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萨哈林岛位于黑龙江入海口,自隋唐起便为中国领土,清代时称库页岛。1858—1860年间,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迫使清朝政府割让库页岛,并改岛名为“萨哈林”,这一名称其实也源自满语,意为“黑”,是满语“黑龙江”一词的首个音节。
俄国占领萨哈林岛后不久,便将该岛辟为关押犯人的流放地,到契诃夫决定造访萨哈林的1890年,该岛的流放犯已逾万人。
契诃夫的萨哈林之行最令我们感兴趣的,还是他在这次旅行中与中国产生的关联。
在契诃夫发自伊尔库茨克的信中有这样的话:“我看到了中国人。这些人善良而又聪明。”在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他又在给苏沃林的信中称中国人“是最善良的民族”。在逗留布拉戈维申斯克的两天间,契诃夫曾渡过黑龙江游览了瑷珲城。
在乘船沿黑龙江继续北上时,契诃夫与一位中国人同住一间一等舱室,契诃夫在给家人的信中详细描写了这个中国人的言谈举止,还请那位中国人在他给家人的信中写了一行汉字。值得一提的是,契诃夫的萨哈林之行时,在沙皇俄国疯狂侵占中国土地、残酷迫害中国人之后不久,但在契诃夫的文字中却看不到他对中国人的居高临下和盛气凌人,相反,善良的他还感觉到了中国人的善良。契诃夫原打算自萨哈林乘海船回国途中访问上海和汉口,但因故改变计划,只在香港做短暂停留。尽管如此,契诃夫的足迹仍两度印在中国的国土上,这在19世纪的俄国大作家中是绝无仅有的。
我曾在黑河乘过江轮渡前往对面的俄国城市布拉戈维申斯克,船至江心,突然想到两岸的风光就是契诃夫当年看到过的景色,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在阿穆尔江(即黑龙江)上航行了一千多公里,欣赏的美景如此之多,获得的享受如此之多,即使现在死去我也毫无恐惧。”
如今在布拉戈维申斯克有一尊契诃夫的纪念浮雕,上面写有一行字:“1890年6月27日安 帕 契诃夫曾在此停留。”而在黑龙江此岸的瑷珲古城,也立有一尊契诃夫雕像。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