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天津天后宫简介】
天津天后宫位于天津古城东门外,始建于元代。由于当时海运漕粮,漕船海难不断发生,而天津是海运漕粮的终点,是转入内河装卸漕粮的码头,所以,元泰定三年(1326年),皇帝下令建天后宫(当时叫天妃宫)于天津海河三岔河口码头附近,供人们奉祀海神天后。水工、船夫、官员在出海或漕粮到达时,都向天后祈福求安。居家百姓没钱的也来求财,没儿的求子,有病的祈免病灾。这是古人无法克服海洋、江河险难而求助神灵的消极表现,也反映了苦难民众的古朴文化心态。
天后娘娘最初是人。她姓林名默,是福建莆田县一渔家女子,生于北宋建国的建隆元年(960年),
卒于雍熙四年(987年),只活了27岁。她死后还屡次显灵。海舟危难,有祷必应。洋中风雨晦瞑,夜黑如墨,每于樯端见神灯示祜,因而成为人们敬仰膜拜的护航女神。
天津天后官建立迄今660多年,一直香火很盛。船户来往必定祀祷,远近百姓多来祈福,热闹极了。
天津天后宫始建于元泰定元年(1326年),并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重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改称天后宫。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宝诞之日,天后宫都会举行天津皇会,会上会表演龙灯、高跷和旱船等民俗艺术。
天后宫是天津市区现存最古老的庙宇。它与福建莆田湄洲妈祖庙、台湾北港朝天宫并列为我国三大妈祖庙.受到全世界瞩目。天后宫,天津人俗称娘娘庙,位于海河西岸,古文化街中心位置,从海河岸边沿中轴线从东向西依次为戏楼、天后宫广场、幡杆、正门、前殿、正殿、凤尾殿、藏经阁,两侧有钟鼓楼、配殿和回廊,前殿和正门之间有普济泉等三口井水,据传说是天后娘娘为保一方平安镇住海眼留下的遗迹,以前还有井水售给游客,味道清冽甘甜,已经加盖保护起来了。
老天津人还有在天后宫求子的习俗,传统相声《拴娃娃》即表现了这一习俗。过去夫妇婚后无子会到天后宫祭拜后用红线拴一个泥娃娃回家供奉,称为“娃娃大哥”,就是长子,日后即使生下长子也要排行老二,“娃娃大哥”每年还要拿去“洗澡”,寓意每年长大一点,也是老天津的民间信仰之一。
正殿的神龛里,天后圣母慈眉善目,仪态端祥,凤冠霞帔。她的左右立着四彩衣侍女,其中两人手执长柄扇遮护天后,另两人一个捧宝瓶,一个捧印绶。抬头向上,看见三块匾额,中间一块写着“垂佑瀛堧”,意为赐福沿海。两旁分别写着“盛德在水”,“万里波平”。意思都是歌颂天后海神。
在天津天后宫正殿,原来悬挂一幅福州人郑瑞麒所撰的楹联,其联为:“补天娲神,行地母神,大哉乾,至哉坤,千古两般神女;治水禹圣,济川后圣,河之清,海之晏,九州一样圣功”。
天津天后宫于2012年5月进行大修,此次大修历时半年,本着抢救为主、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神像进行了修缮复原,并对建筑进行了必要的改造。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