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2022-06-12 07:17:20)
标签:

文化

分类: 我的随笔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弘一法师,人生最后,留给泉州

10月23日,是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的诞辰纪念日。对于弘一法师,很多人并不陌生,他的一生,以出家为界,形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出家前他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先驱,出家后是持戒谨严的佛教律宗高僧。

1928年他第一次南下入闽,到1942年秋圆寂于晚晴室,弘一法师在闽南生活十四年。其中,与泉州的因缘尤甚。泉州人对弘一法师也很熟悉。不仅泉州城区,还有南安、晋江、惠安、永春等地不少寺院,法师都曾长期驻锡过。

弘一法师将人生中最后的,也是最成熟的十四年留给泉州。

泉州多寺庙,古称泉南佛国。这里丛林繁密,香火旺盛。

来到泉州,人人都会去的开元寺自然该是第一站。何况弘一法师纪念馆也在开元寺,法师最后14年在泉州生活的史料、照片、墨宝就在那里展出。除了开元寺,承天寺也是法师在泉州主要的住锡地。在他居留闽南14年中,法师的户籍就落户于泉州承天寺。

从西街的开元寺出来,沿着东街、南俊路步行二十分钟左右,就来到了承天寺。古朴的大门,上书“月台”二字(承天寺旧称月台寺),大门两侧,是弘一法师的亲笔书法:“有无量自在, 入不二法门”。

承天寺的大悲殿旁,醒目的立着一块纪念碑,上书“弘一法师化身处”。一般人看到这块碑石可能不解其意,化身地就是僧人的火化之处,这里之前应该有一座“化身窑”,当年人们正是在这里送别的弘一法师。

承天寺西侧重修的“月台别院”,既是法师的旧居,还有一个别称便是“弘一法师赠字处”。走进院内,正厅中弘一法师的蜡像映入眼帘,枯瘦的身影正在伏案疾书,旁边那间就是法师的卧室。

众所周知,法师出家前多才多艺,在诗文、书画、音乐、金石等方面都颇有造诣。出家后,许多爱好尽多舍弃,惟书法不辍。主要是他抱持以字结缘,以字弘法的观念,凡有所求,不论僧俗,都尽可能满足。

在承天寺居留期间,也是他一生写字最多的时期。每日上课之外,还为各方求字者题字。法师常书“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给来求字的信众。他也为优秀的学僧题字,最常写的就是“以戒为师”。

承天寺南面院墙上,弘一法师书写的华严经偈语

惠安净峰寺:希望终老之地

1935年5月13日,弘一法师应净峰住持广谦礼请,来到惠安县净峰寺弘法。这里可能是他在泉州最喜爱的寺院,曾经希望能终老于此的地方。

法师当年是于南门外坐帆船,出泉州湾北上,先到崇武,再到净峰海边。我则坐车到惠安镇,再换上一部开往小岞的车,快到净峰镇时下车,沿小路走几百米就来到净峰寺的山门前。

净峰寺地处海滨,依山而建,三面环水,一面负陆,是惠安境内唯一延续至今的唐代古刹。

净峰山虽不高,但是自古就很有名气,相传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就是在此羽化升仙。

进了山门,曲径通幽,寺内新建有晚晴亭,弘一法师的塑像就立于亭前。净峰寺内香火甚旺,既有佛殿,观音殿,也有纪念铁拐李的李仙祠,这种佛道混搭的风格,泉州人习以为常。

来这里烧香的不时有头披花头巾、身着传统服装的惠安女。挨着李仙祠,弘一大师的旧居仍保存完好,据说法师所住的房间虽狭小简陋,却因为东西朝向,每天都可欣赏海上的日出日落。

沿着阶梯,一路登上峰顶的观景台,从这里可俯瞰净峰镇全貌,以及两公里外的海天一线。虽然来自惠东半岛的海风有些猛烈,站在这里却也感到心怀开阔。

法师来到净峰后,很快喜欢上这里的环境。其间曾数次致信友人,盛道净峰地僻幽静,风光奇秀,犹如世外桃源,萌生了长住并终老于净峰寺的念头。在给友人的信中他写到:“余今年已五十又六,老病缠绵,今岁来净峰,见其峰峦苍古,颇适幽居,将老于是矣。”

