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苓故居

标签:
文化 |
分类: 我的随笔 |
张伯苓故居坐落在和平区大理道78号,是南开中学、大学等南开系列学校的创始人、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先生的住宅,原天津英租界的新加坡道39号,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和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
张伯苓故居始建于1920年代中叶,是砖木结构的三层英式别墅,机砖墙身,多坡式瓦顶,属于折衷主义建筑风格。
室内装潢均为菲律宾原产的木制地板、门窗和楼梯,并配有巴洛克式壁炉,装修讲究。房屋前后有宽敞的庭院,种有名贵的花草树木,环境幽雅。
张伯苓夫妇于1950年9月15日带着周总理的一片关怀从北京回到天津,便租住于此。
1934年,在南开创办三十周年校庆纪念会上,张伯苓先生正式宣布“公”和“能”为南开校训。
张伯苓先生讲,南开精神即“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他详细阐述道:“允公,是大公,而不是什么小公,小公只不过是本位主义而已,算不得什么公了。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正己教人,发扬集体主义的爱国思想,消灭自私的本位主义。”
“允能者,是要做到最能。要建设现代化国家,要有现代化的科学才能。而南开学校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培养具有现代化才能的学生,不仅要求具备现代化的理论才能,并且要具有实际工作的能力。”
老舍和曹禺称赞他“不吸烟,也不喝酒,一辈子也不摸麻将和牌九”,始终过着布衣蔬食的生活。
1951年张伯苓在天津病逝,留在他身上的,只有几元准备乘电车的零用钱。至死,张伯苓一贫如洗,但在后继者的心目中他却是最富有的。