儿。想看电影到郭庄子影院和太平影院。

  想看戏有马连良先生亲传弟子李玉书领衔主演的前进京剧团,小桂芳、庹玉芳主演的新华评戏团,南方味儿北方字儿的北方越剧团,京剧名家赵松樵、王则昭、曹圣铸等也经常到此表演。

   想听曲艺,有市曲艺团的马三立、赵佩如、陆倚琴、小岚云和花五宝;和平区曲艺团的高英培、范振钰、刘文亨、刘文珍、闫秋霞、二毓宝、孙杰、王殿英等;南开区曲艺团的马小荣、魏毓环、魏文华、魏文亮、杨少华、马志存和自弹自唱的刘少斌等;红桥区曲艺团的老演员张宝茹、刘奎珍、王本林等人做精彩表演;少年队的张雅琴、张雅丽、刁黎英等青年演员也很受观众欢迎,这些名家在民艺书场、百花游艺厅表演拿手节目使百姓大饱耳眼之福。

年纪大的人爱听评书和西河大书,在这里表演评书和西河大鼓的有姜存瑞的“三国演义”、索存寿的“水浒”、王田耕的“西游记”、陈焕英的“平原枪声”、孙艳云的“儿女风尘记”、王艳云的“节振国”、王祥振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另外评书名家顾存德、刘杰谦、刘立福等也经常到乐园书场、跃进书场做精彩表演。

除了在影院和剧场观看节目外,跑江湖的演出团体也到地道外表演。到这里的有马戏团、杂技班子和一些硬功夫表演,陆学海的皮条技和金开泰的抖空竹都是造诣很深的功夫。陆学海的皮条功夫为我市杂技事业做出了贡献。金开泰的空竹技艺娴熟、舞姿优美,并培养了几个子女走上杂技艺术的道路(金开泰及子女被河南省录用,成了小有名气的杂技演员)。

玩武的地方还有跤场、举重、练石锁的场地,著名跤坛名宿“四大张”(张魁元、张连生、张鸿玉、张鹤年)都在此做过表演和授徒,他们的学生何邱忠、刘金元曾参加过国际比赛并获胜,为祖国争了光。
   
 服务行业齐全便民服务性行业可算应有尽有,浴池有富兴池、天泉池、东新园、东泉池、胜利浴池共五户;有永兴、新津、浦、华兴、新民、合美等20余户理发店;镶牙馆有刘思普、朱广政、朱广忠、黄玉才大夫等四、五处;最享有盛名的还有马桐春大夫的正骨诊所。

和平、民光、柏林三家照相馆同时服务;外地旅客投宿有大小20个旅店接待。另外,修表店、绱鞋店、修自行车的、黑白铁、电汽焊等修配行业比比皆是,非常方便群众。

群众自娱自乐活动丰富多彩。地道外群众自娱自乐活动十分普及,有三处有名气的业余群众自娱自乐组织。一是座落在太平影院后,小石门胡同的河东工商联业余京剧团,这个剧团以私营工商业为主,每周定时活动,黑板上写着戏码,三间长的通屋坐满了京剧爱好者,开锣时,室外还总是围满人观看。二是座落在王庄大街上的遥吟京剧社,票友以铁路和运输业员工为主,三大间门脸房清砖青瓦,室内格局古香古色,迎面是挂着京剧表演艺术家尚小云题字的匾额。这家票房在津门颇有名气,出过不少名票。三是座落在大园子的少年京剧团,它是由郭庄子的几位老票友创立。在老师们精心培养下一批娃娃走上学习京剧的道路。这些孩子多是在学的优秀学生,他们白天上学,晚上学戏,练功吊嗓、走边,参加排练节目,经常参加社会演出活动。这个少年京剧团造就出一批人材,直到今日仍活跃在京剧舞台上。

三、地道外的名商号在地道外地区的百余家商号中,有许多有特色的商号,介绍如下:

与天津食品三绝齐名的芝兰斋糕干芝兰斋糕干店1928年由费效增创办,经营方法是真材实料、风味独特、干净卫生、薄利多销、别具一格。经营几十年一直以“质量第一,顾客至上”为宗旨,连年被评为天津市优质食品、“群星杯”食品大赛优质奖杯,曾为参加十一届亚运会的各国朋友示范制作,当场品尝,很受欢迎。

启元茶庄座落在郭庄子大街的启元茶庄1936年开业,是天津“八大家”之一卞家投资创办的,店东叫卞肇新。启元茶庄占地149平方米,坐北朝南,宽敞明亮,柜台、架眼造形典雅,用硬质木材制作,在当时堪称一流。最有价值的是抬头匾额,长2·5米、宽0·4米,上书“启元号”三个大字,黄金敷字面,为津门清末秀才刘嘉琛手书。

