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境内的双河农场

标签:
文化 |
分类: 我的随笔 |
北京市双河劳动教养所(北京市双河农场)始建于1956年5月,建场时隶属黑龙江省公安厅嫩江劳改分局,史称黑龙江省音河农场(期间,人、财、物“三权”曾下放甘南县领导一段时间)。
1964年,由北京市公安局五处接收,改称为北京市音河农场。1968年11月,变为以生产为主肩负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屯垦戍边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五十六团。
1969年6月,五师又将相邻的阿伦河畜牧场合并到五十六团。197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建制撤销,又改名为黑龙江省双河农场,归属黑龙江国营农场总局嫩江农场管理局领导。
1981年,为了加强首都治安工作,又收归北京市劳改工作管理局,称北京市双河劳动教养所(双河农场)、北京市第二劳改支队(1988年1月撤销),开始陆续接受北京市劳教人员,继续肩负起了改造、生产双重任务。
双河农场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隶属北京市人民政府,距北京1060公里,北京市和齐齐哈尔市分别设有办事处,总人口1.1万人,占地面积38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万公顷,土质肥沃,日照充足,水资源丰富,适于大豆、小麦、水稻、玉米、油菜籽、芸豆等农作物生长和大机械化规模经营,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在黑龙江省松嫩平原上辟建的一座绿色产品生产基地。
2000年2月,北京市劳动教养工作管理局从北京市监狱管理局(原称北京市劳改工作管理局)中分立出来;4月,北京市劳动教养工作管理局在系统内对双河劳教所和双河农场实施“所场分开”管理,对外仍统称为北京市双河劳教所。
2011年1月,劳教所、农场合并,统称北京市双河劳动教养所,经营活动中称北京市双河农场。
根据相关政府文件和政企分开的要求,该农场的经营管理业务已经交由北京首农集团。
甘双线和卧双公路途径双河农场,在齐齐哈尔站下火车后向西步行约600米到齐齐哈尔客运东站,乘坐到甘南客运站的长途汽车,然后在甘南客运站换乘到双河农场的农村客运,
北京也有飞地,并且是国内飞得最远的一块飞地,这块飞地就是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境内的双河农场,北京和双河农场两地相距1300公里 ,跨越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相当于北京到上海之间的距离,双河农场又俗称“小北京”。
北京和双河农场相距这么遥远,为什么会成为北京的飞地呢?我们来看看双河农场的前世今生。
双河农场四周地形复杂,不是山川就是江河、沼地,是一块相对封闭的土地。1956年这里组建劳改农场。其实,在黑龙江鸡西密山市兴凯湖附近,北京原本有个劳改农场。后来由于要把兴凯湖农场的劳教人员转移至内地,双河农场最初是作为转移中转站的。
当时本来要建三个农场,分别为音河农场、阿伦河农场、敖宝山农场。后来计划有变,敖宝山停建,音河农场和阿伦农场合并,称黑龙江音河农场。
最初音河农场是归甘南县管辖的,直到1964年,北京市才接收音河农场,并改名为北京市地方国营音河农场。
1966年,农场又移交给黑龙江省。两年后,农场划归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接纳了大批上山下乡的知青。一直持续到1976年,农场改名为黑龙江省双河农场。1981年,双河农场被北京市收回,改名为北京市双河农场。从那以后,双河农场就一直归北京市管辖。
双河农场就像一个命运坎坷的人一样,几易其主,改名换姓,不知道双河农场以后会不会再次换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