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仙洞——拓跋鲜卑的祖庙石室

标签:
文化 |
分类: 我的随笔 |
嘎仙洞:嘎仙在锡伯语指部落、故乡,在鄂伦春语指猎民之仙。
它是一天然山洞,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嘎仙洞森林公园内,大兴安岭北段顶峰东端,嫩江支流甘河北岸噶珊山半山腰花岗岩峭壁上。其地峰峦层叠,树木参天,松桦蔽日。
洞在峭壁之上,高出平地约5米,洞口西南向,南北长90多米,东西宽27米许,高20余米,是古代拓跋鲜卑祖先的居住地,洞内堆积有较丰富的文化层,对于研究拓跋鲜卑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科学价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鲜卑族是中国古代东北的少数民族之一。嘎仙洞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嫩江支流甘河的北岸,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拓跋鲜卑的发祥地,鲜卑族是中国古代东北的少数民族之一,现今鄂伦春自治旗的嗄仙洞即为著名的“鲜卑石室”,即拓跋鲜卑的祖庙所在之地。
主洞中部放置一块约3米见方的天然石板,下用大石块支撑洞壁平整,地下堆积较厚的青苔。洞内西壁上有北魏太平真君拓跋焘派遣中书侍郎李敞来祭祖时刻的铭文,在地表以下1.3米的黄色粘沙土层中,出土有打制的石器,表明这里可能存在着更早的文化遗存。
鲜卑族世居中国北方,并创建了北魏王朝,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
嘎仙洞石壁拂去1500多年历史和尘埃后,201字隶书《祝文》难以置信的出现了,这一发现正好和《魏书》相印证,《魏书》说:凿石为祖宗之庙。不过人们认为,此话之意是在天然洞底后15米处凿的3个小洞,因3小洞的排列,高度、大小有明显的设计痕迹,而大洞洞口丑陋,无碎石现象,且工程极大,非人工所为。
鲜卑文化研究者初步确定,嘎仙洞石窟寺的开凿年代为公元443年,北魏太武帝派大臣李敞率众到嘎仙洞祭祖时所为。
据研究者分析,嘎仙洞石窟寺工程未竟的原因是由于宗教信仰的重大变故。
公元446年,鲜卑人到嘎仙洞祭祖的第三年,崇信佛法的北魏太武帝转奉道教,开始灭佛运动。废佛后六年,太武帝驾崩,文成帝即位,下诏复兴佛教,之后北魏开凿了闻名世界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1980年7月30日,考古工作者在洞内发现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公元443年(太平真君四年)派遣中书侍郎李敞祭祖时所刻的祝文。祝文刻在距洞口很近的西侧石壁上,共19行,12个整行,每行12至16字不等,余为半行,为抬头别行与题名。汉字魏书,隶意浓重,古朴雄健,全文201字,字体古拙,介于隶楷之间。
这一重大发现,证明了嘎仙洞就是《魏书》中提到的拓跋鲜卑的祖庙石室。
嘎仙洞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拓跋鲜卑的发祥地。辽阔壮美的大兴安岭是孕育古代北方民族的摇篮,许多北方游牧民族从这里一代代地走向辉煌。拓跋鲜卑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建立封建王朝的北方游牧民族,拓跋鲜卑民族于公元前一世纪走出世代居住的森林,首先统一个呼伦贝尔大草原。
然后,又以此为基础,不断的南迁,逐渐发展壮大,并于公元386年在盛乐(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境内)继而统一北方中国,公元494年南下,迁都到洛阳,形成了与南方宋、齐封建王朝对峙的强大的北魏王朝。北魏政权共经历了12代皇帝148年。
拓跋鲜卑民族以宽广博大的胸怀和兼容并蓄的气度,广泛吸取各民族文化,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融合与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5年再次在嘎仙高格德山的嘎仙洞中再次发现北魏时期文字。这是继1980年7月30日在嘎仙洞西侧距洞口15米花岗岩石壁上发现祝文之后,又一次重大发现。
2015年7月4日15时20分,在嘎仙洞洞口东侧背北处的经人工打凿的扇形平面石壁上拓出(故、多、开疆、焘、谒、官、皇天、貌、增、四、汗曰)14个北魏时期文字。这些刻石文字的拓出证明了唐代杜佑在《通典》中所说“刻祝文于室之北而还”是正确的,根据目前拓出的文字位置分析,此处石面上的文字,将多于西壁祝文,内容也与西壁文字不同,所以此处文字的全面整理,将会对研究北方民族史产生重大影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