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第一庙”——虎头关帝庙

标签:
文化 |
分类: 我的随笔 |
关帝庙,在虎林市虎头镇正南,始建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嘉庆十四年(1809)重修,1927年大修。
依山而建,面对乌苏里江,分前殿、正殿两部分,是一处典型的清代庙宇建筑。正殿为悬山式五架梁廊庑式建筑,内供塑像七尊,中为关羽。虎头关帝庙位于我国最东部边境,据中俄界江乌苏里江边仅百米,被誉为“东方第一庙”。
据考证,虎头关帝庙是当年由关内来乌苏里江两岸山林中,采参挖药的商人为防虎害,求财保命而共同捐资修建的。该庙南北长17米,东西宽8米,高4.5米,四周花墙,庙顶绿瓦,垂檐飞角、斗拱交错,是典型的汉族庙宇建筑。在1860年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签订之前,关帝庙一直是乌苏里江两岸各族人民进行祭祀和集市贸易的场所。
该庙分前后两个殿室,共用一个流水,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并不多见。殿中供奉着三尊神像,正中关羽,左手拈髯,右手持卷,正气凛然;左有关平捧印;右有周仓持刀,器宇轩昂,神态各异。两侧墙壁上绘有“三顾茅庐”、“单刀赴会”、“刮骨疗伤”等三国故事。
前厅明柱上书有一幅绝世对联,上联为: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下联为: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横批为:亘古一人。庙宇规模虽小,却布局紧凑,透着神韵和灵气。
值得一提的是,关帝庙在苏联红军进攻虎头要塞激战中,是唯一一座没有遭到破坏的建筑,在庙中避难的百姓也都安然无恙,使得虎头关帝庙名气大增,香客不断。
关帝庙曾经是抗联的国际秘密联络点。---在抗日时期,关帝庙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对苏地下交通站。
1945年8月10日,苏联红军攻占关东军虎头要塞战役打响,在持续十几天的炮火中,虎头关帝庙周围的建筑皆被炮火毁坏,只有关帝庙屹立不倒,片瓦未损。人们感叹,“关帝庙不毁,中国人的心气就不散。”解放后,虎头关帝庙已被重新修葺,重放昔日光彩。
这座关帝庙更红了,成为了承载这段抗日历史的红色记忆。它不单单是“东方第一庙”,更是“东方第一抗日国际交通站”,受到人民敬仰,成为著名的红色景点。这是中华民族不屈外辱、抗击倭寇的人文精神,通过关帝庙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