开始做长期幽居打算的法师,到净峰后不久,便开始修整房舍,请木匠制作床柜,书架,又在禅房左侧设计独立的厕池。他还在门外的小院内开凿花圃,亲手栽菊,每天浇水。

这段时间法师在惠安的讲经说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听众近千人次。来者中,据说甚至有惠安当地的基督徒,他们也是被弘一的魅力感召而来。法师在其《惠安弘法日记》中曾写:“余居净山半载,又须奔走乡村,虽未能大宏佛化,而亦随分随力小有成就,净峰寺道风日隆”。

净峰寺不远处的惠女湾,远处是小岞风车岛。虽然法师想在净峰长期驻锡,然而因缘可能还是不够俱足。半年后,当净峰寺的方丈广谦因故去职后,弘一法师为免纷争,也只得离开此地,跟着广谦移居草庵。

临别时,正是深秋,望着自己春天手栽、含蕾未吐的菊花,触景生情,弘一法师写下出家后唯一的一首诗,“我到为植种,我行花未开。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来”。

虽然法师之后未再回净峰寺,不过惠安一带乡间仍是大师晚年弘法的重地。在惠安的崇武古城、科山寺,以及灵瑞山等地,都留有法师的足迹,可见他对这里还是十分留恋的。

泉州,被马可波罗誉为光明之城。宋元时期为东方第一大港。在这里,不同的宗教和谐共生,泉州的包容性和文化多元,也使它一直以来有“宗教博物馆”的美誉。

泉州市区二十公里外的晋江华表山,有一座草庵寺,为世所罕见的摩尼教遗址。草庵又称光明寺,供奉摩尼光佛。因寺最初以草木构筑,故名草庵。元时改建为石构歇山式建筑。庵旁有摩崖石刻,“劝念,清净光明,大力智慧,无上至真,摩尼光佛”,这应该是摩尼教的16字箴言。

1933年12月,法师从开元寺移居草庵过冬,还把这期间在草庵的弘法活动写成《行脚散记》。后多次来过草庵,有时长住,有时短居。大师不仅为草庵提写过两幅对联,还撰写过《重兴草庵碑记》,为古刹留下重要的历史文献。

草庵地处乡野,知名度也不高,应该没有多少人来,没想到来此参观和烧香的人不少。泉州很有意思,不管什么庙都有人拜,也不管里面的神明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

当地居民一直以来都把草庵的摩尼教造像当成佛像来拜。

后来摩尼教逐渐消亡,草庵成了佛教僧侣挂锡的寺院,此处乡民也当佛像来崇拜。以这种变相佛化,颇具保护色彩的形式,草庵寺才得以保存至今。如今这里是世界唯一、也是保护得最好的摩尼教遗址。

1938年九月下旬,弘一法师应安海的丰德法师之请,来到安海的水心亭寺,在安平桥边住了一个月有余。

当时,这里仍是重要的古渡口,法师的房间就在桥头的一间僧房内。房间里每天可听见桥下海水进退,波涛拍击的声音。他给自己的居室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澄渟院”。如今的大师故居,是前些年拆了后重建的,不过里面的陈设,仍保持着当年样貌。

弘一法师驻锡期间,应安海各界善信之请,做了几场佛法通俗讲座,听众甚多,后汇编为《安海法音录》一册。在此期间书写条幅数百,广结善缘,与安海各街人士留有合影,这一段时间,可算是他弘法最为忙碌的时期。

来泉州不可不游清源山。清源山乃泉州名山,位于泉州城北,海拔498米,清源山奇石嵯峨,有“闽海蓬莱第一山”的美誉。又因为山上泉眼诸多,别称“泉山”,据说泉州之名就是由此而来。

1939年初春,弘一法师来到清源山,在山顶的清源洞住了30余日。在去清源山之前,法师刚在佛教养正院,发表了那篇著名的题为《最后的忏悔》的重要演讲,对自己的修行进行了无情剖析和深入检讨。表示不久将闭关静养,谢绝一切外事应酬,以终天年。此后他就在承天寺闭关,后又来到清源山静修。镌刻于弘一法师墓塔边的最后墨迹:悲欣交集。

