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古城

标签:
文化 |
分类: 我的随笔 |
敦煌古城为汉敦煌郡治,位于党河中下游绿洲腹地。唐立沙州、元置沙州路、明设沙州卫,其城址一脉相沿,未曾他迁。 据西北师大敦煌所李并成研究员考证推测,可能是赵破奴从令居向西进军两千里,于汉元鼎六年(前11年),乃调集张掖、酒泉郡人力修筑敦煌城这一西陲要塞,并筑有敦煌绿洲外围的土河、塞城以及马圈口堰水利枢纽。
敦煌古城现仅存南、北、西三面断续残垣。东面已被水冲坍陷无余,在党河西岸河床上可找到部分基址。据残垣遗迹推测,故城范围南北长1132米,东西宽718米。就地取土,层层夯筑,夯层厚12厘米,垣基宽6-8米,残高4米许。四角筑高大的角墩,今仍存高16米许,高出城墙一倍,下部夯筑,上部多土坯垒砌。西墙正中残留门洞一座,当属西域无疑。
该城为汉代故城,经西凉、唐代两次加固维修。城内西北一隅今被用作油库,其余均辟为农田,地表无遗物可觅。位于敦煌市至阳关公路的南侧大漠戈壁,距市中心25公里。是1987年为中日合拍大型历史故事片《敦煌》,而以宋代《清明上河图》为蓝本,仿造沙洲古城设计建造而成,建筑面积达1万平方米。
敦煌古城的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情,城开东、西、南三门,城楼高耸;城内由高昌、敦煌、甘州、兴庆和汴梁五条主要街道组成,街道两边配以佛庙、当铺、货栈、酒肆、住宅等。
“仿宋沙洲城”、“敦煌电影城”,是1987年为中日合拍大型历史故事片《敦煌》,以宋代《清明上河图》为蓝本,由日方出资,参考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精心设计、建造而成。建筑面积1.27万平方米。
敦煌古城位于大漠戈壁上,融千年西域民俗于一体,城开东、西、南三门,城楼高耸;城内由北宋时期的高昌、敦煌、甘州、兴庆和汴梁五条主要街道组成,点缀以不同地域的过街楼、佛庙、当铺、货栈、丝绸店、酒肆、饭馆、住宅等,作为拍摄用道具,互为背景,相辅相成。除《敦煌》一片外,先后在这里拍摄过《封神演义》、《怒剑啸狂沙》、《新龙门客栈》、《敦煌夜谈》、《沙州王子》、《海市蜃楼》等二十多部中外影视剧目。现已成为敦煌主要的游览参观点。
敦煌境内东有三危山,南有鸣沙山,西面是沙漠,与塔克拉玛干相连,北面是戈壁,与天山余脉相接。南北高,中间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平均海拔不足1200米,市区海拔为1138米。党河冲积扇带和疏勒河冲积平原,构成了敦煌这片内陆平原。一望无际的沙漠和大片绿洲,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貌。绿洲区好像一把扇子自西南向东北展开。由于地处内陆,明显的特点是气候干燥,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年平均降水量39.9毫米,蒸发量2486毫米,全年日照时数为3246.7小时。这里四季分明,春季温暖多风,夏季酷暑炎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年平均气温为9.4,月平均最高气温为24.9(7月),月平均最低气温为-9.3(1月),年平均无霜期142天,属典型的暖温带干旱性气候。
敦煌绿洲由党河滋补。发源于祁连山的党河,全长390公里,流域面积1.68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3.28亿立方米,是敦煌重要的水利命脉,敦煌人民的母亲河。境内除党河外,地面水还有西水沟、东水沟、南湖泉水区,泉水总溢出量为3.14立方米/秒,年径流量9902.3万立方米。
敦煌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地处甘青新三省交界处,市域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3.8平方公里(不含七里镇建成区4平方公里),总人口18万人,是中国西部一座闻名遐迩的旅游城市。
敦煌历史悠久,汉武帝开拓河西,"列四郡,据两关",古时候的敦煌不仅是开拓疆土、经营西域的前哨阵地,更是古代华戎交汇的大都会和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
汉唐丝绸之路的兴盛,使敦煌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窗口和中国历史上率先向西方开放的地区,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融汇集,西传东渐,使敦煌长期以来吸收了古丝绸之路上荟萃的文明精华,形成了敦煌开放开明、兼容并蓄的历史传统,创造了举世仰慕的敦煌文化。其境内有莫高窟、古阳关、玉门关、鸣沙山月牙泉、西千佛洞、寿昌城、汉代长城、悬泉置遗址、雅丹地貌等珍品景观 20 多处,莫高窟是敦煌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以研究敦煌遗书与石窟艺术为对象的敦煌学已成为国际上一门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