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哈镇

标签:
文化 |
分类: 我的随笔 |
拉哈镇地处讷河市西南部、嫩江左岸,东与同义镇毗邻,南与兴旺鄂温克族乡相连,西隔嫩江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西瓦尔图镇相望。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建拉哈岗驿站。1980年,拉哈公社改拉哈镇。截至2018年末,拉哈镇有人口为26619人。
2018年,拉哈镇有工业企业126个,其中规模以上7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6个。2018年9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拉哈镇开展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建拉哈岗驿站。民国二十十年(1931年),东北沦陷后,设拉哈站区拉哈警察署。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改拉哈街公所。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改拉哈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改名第八区。1951年12月,改为拉哈镇。1958年9月,改为红旗公社,1959年改名拉哈镇公社。1980年,拉哈公社改拉哈镇。
拉哈镇交通运输已形成由铁路、公路2种运输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京加铁路过境,设1个站拉哈站,嫩泰高速、111国道穿境而过。拉哈,满语和达斡尔语为“淮头鱼”之意,因辖区附近的江盛产此鱼而得名。
2018年,拉哈镇有工业企业126个,其中规模以上7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6个。2018年9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拉哈镇开展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建拉哈岗驿站。民国二十十年(1931年),东北沦陷后,设拉哈站区拉哈警察署。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改拉哈街公所。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改拉哈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改名第八区。1951年12月,改为拉哈镇。1958年9月,改为红旗公社,1959年改名拉哈镇公社。1980年,拉哈公社改拉哈镇。
拉哈镇交通运输已形成由铁路、公路2种运输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京加铁路过境,设1个站拉哈站,嫩泰高速、111国道穿境而过。拉哈,满语和达斡尔语为“淮头鱼”之意,因辖区附近的江盛产此鱼而得名。
拉哈镇
附:拉哈车站,闲逛七小时
。。。儿走千里母担忧,儿在咫尺母仍忧,
可怜天下父母心,真情切切是母亲!
别暖泉,返津城,告别人群路边送。
告别伯母,故乡再见,频频挥手!
回想当年,有的挥手,终成永诀!
心情复杂的妈妈,由儿陪送,直到松花江畔的冰城。
“抗洪纪念碑”,有我和妈妈的身影。
“百年中央大街”,有我和妈妈的身影。
在“道里区”的理发店,我陪着妈妈,整理颜容……。
终于,排队买到了18次特快卧铺票!
妈妈在车上,我在站台边。
开车铃响,妈妈叮咛、嘱咐,嘱咐、叮咛!
“绿色长龙”,徐徐开动,
消失在,我成帘的泪眼中……。
我没出站台,即刻登上返齐市的列车,
掉头又北上,妈妈已南行!
齐市下车,天降大雨,天公了解我心情。
雨雾蒙蒙,三步并两步,又跳上返程列车。
大雨瓢泼,一片朦胧,窗外看不见景……,
稀里胡涂三小时,大雨终于停。
蓦地才发现,鬼使神差,我上错了车!
停靠“拉哈”站,我被轰下车。
还得重想辙。票房去打听,有趟夜里车,返齐经过这儿。
看看“上海全钢表”,还有七个小时多,
漫无边际逛拉哈,兴安岭中小山城!
城镇不大,建筑奇特,木结构、原生态、酷似西伯利亚,
疑是来到了远东!
找间临街小酒馆,曲尺柜台,站着掌柜,长袍裹身,
不由想起《孔乙己》中的“咸亨”!
“南煎豆腐”一盘,半斤白干,临窗坐下,自斟自酌,
百无聊赖,把时光消磨……
结账五角七分,掏出六大角,还找三分零。
入夜,返齐列车,终于来到!
旅客聊聊无几,列车员,根本找不到。
车门不关,上下随便,!
干脆,我坐在车门口,脚踩踏板,手攥铁栏,
任凭兴安岭的夜风,劲吹!
黑黝黝的大地、山梁和树木,一闪即过,
列车疾、夜风吹、好痛快、真惬意,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