清源山虽因山底的老子雕像而闻名于世,山腰却都是佛教的天下。由此向上攀登,山上有许多佛寺和造像,皆由天然崖壁雕琢而成。比如千手岩因为供奉千手观音像而得名,弥陀岩有元代石雕阿弥陀佛立像,碧霄岩有著名的藏传佛教造像“三世佛”。

法师对清源山早已心向往之,居住在清源洞期间,游历了这里的所有寺庙。清源山优美的景色让他流连忘返,他还为山中的南台岩、赐恩岩、弥陀岩等诸寺题字。一个月后,他回到承天寺。

再之后,法师去了永春普济寺闭关。在那里坚持不讲经、不会客,亦不为人写字,专心致志撰写律著,历时572天。普济寺是法师入闽14年,住锡时间最长久的地方。

说回清源山,法师的舍利塔也在此山中,就位于千手岩东侧,弥陀岩西南侧的一处茂林修竹的高台上。

法师墓塔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妙莲法师主持下修建的,后80年代又重建过。花岗岩仿木结构,塔内安放着大师的舍利子。墓塔内正面壁上,还嵌有法师高徒丰子恺先生所绘的“弘一律师遗像”,据说是他悲切时集泪研磨所作的“泪墨画”。

于清源山建大师纪念塔,乃是精心选择。山是泉州第一山,风光秀丽。法师也曾在此闭关,法缘殊胜。舍利塔左侧的高石上,还有一尊他的禅坐像,目光悲悯而又宁静,正注视着山下的泉州城。

在这清源山,高石上打坐的法师像,和山脚下那尊老子像,成为了和谐共处的友邻。

泉州府城隍庙北侧的模范巷92号,是泉州市第三医院的旧址,也是有点让人觉得可怕的精神病院。如今,医院搬走,这里一片萧瑟的气氛。这里曾是弘一法师在泉州最后的住处,温陵养老院的所在。

很多人知道弘一法师在圆寂于晚晴室,但可能不太清楚具体位置。绕过病院大楼,可见一座残旧的石牌坊,上书“小山丛竹”四个字,斜对面那三间看起来毫不起眼的老屋就是晚晴室所在,多年来,它一直作为三院的药品仓库而存在。

这座小小的医院内,不仅有法师旧居,也是一处重要的泉州历史文化遗址。医院前身是闽南第一个进士欧阳詹的家祠,后因南宋理学家朱熹曾在此讲学,创办“小山丛竹书院”而闻名于世,是曾经辉煌的泉州古四大书院之一。

清末科举废,书院亦废。1935年,泉州的叶青眼居士创办温陵养老院,院址设在书院内。大概因为这里过去浓厚的儒风文脉,养老院建成后,法师曾两次来这里短住,并且在此补题朱熹过化亭匾额。

弘一法师在泉州修复了两项朱熹遗迹。一处是过化亭,还一处就是修补书开元寺山门那副朱熹所撰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1942年5月,63岁的弘一法师从惠安灵瑞山回到泉州城,先于铜佛寺小住,后在叶居士的劝请下移居温陵养老院,并在那里度过了生命中最后几个月时光。

大师喜欢晚晴两字,曾自号晚晴老人。住在温陵养老院期间,为居室取名“晚晴室”,法师人生的最后一抹夕照也永远地定格在这里。

三间厢房正中一间是佛堂,右边是柴房,左边那间就是卧室,也就是弘一法师的圆寂之处。

在温陵养老院的几个月,弘一法师仍尽力完成自己的未竟书稿。期间与友人书信往来,暗示即将不久于世。

1942年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四,弘一法师圆寂于温陵养老院晚晴室,终年63岁。临终前三天,书“悲欣交集”四字并自注“见观经”一纸,交侍者妙莲法师,为其最后绝笔。

法师出家28年,持戒谨严,淡泊无求。最后的遗物,是一件百衲衣,有224个补丁,皆亲手自补,只此无二。

法师圆寂后七天,依照遗言,遗体在泉州承天寺化身窑荼毗。他的舍利后分为二份,一份入清源山舍利塔,一份则分葬在他的出家地杭州虎跑寺山中墓塔,供世人瞻仰追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