经营方式灵活的大昌酱园。大昌酱园的老板叫满赤亮。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办大昌酱园,当时规模很小,因会经营,销售商品适应百姓需求,因此,利润颇丰。满老板用积累的资金扩大经营,增设一号商店,同时又建立鸿泰酱油厂,经营很有起色,后又购买宏利香糕点店部分股份参与经营。公私合营时,满赤亮积极参与,拥护社会主义改造,支持国家私改政策,合营时被安排为南味食品店副经理。

王可大饼铺的手切面条。王可大饼铺座落在郭庄大街,以卖锅饼为主,兼营切面。虽然切面不是主项,但买切面的顾客总是排队,因为它的切面与众不同,它的切面不用机器,而是手工合面,手工切面条,这种面条软硬适度、口感筋道。  接待老四区进城干部的富兴池澡塘。富兴池创办于1924年。全国解放前,富兴池来了一位修脚师叫李凤和。原来李师傅是中共地下党员,受组织派遣进津开展工作,他以修脚师身份做掩护,积极联系职工,培养进步力量,发展党员。1949115日天津解放前,李凤和接到上级通知,让他们做好接待进城干部的工作。1949115日进城干部在老四区区委书记刘忠、区长任林的带领下,进市后直奔河东地道外富兴池休整,富兴池全体职工在地下党组织指挥下,积极做好接待服务工作,支持新政权建设。公私合营后,李凤和同志曾任福利总店人事股股长、大直沽服务基层店党支部书记。

槐清堂药店。槐清堂是一个不大的小药店,老板莫云樵是一位医术精湛的中医师。他研制的“清宁丸”疗效极佳,价位又低,春前秋后染点小病吃上几剂清宁丸就解决了问题。况且又花不了多少钱,因此远近闻名,后来“莫家清宁丸”的牌字叫响了。莫老板是中医师,在店内坐堂和咨询,方便了顾客,既少花钱又能解决问题,满足了老百姓的需要。

出了四名基层领导干部的豆腐房王庄大街有一个合顺成豆腐房,老板叫张福生,此人十分开明,对职工友善,职工要求进步,上业校学文化,都得到过他的支持。1956年公私合营筹备工作中,他店里的几位职工思想进步又有文化,靠拢组织,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合营后先后有四名职工成为基层领导,他们是:常义曾任河东饮食公司副经理,张士元曾任沈庄子基层商店党支部书记,王云照同志曾任郭庄子基层商店经理,马福来同志曾任区糖业公司保卫科长。

四、住在地道外的几位名人:

杨振华,宝华成布店经理,1920年出生,是宝华成布店创办人杨景春的子。为了继承父辈家业,少年时就读于天津商科职业学校。17岁毕业后就担起了经理的重任。由于他年轻又有专业知识,思想十分开明又善于用人,同职工关系和睦,职工也和他志同道和。在经营上以降低成本,让利于顾客的作法,赢得了群众的好评,带来了商店的兴旺。由于他思想开明又善于经营,拥护党的领导,1956年公私合营时,被任命为市花纱布公司河东总店经理。由于杨振华的作风正派,爱国守法成为工商界的代表人物。先后担任市人民法庭四区分庭副审判长、四区工商联主任委员、党外副区长、市工商联副秘书长、河北省工商联副主委等职。

马桐春,回民,个体医生。在新市场创办正骨诊所,医术高明并有绝技。马老先生思想进步,经常无偿为穷苦百姓治伤,在群众中口碑极好。仗义执言为百姓说话,为穷苦人的利益呼吁奔忙,是群众公认的代表人物。先后被选为区人大代表、市人大代表和区政协常委。

李洁尘与李伯祥。老一辈相声名家李洁尘是当今相声名家李伯祥的父亲。李伯祥少年时由父启蒙走上了从艺之道,后拜在相声名家赵佩如门下,幼小即登台献艺,取艺名小神童。伯祥在两位名师的教导下,早期接受良好的艺术教育,加上个人的艰苦努力,形成了:快、爆、脆的艺术风格,成为以“贯口”见长的相声名家。李氏父子的成功是地道外的骄傲。

王鸣录,相声作家。王鸣录是在地道外长大的苦孩子,解放前年仅13岁的他就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解放后,他努力工作,努力学文化、学艺术,走上了创作的道路,先后创作出大量的优秀相声作品。如相声“假大空”、“跟谁对着干”、“不正之风”、“教训”等优秀作品。

著名电影演员郭振清及胞弟郭振明(歌剧演员)、老一辈曲艺名家赵小福、胡振江、张嘉利、阮文录,摔跤界耆宿刘玉堂及其弟子王俊彩、李学书等人,都是地道外的老乡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