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祖庙——涉县娲皇宫

标签:
文化 |
分类: 我的随笔 |
娲皇宫,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涉县中皇山上,占地面积5平方公里,由服务区、补天园、补天湖、娲皇宫和补天谷五个园区组成,是神话传说中女娲 “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地方,是我国建筑规模最大、肇建时间最早的祀奉人类始祖女娲的古代建筑群 。
娲皇宫始建于北齐时期,初为北齐文宣帝高洋所建离宫,初开三石室,雕数尊神像。后经历代修葺续建,娲皇宫现今占地面积达76万平方米。如今建筑多为明清时期,而北齐遗迹,仅留石窟与摩崖刻经,共6部,是中国现存摩崖刻经中最早、字数最多的一处。
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三月十八,为当地的庙会,女娲祭典之日。是时全国多地的人以及海外华侨前来祭拜华夏族人文先始,是中国规模最大、肇建时间最早、影响地域最广的奉祀女娲的历史文化遗存,被誉为“华夏祖庙”,为全国祭祖圣地之一。
1996年娲皇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10月15日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2年娲皇宫景区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娲皇宫位于河北省涉县中皇山上,是全国五大祭祖圣地之一,是全国规模最大、肇建时间最早、影响地域最广的奉祀女娲的历史文化遗存,被誉为“华夏祖庙”。始建于北齐,也就是公元550年到公元577年,如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神话传说中女娲氏“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地方。
娲皇宫俗称“奶奶顶”,位于涉县西北唐王峧山腰。这里群山叠翠,流水环绕,风景秀丽,为涉县古八景之一,是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娲皇宫依山就势,巧借天然,人称之为“天造地设之境”。这里不仅建筑宏伟独特,而且还较为完好地保存了国内罕见的摩崖刻经,是一处不可多得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涉县娲皇宫是中国最大、最早的奉祀上古天神女娲氏的古代建筑,修建于公元6世纪。迄今已有1400多年地 历史,为文宣皇帝高洋在位时(公元550—560年)所建的途中憩息之行宫。千百年来,娲皇宫历经数代,屡遭焚毁,如今看到的,多为明清建筑,而北齐遗迹,仅留石窟与摩崖刻经。崖壁现留石窟三处,除娲皇阁底基石窟外,其右侧另有“眼光”、“蚕姑姑”二窟,窟内石像已遭破坏,残缺不齐,惟内壁环刻经文较为完好。皇阁是娲皇官建筑群的主体建筑,它依着山崖峭壁修建,共分为四层。第一层是拜殿,拜殿之上又建了三层楼阁,总高23米。娲皇阁背靠悬崖,用八条铁索将楼体系在悬崖峭壁之上。素有“吊庙”、“活动楼”之称。娲皇阁底层为石窟,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是娲皇宫最早的建筑之一。
娲皇阁建在山势险峻的绝壁上,巧妙地利用了山崖间的半圆形石坎,梳妆楼、迎爽楼、钟鼓楼、六角亭等建筑群也建在依山就势的石砌台上。
这座阁楼,传说每年三月十八日庙会时,原彰德府所辖七县的社首到齐时,楼阁就会整体晃动,拴在悬崖上的八条铁索会哗哗作响。因此人们把娲皇阁看作建筑史上的奇观。
娲皇宫,是为祭祀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著名的女娲而修建的。据《淮南子·览冥训》《路志》《独异志》等典籍记载,传说女娲曾抟土造人,送子继嗣,“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从此人类和万物才得以生息和繁衍,赢得人世间对她的崇敬与怀念。对于以人伦道德为核心的封建文化统治下的汉民族,便视女娲为有盖世之功的女性神圣,于是为之建宫立庙,永世享受人间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